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种痛
——读拾荒老师的诗《比喻》
文/星空下的蟾
一首好诗,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魅力!
一首好诗,一定会直击灵魂!
当我读到拾荒老师的一首《比喻》后,这种体悟更加深刻。这首诗歌是中国诗歌流派网2017年度“华语网络诗歌大赛”第五期比赛的获奖作品。读过后,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痛”。那种被锤子重重砸在心上反反复复的“痛”!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这首诗,为什么这首诗不像其它的诗,读过之后很快忘了,完全不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这首诗,读一次,痛一次?为什么这种痛会带给我走进一段历史的感觉?
“年代久远/当年的乱坟岗已被草坪覆盖”。诗歌开头两句很平淡的介绍了一种变迁,一些事物消失,一些新事物出现,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独自开放在众草之上/它摇摆,众草跟着它摇摆/仿佛一个领舞者”。读到这里,觉得也只是一般性的写法,依然没有出彩的地方。
但是请注意,如果读了下一段,一定有一句话走入你的心底“平地起惊雷”。这一段就是平地,5个名词“乱坟岗”、“草坪”、“小花”、“众草”、“领舞者”,穿插3个动词“覆盖”、“开放”、“摇摆”,让平淡的叙述一步一步酝酿“起惊雷”前的情绪和氛围。
“我把这个比喻说给父亲”,第二段话锋一转,直接点题“比喻”,引出“父亲”。“父亲”,多么沉重又承载多少意义的词啊。“父亲”在这里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称谓,“父亲”特指的“父亲说”更是比“年代久远”更久远的历史。
接下来,一个“不”字,斩钉截铁,如同一道闪电直接劈出“那是一个六岁的孩子/饿死之后/被她妈妈跪着举过头顶”。天空亮了,大地沉默了,诗歌所要表现的东西顺其自然地呈现在人性面前,无言的痛鞭打着我们的灵魂。“疼痛”、“悲伤”、“心酸”、“流泪”等等所有表达哀伤的语言,在“跪”和“举”的面前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那个特殊的年代,那段苦难的记忆。什么也不说了,这就是诗歌语言带给我们的魅力!
全诗两节十一句,虚实结合,语言干净,写法自然,物象凝聚,意象深远。诗题比喻,诗者拾荒,人文感观诗情,历史厚重诗体。诗题、诗者、诗情、诗体,四者无意之中的绝佳天成搭配,比肩百年好诗!
附:
《比喻》
文/拾荒
年代久远
当年的乱坟岗已被草坪覆盖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
独自开放在众草之上
它摇摆,众草跟着它摇摆
仿佛一个领舞者
我把这个比喻说给父亲
父亲说,不
那是一个六岁的孩子
饿死之后
被她妈妈跪着举过头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