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始诗歌的文本形态和结构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受原始文化与原始思维的限制,原始诗歌的创作呈现出不同于成熟诗歌的特质。就其文本形态和结构模式而言,原始诗歌经历了内容由拟声到表意、语言由虚词到实词、语体由二言到四言、篇幅由短到长、美感由质到文的演进。
    原始诗歌是指夏代及夏以前产生的各类歌、谣、杂辞、谚语等。《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因此,原始诗歌多靠口耳相传,后被记录在各类古典文献中。
逯钦立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辑佚原始诗歌14首,其中歌10首,即黄帝时的《弹歌》,帝尧时的《击壤歌》,帝舜时的《赓歌》(又叫《股肱歌》)、《南风歌》、《大唐歌》、《卿云歌》,夏禹时的《涂山歌》、《涂山女歌》,太康时的《五子歌》,夏桀时的《夏人歌》;谣1首,即帝尧时的《康衢谣》;杂辞2首,即伊耆氏的《蜡辞》,帝舜时的《祠田辞》;诗1首,即《吕氏春秋·慎大》所载的夏人之诗。逯钦立所录大概并不完全,如《山海经·大荒西经》里的《神北行》、《吕氏春秋·音初》里的《燕燕歌》及《淫辞》里的《劝力歌》就未收入。新出土的材料里也有上古诗歌的存留,如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就引用过一首《虞诗》:“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此外还有一些有目无辞的诗歌,如葛天氏的“八阙之歌”、夏后孔甲的《破斧歌》等,也是比较真实的原始诗歌创作。这些诗歌中固然不乏伪作,但因口耳相传,有可能多经后人整理,因此,仍有探讨的必要。
受原始文化与原始思维的限制,原始诗歌的创作呈现出不同于成熟诗歌的特质。就其文本形态和结构模式而言,原始诗歌经历了内容由拟声到表意、语言由虚词到实词、语体由二言到四言、篇幅由短到长、美感由质到文的演进。
持诗歌起源于劳动说的学者多将《劝力歌》作为最早的歌谣。《吕氏春秋·淫辞》中说:“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二者均以“舆謣”、“邪许”为歌谣内容。鲁迅也说这样的“杭育”声是最早的文学。这样的号子声多无实质内容,仅以有节奏的虚词配合劳动。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歌谣渐能表达一定的内容,如《弹歌》表达了多获取猎物的美好愿望,《神北行》是对旱神的驱逐,《涂山女歌》是对心上人的等待。这些歌谣所蕴涵的信息虽不多,但都有很明确的内容。《淮南子·齐俗训》说:“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其歌,乐而无转。”认为原始诗歌直白单一,并无后代歌诗的婉转曲折之美。
原始诗歌虽能表达一定的内容,尚须借用虚词作为语助,《涂山女歌》中的“兮猗”,就是通过拖长唱腔,以增强情感的表达,《礼记·乐记》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涂山女歌》中的“兮猗”即嗟叹的部分。
刘勰曾具体论述过原始诗歌的文本形态。《文心雕龙·章句》说:“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这可以说是对原始诗歌语体演进的描述:《竹弹》即《弹歌》,《元首》即《赓歌》,去掉语助词“兮”,基本上就是三言;《洛汭之歌》即《五子歌》,以四言为主,间杂二、三、五言,已是一种比较稳固的诗体形态,且篇幅较长,能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挚虞《文章流别论》曾言:“古诗率以四言为体。”又言:“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其实,《蜡辞》和《燕燕歌》也可被视为四言体,篇幅较短,但作为巫歌,可以通过反复吟唱的方式保持仪式的连续性。而作为情歌的《涂山女歌》,可能是从二言向四言演进的中间形态,因为去掉“兮猗”即为两言。虚词尾缀的形式,使先民看到了诗体增加的可能性。现存的上古二言诗,不管是“断竹”,还是“候人”,多是动宾结构。三言体则多是主谓结构,如《神北行》就是在动词前面加上主语。而《燕燕歌》如果不将主语重叠,与《神北行》的句式是相同的。《蜡辞》如果去掉“其”字,也变成了“土反宅!水归壑!昆虫毋作!草木归泽”这样三、四言间杂的句式。因此,三言体向四言体的演进,一是将主语重叠,如“燕燕”,或变成双音词,如“昆虫”、“草木”;一是将谓语变成双音词,如“元首丛脞”。这就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四言形态。
    《文心雕龙·通变》又言:“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这是刘勰对上古歌谣审美特质的系统总结。“黄歌《断竹》”,即黄帝时的歌谣《弹歌》,最为质朴;“唐歌《在昔》”已不可考,或以为即伊耆氏《蜡辞》,其内容、篇幅较之《弹歌》已有很大进步;《卿云》已开始讲究文学技法,善用比拟,比尧时更富文采;“雕墙”即《五子歌》中的“峻宇雕墙”,《五子歌》凡五章,在篇幅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了长远的进步。
    另外,原始诗歌的创作很早就体现出地域性特色。《吕氏春秋·音初》介绍了东、南、西、北四方之音的发生过程,其中南北二音起源最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抒情传统。《燕燕歌》更近于《诗经》,《诗经》中的很多句式就与之相同,如《周南·葛覃》的“黄鸟于飞”、《召南·燕燕》的“燕燕于飞”、《雄雉》的“雄雉于飞”、《小雅·鸿雁》的“鸿雁于飞”、《大雅·卷阿》的“凤皇于飞”、《周颂·振鹭》的“振鹭于飞”等,都借鸟起兴,抒发情感。《涂山女歌》对语助词的使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接近楚歌。直到《楚辞》,都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355期 作者:付林鹏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9-24 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9-25 18:2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00:1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