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严家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来啦!每日留言(或诗或句或俏皮话),编辑算签到,会员也可在这打招呼、提建议!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17-9-7 12: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问好严老师,祝微诗版块红红火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58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9-7 10:06
严老师  上午好

上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59 | 只看该作者

上午好
舒心一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08:59 | 只看该作者
秋霸 发表于 2017-9-7 12:48
问好严老师,祝微诗版块红红火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08:5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样的诗歌能够撼动人心?
文/李岩岩

一般来说,我们不主张轻易对诗歌进行评论,因为这会影响诗歌非指定性的诗意延展。诗歌是非理性的表达,它为创造某种感性的体悟境界而存在,用理性解构非理性,肯定做不到。第二,基于技术层面的解构,必将属于艺术层面的诗歌解得支离破碎。评论者在评论时,更会主观地或者不自觉地把读者引入指定空间,从而限定读者对诗意的自我发掘,这对诗歌的生命延续和蓬勃是致命的。诗意的“意”,本是留给个体读者意会的“意”,“有限的语言”解析,对只能意会的“无限诗意”,起不到多少正面作用。因而在没有正式展开点评之前,我们要对实例分析涉及的三首诗歌及作者表达歉意,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读者,您可以跳出评论的影响,自己去感悟,一定会有超越评者的觉悟。

众所周知,当代自由诗歌的整体水准,是令人堪忧的!满屏的死文字,到处招摇示众,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触动。原因是什么?是纯粹的艺术层面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创作者群体性“意识沉睡”造成的。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时代特性决定的,当代文人并没有群体性摆脱奴性文化的囚笼,他们还没有“作为一个人”醒来,他们不可能将人文关怀、人权意识、人性尊严作为文学作品的灵魂,更不可能将反对专制的奴性文化与制度作为支撑作品的脊梁,他们总是脱离生活真实与时代疼痛,他们的作品自然不会有任何生命的活性。但凡诗人,当谨记,诗歌是人创作的,是为人创作的,离开人它只是文字,离开“人”的疼痛、生活的苦难、时代的迷茫,不会也不可能有任何可传世的作品出现。没有个性的独立、人格的站立,诗歌就不会有灵魂和脊梁。

希望总是有的,在一片苍白处,也有一些亮点闪现,今天我们特别给三首作品及其作者点赞,他们是《看后立删》及作者徐厌,《我是有奴性的》及作者踏浪,《沉默的山谷》及作者杨洪昌。下面我们分别对三人的作品进行某个层面的、有局限的感悟。

  


看后立删

上海警察怒摔母子的视频
求求你只看一遍
求求你不要转发

你多看一遍视频,孩子就被多掼一次
全国人民,哪怕一人一遍
"咚"的一声
也是十三亿声

这首作品的暴发力是罕见的,P诗在线首刊后,阅读迅速打破近来诗歌传播的极限,12小时就达到了惊人的16000,第二次刊出更在4小时达到7000阅读量,如果不是无知者的举报,三天之内它的传播不会少于50000!这样的传播速度,说明它已经突破了诗人小圈子,快速渗入了普通人群。谁说诗歌无人读?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写到“人心里”去!

一首能够撼动人心的好诗,不用解读,一眼看上去你就会不自觉地感动。这首作品只有7行,并无一个可去的废字,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不可再少”的境界。首句11个字,非常客观地将发生在上海的一个真实事件完整、透彻、令震撼的进行了客观呈现。

上海是中国当下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却在白天、在公众的眼皮底下发生警察因“怒”而“怒摔”“母与子”的恶劣事件,事件被路过的市民拍成视频上传到了网上,并被民众“疯传”。“母”其实是孩子的奶奶,这个子才1岁左右,年轻警察,在没有受到明显暴力威胁的情况下,对老年妇女与幼童突施猛手,大力绊摔,致使幼童凌空飞落、重摔在地,发出击碎人心的“咚”的一声撞击,而且是“十三亿”声!

作者没有着笔描述老年女被两名警察跪压、殴打、上铐、流血以及路人急救小孩的情节,他很准确的抓住了事件的敏感点,孩子落地时发出的“咚”的一声,没有“人”的心里可以承受那“咚”的一声地撞击!所以作者说“看后立删”、“求求你只看一遍,求求你不要转发”!

作品用13亿,也是匠心独到,为什么不是14亿?一首现场感极强的小诗,不仅将发生的事实不带主观的进行了清晰交代,更让读者感到了刺心的疼痛和无数疑问。那个年轻警察为什么可以、并胆敢公然蔑视人权?他连老年妇女和小孩都敢动用如此暴力,普通成年人会遭到怎样的对待?事情竟然发生在“文明”的上海?如果没有视频传播会怎样?如果不在公众视线之内的黑暗角落又会怎样?公众在感受疼痛之后,内心深处一定会产生对暴力执法的恐惧!一首诗歌威力的大小,就在于它背后的包容性,它可以是一个情节、事件的表述,更可以背负一个时代的所有信息。

特别可喜的是,这首作品的作者是一位走南闯北的商人,接触诗歌不过两个月,但是有了此作的出现,徐厌作为一位诗人的定位已经成立了。

  


我是有奴性的

我是有奴性的
在丈夫那里
我的奴性带着虔诚
温良谦恭,俯首帖耳
等待召唤

在上级那里
我的奴性是垂手静立
也满怀虔诚
等待吩咐

在祖国那里
我的奴性是一个乞丐
当然
在祖国那里
我的奴性也可以是一只飞蛾


一首作品的信息含量决定了它产生张力的能力,一首作品敏感点的有效抓捕,更是它能否快速打动读者的关键,本作的核心敏感点很明显就是“奴性”两个字。这个“奴性”具有时空穿越性,因为几千年的文明,并未使中国人集体走出奴性,“奴性”深藏在每一个活着的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现实生活中。奴性这个概念并不好把握,也很难写出新意,但是作者无意中却将它发挥到了很高层次。

这首作品,结构相对简单,它分三个层级,家庭、社会、国家,逐次推进,最后由一只投火的飞蛾,将作品霍然拔起,使作品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完美结合,一首小我的反省之作,遽然转变成对人性、文化与时代的叩问。

谈这首作品,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下作者的生存环境,踏浪是一个足不出户的家庭主妇,自小就生活在家庭的过度保护之下,婚后也变成了“依靠”丈夫、离不开丈夫、不能走出家门独立生活的小女人,物质生活是无忧的,精神生活是极度压抑的,所以她对奴性的自我反省与反抗就有了来由,对自由的向往更是发自灵魂深处,虽然不见得真敢彻底清算自己的奴性,活出一个自由的真我,但这个意识一定存在。我们不知道,踏浪有没有意识到,丈夫对她在物质上满足、在行动上的禁止,实际就是家庭式的专制与人权的剥夺,与时代是有共通性的,为本作提供了扎实的生活缘起。

在作品中,奴性随着层级的转换,不断升级,由物质奴性,升级到生存奴性,再到乞讨人权的奴性,静心体悟后,我们会发现,我们与作者一样,都是满嘴的奴气、一身的奴相。

亮点在第三节,作者将人对国的奴性形容为乞丐,这是精准的、有力的声讨。而结尾一句“我的奴性也可以是一只飞蛾”,更是光芒难掩、灵性四射。为了光明,为了自由,为了摆脱黑暗的奴性,我可以变成扑火的飞蛾。而奴性的黑暗性,在作品中是没有显示的,它以飞蛾扑火来强烈宣示。

踏浪进行诗歌创作应该有10年的时间了,本作将她的创作档次拉高了一个层级,相比之下,近期她的其它作品就被这首作品的光芒掩盖了。

  

沉默的山谷

我又进山走了一趟
又进山
走了一趟
山谷没有回声
因为我没有吭声
因为我没有吭声
山谷
没有回声

杨洪昌先生的这首作品读来让人疼到了心底,一种孤绝、悲愤之感,油然而生。它是一种早醒者的孤独和绝望,连环重复更使作品所表达的心境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环形共振声波,将遥远的知音深深地震痛。

作者将民众与时代,甚或是一些组织的沉默,隐喻于山谷,山谷在军事上是绝境,它隐喻了什么?你可以想像,一个身处四面环山、没有活人气息环境中的早醒者,是多么地郁闷和无助。但是,那个觉悟者依然一次又一次的进入山谷,它们是这个时代的人,还是他曾经的同类?只有作者才有答案。

体悟此作,也要关注作者本身的经历,杨先生是一位从警三十余年的老警察,他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着比“外人”更加深刻和痛心的觉察与觉悟,因而他的敲打与质问也就有了外人没有的力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09:00 | 只看该作者
秋霸 发表于 2017-9-7 12:48
问好严老师,祝微诗版块红红火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21:5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网速特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21:5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才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23:04 | 只看该作者
专访 北师大教授谭五昌:没有诗歌拥抱的青春是缺少色彩的

  据华商网2017-09-06消息  9月3日下午,著名诗人食指先生、著名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以《百年新诗视野中的食指诗歌》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其中谭五昌教授仔细解读了食指老师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等经典诗歌作品,并对当今社会的娱乐化风气进行了批判,呼吁大学生们要踏实严谨,厚积薄发。演讲过程中,谭五昌教授十分注重与现场同学们的互动,会场气氛格外热烈。
  
  演讲结束后,谭五昌教授虽然还要赶向下一场活动,但在听到记者的请求后,还是欣然同意并接受了采访。

  改变娱乐化的社会风气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记:您刚才在演讲时说到,现在的社会趋向娱乐化,各种娱乐化明星和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而对诗歌文化的关注比较少,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那您觉得应该怎样才能改变现在的社会风气?
  谭:改变娱乐化的社会风气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媒体不能总是制作娱乐化的节目。我也曾批评过现在的媒体,主持人要有文化底子,不能把娱乐明星捧到天上去,一定要对诗人、对诗歌给予充分关注。这几年我的呼吁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2005年,我参与策划了《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人事部主任听从我的建议,制作了《新年新诗会》,已经持续了5年,反响还是挺不错的,有一亿两千万点击率。我现在也和央视等媒体有接触,,呼吁他们要进行正确的导向,呼唤诗歌文化。像前段时间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很火的节目,这说明大众也是需要诗歌的熏陶,一个没有诗意的人,没有诗歌拥抱的青春是很贫乏的,缺少色彩的。所以媒体要对娱乐之风及时地刹车,要反省。所以现在有很多节目用大众化的形式来传播诗歌文化,我觉得是很不错的。
  记:那除了媒体,还有哪些方面是应该努力的?
  谭:还有就是大众自身也要对娱乐化风气有反省的态度,,要正确地对待那些稍纵即逝的娱乐明星的价值,这些明星的确有他们的价值,但他们的价值并没有那么的崇高。那些伟大或杰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学者、科学家等等,他们才是中华文明有力的推动者,才是真正的文化英雄。大众要保持一种警惕,警惕一种“娱乐至死”的思潮。对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地震、海啸、战争,而是“娱乐至死”的思潮,这是美国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如果能积极的调动起对诗歌的兴趣和崇拜,就可以影响起周围所有的亲人朋友,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当然我们评论家也要积极地呼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带给大众更多的反思。

  创作诗歌要将个人置于整个社会群体中

  记者: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新一代的诗人如何能够沉下心来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好作品?
  谭五昌:创造经典诗歌是所有诗人的梦想,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的青年诗人,想要创作出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就要向食指老师这样的经典诗人学习,写作不仅仅关注于个人,将个人的情绪无限放大,而是要将个人置于整个社会群体中,把自己的时代体验与个人体验结合起来,扩大自己作品的视野,关注个人,关注群体,关注人类的命运,这样诗人自身的思想情感体量就会很大,作品才会有大气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成为这个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的见证。
  
  鲍勃·迪伦的歌词一定程度上是诗歌的伸延

  记:人们都说“诗是诗人的,但歌是大众的”,去年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觉得诗与歌的关系在回归,回归到我们身边,您是怎样认为的?
  谭:鲍勃·迪伦之所以获得诺奖,一方面可能是诺奖评委要考虑到一种大众效应,还有一方面是要照顾到诗人的感受,因为鲍勃·迪伦的歌词延续了美国的诗歌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歌的伸延,有诗意,有境界,用了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的歌词像现在的很多流行歌一样过于大众化、太直白,是绝对获不了诺奖的。鲍勃·迪伦的获奖恰恰体现了诗歌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好的诗歌总有一些比较恒定不变的标准

  记:您觉得评判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诗才算是好诗?
  谭:这个问题很大,关于好的诗歌的标准在在诗歌评论界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也没有固定的说法,只能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讲,诗歌的尺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好的诗歌总有一些比较恒定不变的标准,我个人认为可以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好的诗歌是对生活的发现与提升,诗歌不能平面化的表现生活,就像现在的某些口水诗歌,单纯的呈现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从生活中提炼诗歌的意味,即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描写得朴素直白,也必须进入到一个有意味的层面上来。
  其次要有想象力。从古至今,伟大的诗人都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古代诗歌最强调的是事物的想象力,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壮观,这是对事物本身的想象力。而在当下,强调事物本身想象力的同时也要强调对语言、词汇的想象力,例如“永远有多远?”这便是对语言本身的一种想象。
  还要注重本土性与全球性的结合。在《诗经》中,《国风》便很有地方色彩,表现了包括秦国在内的十五个国家地区的风俗民情。既能体现地域性又突破了地域性,所以从古到今都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当今我们在全球话语的环境下强调本土化写作,例如在陕西这片三秦大地上,诗歌既要体现秦文化的地域色彩,也要拥有全球化的眼光,这样才能够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球,让各国人民都能够领略我们三秦大地的风采。
  此外,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拥有博大的胸怀的,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点非常重要。要关怀人类而不仅仅是关怀自己。现在的很多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一点小小的痛苦无限放大,遮盖宇宙,遮盖天地。而一个真正的诗人即使自我受伤,也会捂住受伤的心写下温暖人间的诗篇。这才是伟大的诗歌应体现的精神。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谦卑的写诗,这才是真正的诗人。
  最后,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哲学背景,哲学内涵,就像歌德所说,诗人需要全部的哲学。但要注意一点,不要让哲学直接的跑到诗歌里面,而是要通过哲学进行意象的营造,融入作品里面。就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所发出的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种孤独感与与宇宙意识便是哲学内涵的体现。

  真正的学院派诗歌应追求深度与纯粹

  记:有人觉得太多的条条框框,一味的追求学院派的美感会阻碍诗人才情和天性的抒发,您怎么看?
  谭:那种一味地追求形式与修辞的“学院派”诗歌当然是不值得欣赏的,真正的学院派诗歌应该是追求修辞但恰到好处,追求深度,追求纯粹,用技巧让诗歌变得庄严,具有大气象。而学院派诗人看到有对学院派有误解的舆论时,应当自己有所反思,应当把握好度,不能为了追求深度而过于晦涩,用繁复的修辞修饰诗歌,甚至连一些专业读者都看不懂。学院派批评家也不能过度使用复杂、晦涩的术语,脱离诗人的文本实际,应该结合诗人的创作,深入到诗人的思想精神与艺术风格层面,进行严谨、合理、精准而又充满艺术敏感的批评,只有这样,学院派批评才能够建构自己的良好形象。( 方思颖 袁晨娟 魏金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23:55 | 只看该作者
在线会员 - 总计 3684 人在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8 14:2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