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诗微评 十五 ——贫穷供奉的富有》
——赏读安蓝微诗《进城》
<进城(微微一湿,很清凉)>
安蓝
1、
听说要进城
母亲满脸的沟沟垴垴都笑成了一朵菊花
好像她是去逛庙会看戏
像很多贫病交加的农民一样
那是母亲第一次进城,去看病
2、
富人进城去赚钱购物
穷人进城去花钱看病
多少年过去了,城市依然是
富人的银行和天堂
穷人的工地和医院
3、
每逢周末
富人们开车下乡去消闲避暑
穷人们,搭车进城
坐在大太阳底下,为城市
消暑降温,止渴生津
读罢诗人的《进城》,很容易让人把思绪拐入历史的“进程”:
很富庶的农村是有的,比如江南那些如诗如画的水乡;很贫穷的农村更多一些,比如那些穷乡僻壤的山村。一度有一个名词一直挂在几代人的嘴上:解放前。这个解放前应该是指1949年以前;在那之后,一个名词——无产阶级,又曾经是几代人引以自豪的头衔。
有人说,这个词汇现在已经被阶层替换了。也不过是文字悄悄地替换罢了,而那些所属大众人群的生活却鲜有脱胎换骨的,他们依然是无产者,直到现在!
当一块地被圈起来,并冠以城市头衔的时候,它就被制定了许多特许的优惠,由一部分有特殊身份的人来把它翻天覆地地发展;而那些包围过城市的农村,却依然漫步在田园,守着老天爷施舍的雨水,守着被城市施舍的低廉的粮价,与自然抗争。
安蓝诗歌里描写的进城细节,仿佛回到了旧社会,当然这个旧社会的场景,都是我们在新社会的教科书上看到的描绘。“一朵菊花”般的母亲的笑脸,还有什么笔墨比条条菊瓣更能形象地篆刻出母亲那份清瘦、辛劳、节俭与无奈呢? “母亲第一次进城,”是欢乐的,她终于可以亲眼去看看那个被农村包围城市打下的江山了;虽然她的这个第一次不是去观光旅游,更不会是去闲庭信步,而是“去看病”,但她依然充满对神奇的向往与欢喜!她的潜意识告诉她,城市的富有都是农村脐带的血脉供给的,即便这个病妈妈也有不可抹杀的贡献!
我们哪个人心底里没有这样的自豪呢?当我们说起繁荣昌盛的祖国的时候?面对这份朴素的喜悦,诗人的心是流血的,读着诗歌的我们,不会微微湿润眼眸吗?安蓝这样注解他的主题——“微微一湿,很清凉”,何止是清、是凉啊,它分明已经流散开阴森森的凄凉,侵入人们还不曾泯灭的良知!
这反差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指数都排在世界前茅的国家,是一个见谁都可以自豪地问上一句“你幸福吗”的自信国度!诗人却淡然而又白纸黑字明确地说“像很多贫病交加的农民一样”!其实读者如我们也可以用许多普通工人来佐证,那些抄家的京、海医院,何尝不是一个普通工人见识世界的第一次出行!
诗人用诗歌对现实的大起底是怵目惊心的。城市是什么?诗人安蓝给出了迄今为止最精准的答案“富人的银行和天堂,穷人的工地和医院”!贫富差别是有的,但它到了地狱与天堂的区别,那还有什么新旧社会之分吗?这个国家病了!
好在乡下有连富人也向往的避暑圣地 ,这个就是俚语里说的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吧!
诗歌并不是无力的,当道义被人们尊奉的时候,社会想不改进也难。现在的医保一改再改,我们的妈妈们会越来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