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邹黎明 于 2017-10-20 10:16 编辑
对90后栏目的思考和建议。
流派作为全国最大的诗歌网站,曾经创造的辉煌和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种种如上,不是在为流派唱赞歌,而是基于自己在流派的经历和一个诗者独立思考的特质而凭心所发。
15年,我初次接触流派90后栏目。这也大约等于我最初接触诗歌的时间。我依然记得一些名字,秦梅、一牛、筷子、石棉……这些老师都前后在流派任过编辑。记得他们,是因为他们在我初涉诗歌时对我的鼓励、指导和帮助,对我而言,其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流派还有很多优秀的编辑老师。曾任的,现任的。
还有一批人,也必须提一下。那就是和我一批的“同龄”诗友们。很多名字我都记得,因为他们非常优秀,至少有我欣赏的很多。说一批好像不太准确的,应该说一批又一批。他们和我一样,接受着赞美、指导、批评。在肯定中坚持,在批评中调整。我不得不说,讨论诗歌,是快乐的。
像“我们”这样受益于流派的小诗人又有多少呢?尽管很多人离开了,但你不能否认你曾来过;不能否认流派对你或多或少的影响;不能否认流派的宽容和接纳。最起码,你策马向前时,流派作为驿站,给了你水和干粮,给了你短暂的皈依。
所以,在我而言,流派最大的成绩和影响,不是推出了多少名家,不是注册了多少人数……它最大的意义恰恰在于接纳和宽容最无名最庞大的群体――“我们”;在于它是一片土壤,让种子萌芽。即使树长在别处。
好像还是唱起了“赞歌”,这是我极不愿意的。因为不管唱的好不好,都不免沾染奉承之嫌。嗯,这不是抒情帖,也不是叙事帖。所以对照文题,下面我把我对流派(90后栏目)的思考和建议写出来:
凭借直觉感受,我发现90后栏目越来越没有“生气”了(当然,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只是我个人的错误感知)。基于前者,我很早就在思考对策或者说方法。但由于自己时间有限等多种原因,再三不得提出、供以参考。
我的建议是,流派能否由“虚”转“实”。流派立足于网站,微信等“传统的新媒体”,创办的“网刊”,这些在我看来都是“虚”的。我知道这是流派最大的特质,也是本身的性质,是其优势,并影响了“诗歌时代”。但一如既往的虚拟,是否需要稍稍转变。
我希望流派向实转变,虚实结合,或者以虚为主,以实为辅。针对90后栏目而言,我们的诗歌活动是否可以和高校实体对接,举办一些校园诗会,或辅助一些校园文学社团的征文活动?把受众主动指向更大的基层。对于流派的90而言,我们能否也组织出一些小型的局部的“聚会”“诗会”,形成品牌活动?以增强流派90后更大的品牌性和凝聚力。
当然,我知道这些可能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的建议难免显得幼稚。但思考总是有益的,并且流派本身就有基础、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且有一批无私奉献有想法的编辑老师,所以从操作性上也不无可能。
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是没有料到的。还留下一堆并不通畅的句子。但我相信,一定有和我一样思考的人,一定有更好更可行的想法出现,一定会胜利-------流派、诗歌、和我们。
2017-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