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面埋伏:《月亮!月亮!》《墙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0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十面埋伏(总第5期)
2017年7月集稿/刊《特区文学》2017年第5期

之一:孟 浪《月亮!月亮!》
世 宾:影子人的神伤
西 渡:众人的心思攀住月亮
敬文东:为新月赋新词
赵思运:暧昧的月亮原型
韩庆成:于动荡中博弈
杨小滨:向月亮呼救,但……
徐敬亚:月亮下一个心怀巫术的人


之二:西 娃《墙的另一面》
徐 江:有时候,一就是一千
吴投文:咫尺之间,尽收生命的美好远景
向卫国:谈谈对这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月亮!月亮!
■ 孟浪

硕大的明月上升之时
快意地擦一擦我的脸颊
仅仅这一次的轻轻妆点
我就好像永远微醺着的

两层楼或更多层楼高的飞机驰掠
在明月之上,还是明月之下
我被定格在那座位的黑影之中
精心呼叫:月亮!月亮!

满月渐渐满了,溢出月光
我用手接不住,接住的
是流泻开来的、拢不起来的
我的目力——四散的四顾

影子人的激舞,影子人的
高歌,影子人写在我的身上
的神伤,镂刻进我的心里
月亮也高傲地卸下她的全部影子

满月了无牵挂,满月
了无披挂,只有众人的心思
攀住了她,本来有一万倍的光芒迭加
如今只有一个匍匐的人!一度高悬目光!

硕大的月亮已抵达顶端
慢慢降了下来,我伸出手,仍然没有
接住这枚胭脂,接住哪怕这枚影子的
强烈反光:满月被不满照亮!

2007.9.

孟浪简介:
生于上海。著有诗集《本世纪的一个生者》(1988)、《连朝霞也是陈腐的》(1999)、《一个孩子在天上》(2004)、《南京路上,两匹奔马》(2006)、《教育诗篇 二十五首》(2014)、《愚行之歌》(2015)等六种。1995年赴海外,长期羁旅波士顿和香港两地。现居台湾。


世宾:影子人的神伤
影子人的神伤是旷古的神伤,也是被压制时代的现实神伤。
月亮!月亮!硕大的明月,它高高在上,它无法超越,它给有限性的人制造了阴影。人无论怎么自我肯定,无论他怎么“激舞”、“高歌”,他都无法不黯然神伤。这神伤首先是旷古的神伤:“满月了无牵挂,满月了无披挂,只有众人的心思攀住了她”,这月亮,是自然的月亮,是有道的月亮;作为有限性的人,所有的心思最终都只是在增加自己阴影的浓度。“我”无论怎么用手接,也无法接住月光。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旷古的神伤。
但这首诗怎么看,又是一首对月亮不满的诗歌。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使人成为万物的尺度;人的范畴扩大时,从社会角度说就是大众,而高高在上的月亮只给地下制造了阴影,这影子人的神伤镂刻进“我”的心,影子人的不满就是“我”的不满,就是对高高在上的月亮的不满。这一层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但这月亮使他微醺,他清楚月亮与他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但他作为影子人行列中的一员,他们的不满已潜入了他的心,内化成他的生命姿态。
“满月了无牵挂,满月/了无披挂,只有众人的心思/攀住了她,”如果两者各自安好地存在,满月仿佛只是自然完满的存在物,但偏偏“众人的心思”攀住了它,使人成为了影子人。这里产生了社会关系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很高思考价值的哲学问题。因为众人要去攀住那满月,因为“我伸出手,仍然没有/接住这枚胭脂,接住哪怕这枚影子的/强烈反光”,所以“满月被不满照亮”。满月的亮是被“不满”照亮的?这些隐晦的关系使这首诗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读这首诗时,的确读出了心惊胆战。在我们的生命里,是否常常迷失于固有的关系里而无法自拔?


西渡:众人的心思攀住月亮
有些题材禁得起一写再写,更多的题材则不然。月亮大概是被写得最多的题材,在中国尤其如此。自从它从《诗经》出场,月亮何止被写了千万遍!但月亮似乎并没有被千万遍地复写所磨损。那么,孟浪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新意吗?在一种现代性的氛围里观察月亮,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或者飞机上观察月亮,当然和在泉山间林下观察月亮不同,但这也只是一种表面的不同,不涉及更为根本的内心经验。这首诗的新意,我认为不在这种表面的现代性经验的引入,而在于它写出了月亮作为一个特殊的自我关注之物的“存在性”。太阳照临万物,照亮万物;月亮却不同,它只照亮自己,而把所有的事物变成了影子。明月之明只够照亮自己,所谓“了无牵挂”“了无披挂”也,但它却以它的自我关注,召唤出我们身上的自我之影。李白已经揭示了月亮和影子的这种关系,“对影成三人”,在我们和月亮的对话中,影子总是参与其中。“影子人的激舞,影子人的/高歌,影子人写在我的身上/的神伤,镂刻进我的心里”。这影子即是我们的另一个自我。所以,我们眺望月亮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眺望我们自己。这就是月亮禁得住反复书写的原因。只要我们和自我的对话没有终止,诗人对月亮的书写就会不停地进行下去,因为诗的一个定义就是人的自我之歌。


敬文东:为新月赋新词
先是张若虚和李白,随后是苏轼,还有这三人身前身后,众多在深夜无眠、以如酒般清冽或浊杂的月光来消愁的诗人,他们将月夜无数次永刻于古典时期的诗语,都恨不得把言说之美和心思之深经营得比月光更盛大高远。只要不盲视传统,当现代汉诗的写作者意欲书写月亮与其他曾被古诗一网打尽的景物,想必都会暗自犯嘀咕,难度所在是如何写出新意。民国时期,诗人徐迟让月亮与都会夜晚里高高亮起的钟楼表盘隐喻彼此,算是为现代体验赋形,并开启月亮入新诗的“现代化”工程。经过“革命中国”诗歌中月亮沉寂而太阳不落的极昼期,如今,在后革命时代,孟浪写月亮,出新之处,首在迅猛,他于开端处便迅猛地把人与月亮间的物理距离勾销,使两者无限接近,仿佛人已飞天又像月落人间。也正是由于这亲密接触来得太突然,便没留下想象力刻意运作的痕迹:“我”因月光拂面而沉醉,这是真实的,月光溢出要把我淹没,这也是真实的,不仅人爱月,月也以等量齐观的炽热来爱人。一个当代中国人对月亮近乎本能的喜欢,呈示为逼真的幻境,而这诗的下阙,是幻境消散,月亮重归无情,这诗的真意也随之显出——写月亮,实则是写注定败于时间与消逝的肉身里,裹藏着对一种永恒之美的热心,也正是这种有情有义,使人能借文学来忍耐天然的限度。


赵思运:暧昧的月亮原型
“月亮”作为传统诗学中的原型意象,深深地指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从《诗经》中的“月出佼兮,佼人僚兮”(《陈风 月初》),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绵延而出一条相思怀人的情感之流。孟浪的《月亮!月亮!》摒弃了古典诗学“诗缘情”的传统,而接续了“诗言志”的传统。
在孟浪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式的孤寂与绝望。孟浪多年寄居他乡,几千年的那轮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但是,在不同人的心理世界投下的月光斑驳不同,留下的月影深浅不一。当独处异乡的时候,孟浪的感受是:“影子人的激舞,影子人的/高歌,影子人写在我的身上/的神伤,镂刻进我的心里”。这多么像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李白有刻骨的郁闷,但是其诗篇毕竟还折射出文人风骨与大唐气象,孟浪却“被定格在那座位的黑影之中”。他对月光的捕捉是无能为力的,“满月渐渐满了,溢出月光/我用手接不住,接住的/是流泻开来的、拢不起来的/我的目力——四散的四顾”。“我伸出手,仍然没有/接住这枚胭脂,接住哪怕这枚影子的/强烈反光”。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满怀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气概,恐怕一去不返了。在孟浪的时代,月亮原型是暧昧的,处处充满着悖论式的格言:“满月被不满照亮!”


韩庆成:于动荡中博弈
知道孟浪这个名字,源于那本著名的“红皮书”。几年前,他离开上海时,把不想带走的几百本杂志和图书捐给了中国诗歌博物馆网络展馆,这是我和他仅有的交往。2014年8月,《诗歌周刊》将孟浪列为第123期封面人物,我记下了他这样的诗句:“连朝霞也是陈腐的。/所以在黑暗中不必期待所谓黎明。/光捅下来的地方/是天/是一群手持利器的人在努力。”今天要“埋伏”的《月亮!月亮!》,是否是在延续他对“黑暗”和“光”的解构呢?
《月亮!月亮!》应该是写夜晚乘飞机的一次经历,在一个满月之夜,飞机从月亮之下跃至月亮之上,在“座位的黑影之中”,在月亮和飞机的交相爬升中,作者全程感受了这一轮明月。整诗意象纷呈,充满隐喻,如他自己说的,这种“大洋两岸穿梭”,有着“加剧”的“动荡感和不确定性”。我们在诗中看到的,既有黑暗中对光明的“呼叫”,也有对光明的“不满”;既有“攀住”光明的强烈愿望,也有“接不住”光明的失望和绝望,既可目睹“月亮也高傲地卸下她的全部影子”,又无奈于“影子人写在我的身上/的神伤,镂刻进我的心里”。诗的结尾,当“硕大的月亮已抵达顶端”的时候,我仍然未能“接住哪怕这枚影子的/强烈反光”。作者于诗中反复表现的这种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失落的博弈,应该是他经常“穿梭”的“大洋两岸”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博弈,亦是人类最终归宿的博弈。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偏生硬、粗砺,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也正是这种语言形式,构成了孟浪后期诗歌的显著特征——一种尖锐、无畏、硬碰硬的精神气质。


杨小滨:向月亮呼救,但……
在选了这首诗之后,经孟浪提醒,我才想起这是他十年前的中秋节应我替《新京报》约稿而写的一首月亮诗。但这是一首跟团圆主题毫无关系的诗,月亮的意象跳脱了传统的象征模式,典型地体现了孟浪诗学中的叛逆和希望。月亮作为太阳的一个副本,具有更柔性甚至妩媚的理想色彩,在诗的第一段里挑逗式地抚摸了“我”的脸,以至于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沉迷的醉意。在随后的段落里,“我”甚至把月亮视为高悬在天空的拯救希望而高喊“月亮!月亮!”。惊叹号的大量使用显然是孟浪独特风格的一部分,强化了语调的焦虑、尖锐和洪亮。不过整首诗的核心在于月亮这个拯救象征的失效——“满月渐渐满了,溢出月光/我用手接不住”——满月正因为它的“满”而变得“溢出”,也就是说,理想由于过于完美无缺,以至于让人无法承接。在最后一段里,满月仍然远在可触及的距离之外:“我伸出手,仍然没有/接住这枚胭脂”——“胭脂”以其艳丽增添了月亮的装饰或甚至舞台效果。而最末尾的“满月被不满照亮!”更是凸显了“满”与“不满”之间的辩证法。或许,那个明亮的、理想的、完美的符号正是一切灾难的源头:而这,也恰恰是孟浪近来对二十世纪历史的深刻反思。


徐敬亚:月亮下一个心怀巫术的人
孟浪的诗,短促、散碎、尖利,旁敲侧击的缤纷中常有匕首斜刺而出。他的诗总体是抒情的,但这位古怪的抒情者对情感却极为吝啬。他极小量、极精致的情感更像从一块黑布后面刺出来的一点贼光。那些光里的诗意,他绝不会直接宣告,而是让你在意象里钻来钻去。在翻滚几个回合之后,让诗那一个点或几个点慢慢演变出来,泄露出来。除了意象,孟浪比较善于使用的是词意的延伸与变形。他把一个词摆弄来摆弄去,最后从被他歪曲得不成样子的词意里,突然抽出一丝光。
这样的诗意手法,总得找点什么事儿依托依托吧。这次月亮被他逮着了。
月亮是个非常好玩的家伙。第一它亮,夜里惟一光源。第二它变化多端。第三大家都认识它。最后这点也很重要,月亮的事不管你说多少,人们都不烦。
这首诗其实挺简单。孟浪只写了两种光,一个是月光,一个是目光。他只抒了一次情,就是最后的与“满月”对照的“不满”。“满月被不满照亮”,是孟浪一贯的词语逆转、虚实对接的修辞手法。经过前面几番“月光→目光→影子→影子人→胭脂”的转换,孟浪在最后突然拧亮了他的主题手电筒。
这首诗主线是简单的,但内部却充满了暗劲儿。词语上的活儿很细:用手接月光的动作,孟浪使用了两次——他说他的目力是“四顾”“四散”,即涣散。这已经暗含了天上月光与地下目光的“满”与“不满”的冲突。而影子高歌但“写在身上”却成了神伤,以及一万倍的光芒的下面却是一个匍匐的人,这天上的高与地下的低,也构成了满与不满之间的对比。包括开头被满月之光照耀后的被“妆点”的“微醺”,是不是也在嘲讽那麻醉剂一样的月光呢。
这首诗最大的聚焦点,仍然是结句的“满月被不满照亮”。这是典型的孟浪点题句式,巧妙利用汉语的多意性、双关性:由实词满月的“满”→引出对应的虚词“不满”→再把“照亮”这一只有月亮才有的功能与权利,悄悄转让给“不满”——这样,“不满”便突然地、合理地闪闪发光了。从满月里溢出的,一定是脑满肠肥的王者之光。从不满里溢出的,一定是匍匐高悬的贼光。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首战斗者之诗、不满者之诗。


墙的另一面
■ 西娃

我的单人床
一直靠着朝东的隔墙
墙的另一面
除了我不熟悉的邻居
还能有别的什么?

每个夜晚
我都习惯紧贴墙壁
酣然睡去

直到我的波斯猫
跑到邻居家
我才看到
我每夜紧贴而睡的隔墙上
挂着一张巨大的耶稣受难图

“啊……”
我居然整夜,整夜的
熟睡在耶稣的脊背上
——我这个虔诚的佛教徒

2014年3月14日

西娃简介:
70后,生于西藏,长于李白故里,现居北京。2016年出版首部诗集《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获得首届“李杜诗歌奖”贡献奖,曾出版过长篇小说《过了天堂是上海》《情人在前》《北京把你弄哭了》。《外公》、组诗《或许,情诗》入选台湾大学国文教材。获首届“李白诗歌奖”大满贯得主。《中国诗歌》2010年十大网络诗人,《诗潮》2014年年度诗歌奖。2015年获“骆一禾诗歌奖”,《诗刊》首届“中国好诗歌”奖。诗歌被翻译成德语,英语,日语,韩语。主持《边缘艺术》诗歌栏目。


徐江:有时候,一就是一千
有些时候,诗是人类执念的产物。同理,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类信仰也是近似的情形。不过,“诗”与“信仰”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前者更加开放,有时候,好的诗歌作品甚至还具有了“破执念”的一面。
《墙的另一面》显然属于我们提到的这类佳作。它以个人日常性的生活体验作为切入点,进而触及了一个“人如何打破认识上的局限性”的话题。“佛教徒身份”与“基督教传说”原本是貌似不相干的两个元素,在诗中却因为“我”睡眠时习惯紧贴的一堵墙,产生了奇异的关联。
这样的关联,如果回到生活的现场,可能会被大多数人以“巧合”来进行读解。而一旦进入到诗歌的世界,“巧合”便不再仅仅是“巧合”,它更像是源自于上天的、对诗中人“我”、诗作者西娃,以及众多读者的某种启迪。这一启迪不止穿越了不同信仰间所存在的隔阂,也打破了人们认知类型上的偏好。话说回来,一个善良的人选择某种信仰,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走向某种智慧、某种更深沉的爱和怜惜。这也才是本诗真正的核心之所在。
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执念”作为这一过程中必经的一环,它的特点是把“一”永远看作“一”。这种情况,跟有些形态封闭的哲学有些相同。而诗歌不同于这些学问,它的任务是在更多的时候负责告知我们:在有些时候,“一”不仅仅是“一”,它还可能是“一千”,比如人类在这个世上的困惑、呼告,它们依然不过是“爱”和“怜惜”的另类显现。


吴投文:咫尺之间,尽收生命的美好远景
西娃是虔诚的佛教徒,这在她的不少诗中都有体现。此诗中所呈现的图景,大概是诗人的真实体验。“我的单人床/一直靠着朝东的隔墙”,诗的开头这一句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是极其要紧的一句,是全诗凝聚诗意的起爆点。为什么要特别提到单人床?这里面暗含着诗人特别的生命体验,是诗人孤单而又渴望摆脱孤单的心境流露。此诗写欲望的洁净,显然与这张单人床紧密相关。单人床靠着朝东的隔墙,墙的另一面是什么,诗人并不知晓。很有意思的是,诗人每晚都能安然入睡。读者看到这里,当然知道诗人会解开一个秘密,但结果仍然出乎意料之外,原来墙的另一面挂着一张巨大的耶稣受难图,诗人每晚“熟睡在耶稣的脊背上”。此诗写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就在于最后的妙笔,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至此,单人床这一暧昧的意象变得洁净而富有玄妙的意味,墙的另一面并不近在咫尺,而是趋向人生的美好远景。是的,远方之远恰恰在于对身边诗意的发现,而咫尺之间,尽收生命的美好远景。这就是诗歌的辩证法,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汇通于生命的隐秘发现。
西娃自称是玄学爱好者,可能并没有怎么夸张,诗中最后的逆转就包含着玄学的意味。诗中佛与耶稣的相遇,是诗人西娃的奇妙体验,但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读者在惊颤之余,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诗中似乎有一种克制的激情,在诗句的疏淡中,逐步打开生命的另一重境界,充实、饱满、祥和,即使是生命的荒芜状态,也停留在洁净的欲望中。一切就是这样美好,不需要警惕和隔绝。在一位佛教徒的心中,耶稣受难带给人生的安慰也是敞亮而温暖的。这里面有诗人的真诚和对狭隘的排除。
西娃擅长写佛教徒的隐秘体验和日常的佛性,这是她心性修炼的结果,也证明她是与佛有缘之人。此诗的冒险大概也在这里,西娃以佛教徒的眼光看耶稣,看到的是一种爱的广阔,这又何尝不是诗人基于爱的包容的情怀?她大概是说,宗教于人生,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爱的慈悲。如果狭隘地看这首诗,就会忽略诗中饱含的爱,只会看到无来由的对立和冲突。显然,这是诗人所不能容忍的,也不是诗人的本意。


向卫国:谈谈对这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人们对当代诗的一个重要期许(同时也是一种最常见的质疑的方向),就是要求诗要有所担当。而所谓担当,其实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向,比如政治的担当、伦理的担当、宗教的担当、美学的担当等等,一句话概括,就是现实担当与精神担当两个方面。西娃这首诗涉及的就是一个宗教问题或信仰问题,属于精神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她用一首诗至少告诉了我这么几个问题或者说道理:
一、宗教或信仰是一种隐秘的关联,存在却不需要直接的感知,所以超越诗歌和美学。诗歌中,“诗人”说她每天都“习惯紧贴墙壁”,才能“酣然睡去”。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习惯,但她从来没想过是什么原因。直到因为找猫而进入到隔壁的房间,才发现墙的另一面是一张巨大的耶酥受难图。诗歌文本并没有肯定这两者之间一定有什么关系,但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自然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二、信仰不在于信“什么”,而在于“信”本身。本诗的震惊效果有两个层级:第一层是发现“墙的另一面”的耶稣受难图;更深更高的一层,是我这个夜夜“熟睡在耶稣的脊背上”的信徒,其实是个佛教徒,并不是基督徒。诗的境界由此徒然提升到极致。耶稣,那是何等胸怀的真圣灵!由此,诗的另一种现实性的意义也凸显出来了,当今时代肆虐于世的恐怖主义多半不正是源于某种宗教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者吗?其要害正在于把信“什么”看得比“信”更重要。
三、本诗更重要的一个诗学启示在于:诗歌如何应该表现宗教或信仰的问题?诗歌不能简单地宣扬某种宗教教义,而更应该对“诗歌与宗教”或“诗歌与信仰”的关系进行揭示和阐扬。在这个意义上看,这首诗的主题并不是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8-7 04: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满月被不满照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8-7 09:4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8-7 13:4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与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8-7 14: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8-7 14:08 | 只看该作者
我居然整夜,整夜的
熟睡在耶稣的脊背上
——我这个虔诚的佛教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8-7 14:08 | 只看该作者
硕大的月亮已抵达顶端
慢慢降了下来,我伸出手,仍然没有
接住这枚胭脂,接住哪怕这枚影子的
强烈反光:满月被不满照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8-7 14:08 | 只看该作者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8-7 17:10 | 只看该作者
《墙的另一面》
确实不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8-7 21:47 | 只看该作者
《墙的另一面》以前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觉得比她的《画面》还要厉害,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画面》,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5 06: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