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明月 于 2017-12-27 21:32 编辑 & ]0 c7 I+ n5 ?8 O* ?; W
- g1 `. r$ R- D7 m, d4 T% `遇见之美& e! H3 P1 j6 s* w+ O- P* K) B2 C
作者:曹红燕
% ]) A7 ~; L$ |
0 w- j: ~) [. z( y- @寺门外2 s" o7 f9 l0 Y% ]: `
一口缸5 g2 Y/ P# y+ e: N& |
半缸水
" _/ V9 v( Y1 @3 j3 w几叶莲
, {& R0 A/ z# z2 N4 A4 z3 j1 G- H6 }半缸睡莲旁 ; C/ \3 H5 y6 F! t$ w \# a
三五僧人
. i B* v+ a& U. V3 A1 S9 C低目垂视
' F3 Y% a2 r( _5 i
2 j* p. w' P/ T. x读诗笔记:) A5 Z5 y7 J0 W" A
1 Q4 b c4 x/ m$ X' n外物与人的相遇,也是一种缘。有的相遇只是相遇,可能于人留不下任何触动;而有的相遇却可以触动人心,让人生发出感慨。其实,这种触动与外物的关系不大,而更与人的认知和修为有关。当诗人曹红燕遇到了一口缸,半缸水,几叶莲,在她看来便是遇到了美。这不单单是诗人的敏感,更是因为诗人有着视万物平等的善念。% n. a3 [9 R( |
4 Z; @% l8 ]) b8 g/ W* e1 @ ^& x% f' E* @* V& }/ W, q! z6 r6 O
关于诗,我一直以来有一种看法,人的介入往往才是一首诗的灵魂焦点,当然诗本身其实已经是人的介入的结果。但一首诗中如果人有着更为恰到好处的介入,那么这首诗的魂魄就会更为丰满、鲜活、灵动。我认为此诗末尾两句更为这首诗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在万物面前,在天地之间,能够做到低目垂视才是更为内敛、内修的人,这两句让这首短诗更是禅意浓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