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发] 想起蛙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1: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起蛙声

文/群言堂笔

        荷塘有荷,荷下有藕,藕在其泥,泥在故土。
        谁不道月是故乡明?谁不给蛙以鼓?谁不在想思成梦游?谁不在莲中如佛独坐?
        梦中的月永远在故乡!心中的蛙鸣就是红火!一蛙连万蛙,万蛙齐鸣歌;歌者是圣土,圣土又在碧绿水中笑呵呵!
        想起那蛙声,夜夜惊魂不胜数;想起那用竹赶蛙声,越赶却越多。
        月在身下移,心在故里走;秋来虽不见蛙声,却见那月已在蛙声里停留。
        为它就织一个锦句:听取蛙声一片,中华更是遍地战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9-10 12:22 | 只看该作者
凝练虽强了些
习惯性思维占了上风
尾句口号写作嫌疑
虎头蛇尾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9-10 12:24 | 只看该作者
不细腻,没有紧密联系当下
大词、套词居多
没有新鲜感
创新写作,不是简单的组合自以为熟悉、熟练的词汇
和粉刷匠没有区别了
个见
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9-10 12:27 | 只看该作者
我读《诗经》做到还不行
《诗经》读我?显然缺乏自我、个体对生命、历史、人文的重新破茧造衣
楼主显然缺乏对古典、旧章融会贯通之上的独辟蹊径,自我深刻感悟

一点个见,贻笑大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采凤 发表于 2017-9-10 12:22
凝练虽强了些
习惯性思维占了上风
尾句口号写作嫌疑

我又不同看法,恰恰是最后一句,才点出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和现实生活,与当今潮而紧密联系一起也!虽然这不是臆想之作,而是我有这个切肤的体验!当然各人欣赏角度不同,造上差异,在所难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9-10 12:38 | 只看该作者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7-9-10 12:33
我又不同看法,恰恰是最后一句,才点出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和现实生活,与当今潮而紧密联系一起也!虽然 ...

可能吧
“战鼓”一词是特定年代的产物
由于个体浸润不同的年代和主题、思想
观念难免出现差异
“刺耳”之音也许换了对象会成为享受
这个容易理解
文字之见解
无伤友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采凤 发表于 2017-9-10 12:24
不细腻,没有紧密联系当下
大词、套词居多
没有新鲜感

此篇从荷塘有荷起笔,正是心中有荷才能写出荷也,诗中你说是大词,这月是故乡明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用一个问号,正显示意培的不同,情一定要跟着感觉,几个发问更张显,蛙声的不同之处也!特别是蛙与荷,相连,而所产生的禅意,正是我有过赏荷赶蛙的这么一个经历,所以才能入诗,更有那夜不能寐被蛙吵醒的经历,虽然这篇没有停留在细节的描写上,但情还是跟着景物移动的,如此才会有想起蛙声,重在抒情而不是描写。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仅和你探讨一下,不作它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9-10 12:58 | 只看该作者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7-9-10 12:49
此篇从荷塘有荷起笔,正是心中有荷才能写出荷也,诗中你说是大词,这月是故乡明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用一 ...

基本同意,此番交流
听取蛙声一片中华更是遍地战鼓
未句实在不敢恭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译文对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不是说这样写不好,好文好词套取也是可以的,只是觉得如果不加稍许创意
觉得吃前人嚼过的梨子,感觉不新鲜,很容易忘掉
“听片片蛙声”“蛙声轻点荷塘”,这样或好些,个见
主要指的思维模式过于惯性写作
细节方面可以忽略的
班门弄斧一回
得罪了
歉意
歉意
施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采凤 发表于 2017-9-10 12:27
我读《诗经》做到还不行
《诗经》读我?显然缺乏自我、个体对生命、历史、人文的重新破茧造衣
楼主显然缺 ...

《诗经》之所以美妙,就在于它紧帖人们的生活不做作,是对生活或可功颂得的一种自然吟想。它的特色就是比兴赋,由也小事,而上升到更广阔的层面,同时也让生动,风趣,在回环往复中,更增加了人们的记忆犹新,同时又让劳动的节奏,从人们的愉悦心情奔放出来!唯有深刻感悟,才能水到渠成也!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9-10 13:00 | 只看该作者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7-9-10 12:59
《诗经》之所以美妙,就在于它紧帖人们的生活不做作,是对生活或可功颂得的一种自然吟想。它的特色就是比 ...

受教
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3 06: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