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读韩玉光的《我与石膏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恩荣 于 2017-10-21 16:51 编辑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读韩玉光的《我与石膏山》

文/王恩荣

原平多诗家,2013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原平“中国诗歌之乡”荣誉称号。在诗歌艺术园地,有一批原平籍诗人活跃于当代诗坛,其中获赵树理文学奖诗歌奖的有6人。我认识的原平文友中有两位就是赵树理文学奖诗歌奖的获得者:其一是雷霆(他的官道梁的诗己成为诗歌地域品牌,非常好的诗);其二就是我今天要评的韩玉光老师。他的诗给我的感觉:简洁、知性、干净、洗练。象月光静静的朗照着读者,没有任何浮华,真诚慈悲的充满人性的关照的发光的诗。他既是全国知名的诗人,也写得好诗评,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是谈一下自己读他的《我与石膏山》这首诗之后的一些感受。

《我与石膏山》



低下头,不敢再看了
每一片红叶里都藏着妖娆的山鬼
风来,只是为了听它们唱歌
我来,只是为了给它们写迷人的
稿费就不要了,要给
就给三尺蓝天
做件衣服,不穿
挂在天上,我赤裸着去人间溜圈。


“低下头,不敢再看了/每一片红叶里都藏着妖娆的山鬼”,第一句一出场就是石破天惊,是什么能让洒脱的诗人不仅望而却步,而且看也不敢看呢,那一定是一种奇绝的美艳,一定是有倾城倾色的佳色美女才有此等魔力的!但事实不然,只是一山红叶,每一片红叶里都藏着妖娆的山鬼,“妖娆的山鬼”的比喻,对山中那种奇特的艳丽却又是野外的自然生长的红叶描述是非常到位的。每一片尚且如此,那整个一山就更是妖娆震撼人心了。
“风来,只是为了听它们唱歌/我来,只是为了给它们写迷人的歌词”,绝美的事物就必定有种魔力,让周围的事物围绕着它转,包括诗人自己也情不能已。所以,风来是为了听它唱歌,诗人来是为了给它写迷人的歌词,这里有个细节,风是谱曲者,诗人是填词的,配合的多么协调和谐。细节的刻画使优美的画面全出。所以诗人韩玉光老师的诗里不仅有光泽的感觉,还有音乐感的存在。

“稿费就不要了,要给
就给三尺蓝天
做件衣服,不穿
挂在天上,我赤裸着去人间溜圈。”

最后这句话是很知性很诗意的,“稿费就不要了”,因为这时诗人看重的是精神的愉悦,此事无关物质。“要给/就给三尺蓝天/做件衣服,不穿/挂在天上”,这是诗人的一个美学思想,蓝色的背景下红叶更靓丽,诗人是在用自己的诗性的鬼斧神工给自然设计的,他已不满足于“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的天作之美了,也不想止步于“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人与自然有距离感了,因为诗人的天职就是创造美的。诗人宁可把不要稿费换的“三尺蓝天”做的衣服挂在天上,其实是给物我化一的我与红叶当衣服呢,在魅力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文明似乎不足道了,所以诗人才“我赤裸着去人间溜圈”。无疑诗人是把自己干干净净交给大自然了,何等浪漫的气息!何等的洒脱,使整个诗境感觉不存在一点杂质了。



一个护林员
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要去
就去看看石莲花
洁白之物,仿佛云做的。
他用手指向的地方,人迹罕至
坐落在树叶的缝隙间。
还是不去了
一念之间,万象皆莲
入心
即是入眼。

“一个护林员/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要去/就去看看石莲花/洁白之物,仿佛云做的”,这是欲知山中事,下车问野人。诗人在蓄势待发。“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说明有神性。石莲花,本身就感觉是有佛性的意象。“洁白之物,仿佛云做的”,就仿佛与天上某种神秘的事物有联系,与第一节合起来就是李白诗句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意。然后“他用手指向的地方,人迹罕至/坐落在树叶的缝隙间。”这句还是护林员介绍,他用手指向那人迹罕至的地方,“坐落在树叶的缝隙间”,颇有点神秘的色彩。这几句算是第一节,通过护林员介绍体现石莲花的美好。

“还是不去了
一念之间,万象皆莲
入心
即是入眼。”

诗人的精神世界是颇有点佛性的,在他的诗里随处感觉得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护林员在山里多年,与山里万物亲密无间,理解了山林的灵性,或许他看山不是山了,他看的石莲花是一种精神意象,但他毕竟是用物去解释这一切的,当他触动了诗人的悟性时,诗人“一念之间,万象皆莲”,形而上就华丽转身为形而上了。所以,护林员、诗人、石莲化就举一反三,甚至到举一反万,融会贯通了,达到化境,“入心/即是入眼”,诗人精神目的得到了,所以才有突兀的决定:“还是不去了”。这是个让读者意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论。一首小诗,内涵了得,说明诗人活在精神世界里,不受世间物质的羁绊的理想。前一节蓄势,后一节入心;前一节是因,后一节是果。我想起一句话:“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昨天刚落过雨
山是山,庙是庙,佛是佛
万物重新变得清新有致。
石阶上
刚落下几片叶子
像高处派来打探消息的行者。
我绕过它们,装作对生死大事一无所知。

“昨天刚落过雨/山是山,庙是庙,佛是佛/万物重新变得清新有致”,诗人在此是通过寓意来说话的,“昨天刚落过雨”,昨天是过去,落过雨,是指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雨。”山是山,庙是庙,佛是佛“,是表明成佛的认识的过程分三步,第一步:看山是山,看庙是庙,看佛是佛;第二步:“看山不是山,看庙不是庙,看佛不是佛”;第三步:山是山,庙是庙,佛是佛。诗人理想达到的正是第三步,认识的极品境,只有达到这步的境界,“万物重新变得清新有致”。

“石阶上
刚落下几片叶子
像高处派来打探消息的行者。
我绕过它们,装作对生死大事一无所知。”

诗人的叙述不慌不忙,里面都蕴藏有深刻的大的道理。“石阶上/刚落下几片叶子”,这是平常简单的叙述,语言非常干净,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最简单的就是最深刻的。韩玉光老师的内心正是这样清明无尘的境界。“像高处派来打探消息的行者”,这里就有神秘的意味。也很诗性,把落叶比喻成高处派来打探信息的行者,就非常独特,多好的拟人,非凡的思维使他的诗句里闪烁着一种光。最后“我绕过它们,装作对生死大事一无所知”,诗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他既不是莫不关心,又不是好为人师,这正是他品质修为的反映。装作二字,正好说明诗人对世界上的一切生死是了然通彻的。



碰到流水
从山上下来,我就想多看几眼。
我还是一个凡心深重的人
对于一切疑似镜子的事物
略有讨好之嫌。

“碰到流水/从山上下来,我就想多看几眼。”这是诗人的凡俗之心。在这里“流水”是指人世间的欲望吧。“从山上下来”是说水往低处流,物质的东西都是往下运动的,里面也蕴涵了“人往高处走”的精神意向,精神的东西都是上升的,所谓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

“我还是一个凡心深重的人
对于一切疑似镜子的事物
略有讨好之嫌。”

“我还是一个凡心深重的人”,是诗人对自己凡体肉身之人的内省,“疑似镜子的事物”,其实是暗喻世俗的眼光标尺。就是常人的世界观认识,常常使诗人耿耿于怀、为物所羁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很难摆脱名利之心,大都和诗人一样“略有讨好之嫌,这既是自嘲也是一种自律,诗人是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所以这首短诗纯是写意的。

韩玉光在《理想写作》一文中写到: “我们对于过去只是更多的去假设和想象,而现在是不需要时间还原的,相对来说未来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抽掉贯穿我们的时间链,世界依然保持本来的面目,不会增加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人的本质是占有。作为世界的极小一部分,他们的欲望之手从来不曾停止过,用粮食和动物充饥,用泉水解渴,用树木石头建屋,用舟船下水,用飞行器上天,用王权统治自己的同类。他们恐惧于世界的庞大,建立秩序,时间属于秩序范畴,它的出现满足了人对已经消失和还未产生的事物的占有,以及赋予当下所拥有一切的真实感。”
韩玉光老师在这首小诗里充分表达了他的这种思想。




没有上山,凡目光到过的地方
都是故地。
坐在树下
看光线如松果,落在身旁。
把每一个下山的人都当成故人
但再不问故乡的事了。
做一个
对异乡充满激情的人
在此刻
想着下一刻的无边光景。

“没有上山,凡目光到过的地方/都是故地。”,没有上山,一开始就说了诗人的又一个思维存在的状态,为什么没有上山呢。请看诗人的观点:“凡目光到过的地方/都是故地”,是说人生所走过看过或准备走过的地方都是命运所固有的地方,这不是迷信,是心性的趋向。“坐在树下/看光线如松果,落在身旁”,这句的意思说光也是物质的东西,而且把光线落下比喻作松果落在身旁,是很诗性和趣味盎然的。

“把每一个下山的人都当成故人/但再不问故乡的事了。”,既然目光到过的地方都是故地。那下山人就是故人了。正因为这样,就再也不问故乡的事了,这句出自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所以此“故乡”非彼“故乡”,此“故乡”是物质的,彼“故乡”是精神的,这样就得出下面的诗人的理想结论:

“做一个
对异乡充满**的人
在此刻
想着下一刻的无边光景。”

由上面得出结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异乡是能够转变成故乡的,只要充满激情。诗人的故乡是天下,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此刻,就要追求下一刻的无边光景,我想起高晓松的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是的,生命的故乡是用来不停的寻找的,我想起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做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开,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诗中“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是诗人寄托的诗意理想。诗人韩玉光的这首小诗写的是10月14日至16日,由山西临石县宣传部、县文联、旅游局举办的“山西诗人看临石”采风活动的作品。此次活动,山西诗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临石,采风游览临石的名胜古迹,自然风物,每个诗人都是诗情洋溢的,诗人韩玉光无疑也不例外,但他是更加理性的,他的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是更为知性的,他的这些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智慧,仿佛天空中的一轮皓月,除了给了我们无限的启迪外,我们仿佛沐浴在他的诗意光泽中,更多的是感受到他的超凡入圣的大境界大智慧。他的诗仿佛传达给我们一个宏大的气场,我们在其中被大浪淘沙,杂质尽无性灵发现,又不乏些许空灵浪漫的气息。

我想起李白《秋浦歌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韩玉光老师的诗境与语言风格与李白这首的诗是不谋而合的,他的见素抱朴的诗与宇宙的皓月同在,他对宇宙认识的透彻并没有归结在虚无上,在给诗人雷霆的一首诗里,韩玉光写道:单是为了今天的好风光/也要把这人间当成天上,他是积极的,他在诗里追求月光一样的纯洁和诗质的透明,在为自己诗集《1970年的月亮》所写下的序言里,他这样说:“我愿意将一生披上月光,我愿意将人间当作天上度过。如果我是一个诗人,何必费心去化一个俗人的妆。一个倾心于用词语筑堤的诗人,不一定能够阻挡决堤的命运。但我们不是鲧,不是禹,只是一个月夜聆听涛声、仰望群星的诗人,偶然爱上了路过他窗口的月亮。”,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吟者的理想。

附韩玉光的诗《我与石膏山》:

《我与石膏山》

◆ 韩玉光
  


低下头,不敢再看了
每一片红叶里都藏着妖娆的山鬼
风来,只是为了听它们唱歌
我来,只是为了给它们写迷人的歌词
稿费就不要了,要给
就给三尺蓝天
做件衣服,不穿
挂在天上,我着赤裸着去人间溜圈。




一个护林员
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要去
就去看看石莲花
洁白之物,仿佛云做的。
他用手指向的地方,人迹罕至
坐落在树叶的缝隙间。
还是不去了
一念之间,万象皆莲
入心
即是入眼。




昨天刚落过雨
山是山,庙是庙,佛是佛
万物重新变得清新有致。
石阶上
刚落下几片叶子
像高处派来打探消息的行者。
我绕过它们,装作对生死大事一无所知。




碰到流水
从山上下来,我就想多看几眼。
我还是一个凡心深重的人
对于一切疑似镜子的事物
略有讨好之嫌。




没有上山,凡目光到过的地方
都是故地。
坐在树下
看光线如松果,落在身旁。
把每一个下山的人都当成故人
但再不问故乡的事了。
做一个
对异乡充满激情的人
在此刻
想着下一刻的无边光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2 10:28 | 只看该作者
妙诗佳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0-25 00:44 | 只看该作者
提起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6 23: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