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散文诗群
“以纯诗诗性为基,以深入内核为石
以细节现场为蔓,以思辨探索为光
——生命、存在、万物、本质、内核、干预、事件、现实、现场、落实、细节、提炼、关联、立体、矛盾、深刻、隐喻、客观、思辨、探索、宽泛、合理、暗示、引导、多角度…”
《再写永安街》
文/占森
1
胜利或遭劫之后,应该是类似的。
高举的布条,很快会被淡忘;现实的雕塑会成为形式和艺术;信奉的“远方”也将被搁置成这些旧屋子,旧烽火。
我看到的这些行人和以往也并无不同: 自私、小我,盲目、庸俗,活得像枯草…
前面的雨和刀片还没来,他们就急着奔走相告,或者披衣抢伞。
2
已快没有聆听者再听你说话了,固执的耳朵与固执的唇一样可恶。
我知道对街楼顶上的孔洞里,依然只是黑。
曾搬动阳光和玉竹盆景的少女,以及阳台的活物、尘屑,应该都是高兴地被娶走的吧?
一堵身边的墙,此时是心痛的,它曾那样极力保持原状——不被附加,且抵触拿走。
3
塔吊被大风摇晃时,雷电探过来的时候,那个人就四处慌忙摸索信仰。恐惧却不忘抓起身边任何之物。
哦,沿街的医院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人。
他们坑头,不止埋怨:与我无关,可却要如此遭罪。
“安逸…好想安逸…”乌云和鸟,这样苦笑着说。
花瓶和死神也是。
4
渐到落叶的季节时,人们就想靠近路灯,它的温度。而无论冷热,始终会在夜里醒着。
也会靠近咖啡馆,甜苦半开,像用爱和争辩一起分食着每一日,阐述事物的两面。
而,靠近钢琴和弹琴的人,是天使还是戒不掉“毒瘾”的人?
轮回的当口——始终不缺少忙乱穿梭的蚁群。
5
我知道: 本质的东西即是修路,山上的、水里的,然后是正确的践行。而这样做要让他们看见并临摹。
意境里呢喃与哭诉的女人,那些熙攘、吵闹,和不服输……都是本质。
那么多事物,充当过方向和药引。
永安街的喊,苦难的洪水与火灾正是宣泄。
而我避开了它们,和身旁另一个只会躲避的人无关。
2017.8.29
《再写永安街》
文/沉香
1.
这里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可我看不到尽头、曲折,以及曾布满血印的路口。
风,成为唯一的见证,车轮、马蹄、玫瑰花… 它要么不动声色,要么在暗处挑战着秩序。
树,模仿人的样子。教堂的烟囱伸向天际。
我把目光放远,再远一些,接过上空的: 只有风筝和尘埃才懂的对白。
2.
这种涌动,在赶着时间向前。又是一年,谁把仅余的希望埋与春耕?
灰鸽子的口信还被滞留在墙壁的泥土层里。夕阳如蜷缩的一尾鱼。
我是那执刀之人,手起刀落,暗处几只鹰犬就会倒在血泊中,乐器、兵器就会开始撞击。
我像“莫奈”咖啡厅的旧钟摆,一边习惯怨妇般的席地而坐,一边习惯侍者把桂花煎成恼人的可可香。
3.
这街道如同想越狱的闪电,如同一腔沸腾的雨水。
你挡不住故土的吞吐、沉浮,挡不住它们无奈的变换、浩蔓无尽。
无法重建的雕塑、神像,都有寒冷的面具。被拢于街边的石头缝。
多年前的契约在符号里传递,倒行的人们开始翻看账本。
我又想做一个肩背褡裢的人,看云、看象形灯,看街的那边——雨里静置的墓碑。
《再写永安街》
文/黄药师
1
它窄小、拥挤,且有一种暗力,仿佛带着某种召唤。就像一个人,可以延伸,可以扩散,可以建立更多的细节和想象。
2
走进去,如一片落叶漂在漩涡里。孤独感来自你的无法定位和分身。
街上人来人往,只有岸才是等出来的。
在婚纱店门前,因闹别扭连高跟鞋都甩掉的女孩;被摩托车碰倒,顺势躺在地上的老人——他们是不是意外?
你就像一块落入水里的石头,连暗礁都算不上。可却需要这种淹没,一次划开水面的抽离,需要用沉默来缝合来自生活的伤口。
3
从专卖店、面包店、茶餐厅前经过,店员的笑善良而诚恳。你们似乎有一种默契,在变换表情之前,并不触及具体的价钱。
其实,经过什么都无所谓,这并不代表你想逃离什么,你只想绕过一些已有的秩序。
4
街道两旁,矗立的不是建筑,是你小时候玩过的一碰就倒的积木。可你允许这样的真相吗?
那些新装的霓虹灯,是你在家乡遇到的花朵——你拒绝这样的谬误吗?
回望时,路灯有着一种依靠的力。你离去时我才感到城市的虚无和破碎。
《再写永安街》
文/濮柏
1
这是有承载的脊背,刀锋或血泪史。不管承担者是谁。
——坐车的、骑马的、步行的…或散步的、教书的、偷盗的,杀人的…各怪鬼胎。
只有枪声,像鸣笛一样,让那晚的现实远离一切的拖拉和借词。
2
最终,能留下来的不是脚印或者阴影,而是废墟。是一个个朝代的坟墓。
3
最终,停下来的人也许只是访客,他们习惯于询问,为祛除陌生和隔离。
他们熟视无睹巷道的历史和韵味,包括陈旧的服饰。
他们有时像另一些伤口或疤痕,无关距离。
4
在一场雨后,你会获得一些新鲜,似乎可以把一些肮脏送走。
角落里的乱石、瓦片,半截烟斗,偶尔会被推到视线里。它们总会让一些人尴尬,一些人忐忑。
5
而街上,大部分是平坦的路,有极速闪过的车辆,有沉思和发呆者。
隐忍的坑穴,忽隐忽现。可很多人慢慢忽视了。
你偶尔听到的一声惊叫,是第几页的故事在持续发酵……
那个空间的背影——你很熟悉,又很陌生。
《再写永安街》
文/郭大将军
1
永安街,主人们用一种虔诚命名的街道,涌长的回廊里掏不出月光的沉重。就像被移植的一棵果树,梦想开花的荣耀,已成为这条街装饰的一部分。
但你在现实的镜头前,无法磨合照片上的裂痕。鸽子飞过你的头顶,你的沉思属于白云。
四百度的镜片幻化了整条街的整洁与安宁,却无法掩饰脚手架上的阴影,和夜半时分的咳嗽声。异地的标签,使他没有勇气迎接黎明的曙光。书包里的文字热乎乎的,像一颗颗滚烫的露珠,一朵花始终没有被打开。
2
日子从一天跳到另一天,总有未知的相同或不同。面对隐藏着陌生表情的大街,不知我是否习惯这伪装的季节。
那个不怕冷的人,一直坐在残缺的屋檐下,在强拆后的废墟上。70年的脚步,只能算是这条街的过客,他猜不出额头的皱纹和石板路上的裂纹,谁更像这条街的伤口?
一张报纸的夹缝部分,一串虚构的数字,涂刷着这条街的尺寸。那些数字越来越尖锐,看报纸的人像欣赏一幅漫画,可那离去的表情,不知是笑还是哭。
3
现在,擦肩而过的喧闹声,将一段美好覆盖了。街上填不平的坑洼,晃动着浑浊的污水。这面暗色的镜子,像漩涡。
保持蜻蜓低飞的姿势,在街角密布觅食的爪痕。是为了一个虚无的光环,还是被一团冷漠挤到一堵墙的边缘?像各自奔波的雨滴,汇成了一条幕布,模糊的是一张张脸。
占据一棵狗尾巴草的高度,与风而同行。我无法解读暗处的潮湿,萌生了城管手里的扩音器,将一群碎影哄来哄去。
这条街像伸出去的一条舌头,它是否能品出苦涩与荒凉的滋味?
4
永安街是古朴、是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走不出沉思。老屋中弥漫着无声的呼唤,梦中浮现的人再也看不见。按一下翘起的嘴唇,那暂短的停顿或许是不经意的思念。
向远处延伸,像夕阳撒下的最后一网明亮,渐渐的被收拢在一个个敞开的窗口。
是被乡音浸湿的老街,像一块即将复活的荒地。听着风撩动疯长的欲望,咸湿的味道是否预示着一场风暴来袭?
一条街都躺在自己的沉默中,走过的男人或女人与牌坊上的斑驳擦肩而过。谁还会在意一个古老的名字,随着鸡犬的吠鸣而渐渐消失?
5
很难选出哪个词语,填补今夜的寒冷。高高隆起的草坪,掩埋的是砖头拍碎的玻璃和撬棍推倒铁门的窒息声。围墙边的栅栏仿佛带着针尖的锋芒,像痛。
在一片打夯声中,我没能认出你。一封邮差的信将我支配的太远,我像一颗豆荚在滚落时眺望,追忆三十年前的炊烟。
我眼中震颤的火焰,是对一棵老榆树的理解。他体内的月光,照亮父亲给它浇水、埋土的背影。枝叶间滑落的露珠,也许是我内心缺失的部分。
永安街的人们,占据又离开的轨迹,像风耗尽了最后的动力。这条街仿从未老去,只是我模糊的记忆留下残缺不全的片段。
《再写永安街》
文/声喑
1
无非是画一座城,筑一条街。为了让街生动起来,便去搬一些砖头,捏一群泥菩萨。这群菩萨在纸上流浪、打坐。
风在草上,你的视线也在。草摆动的样子一直没有变。而季节在变,手指上的时间停在某个时刻。
城墙上的大王旗换了又换,看不出永安街的色彩,看不出经过的风会带走什么,带来什么。
手中剩下的半截铅笔,不想再去添绘,只静静地兀坐,对着山凹上一堆棉絮似的白云发呆。
搬砖头的人走了,搬砖头的人来了,永安街只重复着迎来送往。
2
大大小小的轮子在各式路上辗,永远奔不完的路。
所谓生活、永恒,不过是把时间消磨尽,最后堆一堆事物在那里。
你回头看:风景区的土著与风景在逆行。新事物就像一件旗袍罩着油渍的工作服,这美,让人沉默。
永安街的建筑越旧越美,举起相机,几个青衣挑担人落进镜框,他们想拉近那些脸。青石板上细碎的,是一双前朝的脚。
3
钟在那里,谁能把声音传出去?传不出去就提在手里吧,时间是多么轻…
退回屋子翻看奶奶的旧照片,奶奶的皱纹是很深的路。我惘于路中,惘于过往的风声、雨声、虫声、飞鸟声...
在路上,草露有着黄昏的颜色,而你脱下黑衣服时,天就亮了。
白茫茫的光,是雪的一把刷子,沉下头不去远眺这修饰好的世界。它们被一种美好包围,而眼或内部却似一口古井。
皮肤上响彻的钟声,正是麻木后的痛。
《再写永安街》
文/忆留空间
1
朝圣者都来了,头顶着小白帽在虔诚灌顶。
路,让给了一堵灰色墙壁,然后他们再卸下除性别以外的所有。
法兰经、圣经、教堂、寺庙、钟声…还有18次裂变又复合着的石头。
冲突,融汇,上演一幕幕烟火、戏剧。
2
这受伤的城市,墓地里的石头比过往要坚硬,比久远要久。
没有色彩,却要错落有致。
一个刚成年的人,被那些祷告中的人们回忆起来,有一些话再次陷入墙体。
3
巷道互通着,每一条路都是所有的路。十四站苦旅,像十四次生生死死。
似乎街上的每一处都竖有沉重的十字架。它那样无情的从锁骨穿入,隐于谁的双臂与经文间?
内心有风暴的人,注定会重重再跌上几跤。
4
结痂还未脱尽,矛盾又有了新的指向。
那些沉闷的黄石,在每个夜晚都对视着一墙之隔的灯火开裂。
风化是身后之事,如同所罗门圣殿里的那些岩石和香柏。
5
“虔诚,要像一盏不灭的油灯”,和平的光不会灭。这里的人如此信奉。
摩西、迦南人来过,水井也枯过。
覆灭的皇冠,层叠着堆积在它们的下面,在尸骨之左、兵器之右。
———最后的晚餐从未终结。橄榄山的迷迭香味不减。
简谈 “学院风.散文诗群” 的特点
文/占森
我们其实并未有意去区别短诗与散文诗的形式。因为从诗性诗意、诸思想观点呈现上来说,它们都只是其中一个载体。但我们做的: 是在用诗的长短句来诠释和消解每一个主题,继而使它耐品、得到无限拉伸与多重意义的放大。
我们的成员,基本都是从短诗步步深熏与历练过来的,且短诗写作质量与成绩也是不差的。因为篇幅更短,所以对文字文本结构和技术的运用更为复杂。我们知道,诗歌写作中只有平衡和圆融多项写作注意事项,才可能出来一首佳作。
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远离那些空大缥缈的句子,我们远离可有可无的废话平铺,我们远离没有精密锻打的表达,我们远离生涩私我的小把玩,我们远离杂乱无序的意像堆积,我们远离粗糙滥制的比喻象征,我们远离肤浅众知的表层认识,我们远离被用滥用烂的旧格调………等等,我们要远离该远离的一切东西。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持操守的。
细化来说,我们的写作有我们主打的那近30个注意要素。这显然不是摆出来给大家看的、不是顾弄玄奥的,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实战,已经下意识地、自然习惯地将它们作佐证与基点了。这一点,相信大家从我们每期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的。
诗歌有诗歌独特的语言,散文诗的独特也建议不要去拿散文来说话。它独特的长短句也只是随着具体意象的跳跃和转承而进行恰好的、有节制的处理的,只取散文之形。而无论何种文体,好作品的力度向度肯定都是能透过文字之本身的,是无所障碍的。——“好的诗,不在于它已说出,而在于它背后、侧面隐约折射(没有说出的部分),那部分才是诗的东西,要给你的东西,是让你自然再次创造或发现的东西。”我们谓之: 诗性。而诗性存在于万事物中,它们可呈现或可类似的现象经过大家的思考推敲,都是可以相互关系和接连作用的。虽然,我们仍可以多样化的用各种表达方法去揭露或警示,但始终不离这些内核。
我们经常提及———“现场、细节、客观、矛盾…”等等这类词汇,正是因为它们在诗歌写作中起到“骨力支撑”的作用,一首诗,我们刚读到开头就生厌,或者根本无法去亲切走进它,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因素处理得并不好。
如果没有恰好的意境象征、具体落实和事物的在场感,没有实处的切入,那么这样的文字就肯定会走虚,飘来飘去看似华丽时空,实则无关痛痒,进不到读者的内心体验,骗一骗初学者是可以的,但谈不上引起大幅通感、共鸣。而“现场”是来自作者的个人经历的感受重现和对事物现象的情景再创造。在写作时,我们应该从现场到句子、再到词的内义推敲,这样的顺序。而不是停留在一味地把玩词句,而乱了核心道理。
“细节”主要是表达作者对事物和人物、多重状态和内在关联的细致刻画。但它不是陈述,不是照搬和拿来主义,也不是一味地过度铺述。短诗和散文诗的诗性细节,是具有以点触面、暗示引导的特点的。哪怕只是一个微妙的动作和心理呈现,因为它知道如何暗示和引导读者,因此你就觉得它就在说你,在说你的过往故事、你的弱点、你的痛处,它能紧紧地抓住你。“因此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客观” 是指在语言和感情上,尽量要有意去摆脱私人化。因为一旦你把文字加入过多的个人经验的判断,而自己却随着情绪的波动任意铺呈,那文字效果将会是生硬的、让人反感的。你的私人主观化,都是在把玩自己小世界、小观点,是在捆绑文字,捆绑读者,读者很难从你文字中得到更宽泛和客观的东西。因为你把握不住情感,同时也不能把握事物的多重表象关联和冷静探取。
然后诗歌应是对事物矛盾、反思的深刻集中体现。没有起伏、没有对立面的句子文字是平淡无奇的一杯白水。我们生活生命里处处都有矛盾、好坏对错,或无关好坏的那一种彷徨和迷惑,它们皆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启发性和探讨性。好的作品,它们说的“促思”,即是深刻的矛盾现象的处理、表达和折衷探讨。很能让人加深对该作品的印象。而无论,这样的矛盾是已发生的,还是尚未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
具体落实在文体中,还要看是否是合理贴切的用词,词的最佳魅力是:用好了它,就相当于捏着“箭、密、石子,它们精准地、无可再被替代地放置在了那个位置”。它也正是你迫切要看到的位置,如果“佳句”是枝蔓,那“准词”必是坠着的果。用不好,就会大大地降低整体质量、意图指向的准确性。
我们认为,当下散文诗的作品良莠不齐,好多人的创作认识和理念也存在误区,甚至写诗多年却不知道自己常犯下的致命缺点和谬误,一辈子或许都在“外围写作”。给其指出,他们可能并不愿接受或相信这个事实。我们认为的好的诗歌或散文诗———它一定是能深入和揭露事物内核的;它一定是试图并且已经做到让读者深刻参与和介入的;它的句词一定是立体而多角度意义呈现的;它一定是在那个既没有把话说尽、也没有只“隔靴搔痒”的: 最佳位置。
在“学院风.散文诗群” 推出的每期成员作品中,大家的写法特点也不是固定模式化,我们要求成员写作的多变性、摄入的广阔性,我们从万物、生活、现实现场事件中不断的思考、锤炼和融汇。并且,我们甚至已经从意识象征渡向到了: 用人物对白、现场剧情重现的意义新发现,作为架筑诗歌的结构与方法。而我们仍在互否和坚定着,这并不矛盾,因为这才是所有流派不断前行的动力与空间。我们下一步将仍会以作品说话,会持续献给大家——“不太一样的散文诗。”
201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