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光
道德教育是做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事先做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基本的规范要求。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做人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优势,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而当今现实暴露出的中国孩子道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学校家庭重点关注的问题。蓝光以为,目前主要存在三大软肋:
一是传统道德教育优势没有发挥。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于道德教育具有强大的优势,与西方启蒙教育的历史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极其丰富,且形式多样。比如,孩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三字经”中,就有许多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内容。如孟母三迁、精忠报国、孔融让梨,还有颜氏家训,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三字经”无处不在地渗透着“基础教育”、“普及教育”或“义务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民风纯朴,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格风范和品德特征。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而如今,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过于虚化和笼统,缺乏中国传统优良的德育教育的生动性和对比性。在中小学生道德教材中所传授的道德观念,过于空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有机联系或对应,有的更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无现实对照物或无法理解不了,这样必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特别是在大力提倡围绕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现行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往往强化了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而使道德教育的目标过于功利化、实用化,特别是在强调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的培养方面明显不够,或陷于“高、大、全”空泛口号,不便于实施,最终使现行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二是现行道德教育体系缺乏硬监督。在强调社会责任及国家意识教育的同时,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与行为的修养方面,现行的教育道德体系在设计上有明显的“缺陷”,几乎没有设计有效监督这一块。现行中小学德育教育,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学生教育成效的体系,而是更多地注重重点初高中和大学的升学率多少,以及参加奥数等一些竞赛获奖情况。分数至上仍主导着整个学校、家庭。在高考指挥棒和由此衍生的教育系统不正确的政绩观的主导下,知识性教学想方设法地挤占了道德教育课,而分数高的学生得到了学校和家庭高度的奖励,过多的这种奖励的累积,使得许多学生习惯于“分数说话”、“分数唯上”、“分数第一”,产生了分数能解决一切的思想,或有了高分数就行的思想。没有了硬监督的措施,使得现行道德的教育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配合失调。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紧密配合。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要牵头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协调机制,制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明确社会的道德教育任务,学校的教育规范,以及家庭教育的责任。而现行道德教育体系中,这三方是各干各的,没有一套协调机制来规范这三方的运作,来评估这三方的实施成效。虽然,各地政府都颁布中小学德育整体化纲要,但从客观上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改革开放不断学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对社会、校园、家庭的道德教育工作影响很大。在学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削弱,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力量配备都不足,在教育内容上,存在对于学生前途理想教育不够等等问题;在家庭方面,教育观念偏差即“重智育轻德育”,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严厉、过分放任等现象较普遍;在社会方面,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从自身需求或利益出发,播放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中小学道德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软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