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侯川 于 2012-9-29 09:53 编辑
罗广才《为父亲烧纸》赏读 文/侯川
和著名诗人罗广才相识,也有一段时间了。缘定三生,一切皆缘,在网上结识罗广才,必然是自己在前世里种了某种善根。而我竟至于今天才独到他的诗——《为父亲烧纸》,遗憾之余,又感到万分幸运。 这首诗的命题,直陈其事,手法上无任何花样,然而一下子就揪住了我的心。一口气读下去,读完了,似乎无话可说,沉默半天,心里除了一片惘然,还是很难找到要说的话。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庄子在这里说的是“道”。其实我一直觉得,真正好的作品,其艺术境界也往往不可说,不可道。我们只有反复品读,用整个灵魂去承接,或许方能从其中沐浴到少许精神的辉光。 然而,题名为“赏读”者,总得说三两句。无奈之余,只好投机取巧,就其皮毛略说一二。 三代人,两个世界;同样的冥界,色彩不同。阴阳相隔,父女异代,诗人竟用“燃烧”一词来连接。诗人的情感、构思(其实真正好的作品,是没有构思的,暂借此词一用。笔者)、才华真是不可思议,让人读来叹为观止。 “小时候/父亲在前 我在后/细嫩的小手习惯了/父亲生硬的老茧/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 高度概括的诗句,朴实凝炼的语言,将父子之情写得既真实又透彻。本来,诗人写的是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情感历程,而我们读来竟然分外亲切,真有事如亲历、话如己出之感。诗人若无对生活的极端用心与对亲情的至诚体验,是很难写出如此朴实而感人的诗句的。 “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黄黄的纸钱/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父亲一生节俭/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叙述,然而无论感情还是诗境来说,都是别开洞天。“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无比凄美,无比悲壮,堪称神来之笔。“父亲一生节俭/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父亲的精神,或曰习惯,在“我”这里得到了复活与传承。 “我”能把纸钱烧得干干净净,能把对父亲的一腔思念倾诉完吗? 接下来诗人用四个议论式的短句,既强化感情,又将诗意转入另一境界。 “女儿打来电话/好奇的问:/烧纸?是做游戏吗?/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这里,童话般的对话,使诗境再次别开一个洞天。本来,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感情悲痛,语调沉重,这几句童话般的对话,刚刚给诗作增加了一点点暖色,然而诗人又很快用“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一句将这点暖色化为乌有。然而,正是这悲摧的一转,正是“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这句悲剧性的也是等同于事实的预见,将全诗沉郁悲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 读到这里,我不禁很想嚎啕大哭一场,然而又觉唐突;吟哦玩味之间,已觉双眼朦胧。 “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燃烧”,是指人生在世内心感情的煎熬,还是对人生真义的苦苦探寻呢?“燃烧”的真是一种希望,还是隐含着某种绝望? 德国大诗人席勒把诗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著名诗人紫荆对这一观点非常推崇,进而阐述道:“没有朴素,就没有诗人高贵的品格;没有朴素,就没有诗艺的真纯和大美。”(见紫荆《陇中诗谭:朴素与深情》)用这一思想来对照罗广才的《为父亲烧纸》,我们就会获得一个初步感性的认识:这首诗既具有朴素的美,也具有深沉的感伤。朴素,其一表现在语言。全诗找不到一个华词丽语,朴实得如话家常。其二表现在直陈其事,除了极少的几句议论式的点化过渡,其余都是直陈其事。然而,由于诗人读懂了生活,参透了人生,对生活、人生及生命有了深广的探求与深邃的感悟,反而使得这首诗具备了一种强大、持久、坚锐的穿透力,从而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正应了《周易》中的两句话:大道至简,大法至易。 总之,读罗广才的《为父亲烧纸》,我的心底瞬间经历了剧烈的震荡与变化,欲哭无泪,欲语无言,最终归于一种平静。就像夏天短暂的雷电暴雨之后,天地归于宁静与明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