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与干净之心
——简评草山先生《剩下一颗干净的心》
陈皓
《剩下一颗干净的心》(以下简称《剩》,2018年2月2日发于原创版)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心志的自白似的小诗。诗虽小但内蕴丰富。作者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来表达,而是借助对比和象征,以一种平实、质朴、口语化的语言,像老友间叙旧或者拉家常似的,在轻松、亲切和友好的氛围中,把“心志”自然表达出来。这一“表达”也只说了三分话,剩下的七分是由读者在联想和回味中获得的。这也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所谓“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下面粗浅地谈谈我的读后。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以说集中体现在一个“比”字。首先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把雪当作喻体,以雪喻人;并以祖孙两代人的对话,带出“尘世的爷爷”与“冰雪晶莹的爷爷”两个关键词,从而引起诗人的感慨和抒怀。这是第一节的安排与设置。也因此,这首诗的第二节成为全诗的重点。在这一节中,以前面的“雪喻”为基础,先是把雪与人进行对比,即把“尘世的爷爷”与“冰雪晶莹的爷爷”相对比,点出了“现实中的爷爷,早已被红尘污染”,说明爷爷作为一个人,一个具体而普通的人,在这个充满污泥浊水的世界,也同其他人一样,不能免俗;然后非常自然地转入了下一个对比,即现实的自我与心灵的自我的对比。现实的我被污染了,现在的我“只剩下\洁白的骨髓和,骨骼里的一点真气\还有一颗,比较干净的心”。至此,诗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这几句诗也因此成为全诗的重中之重,或者说是“诗眼”吧。透过这个“诗眼”,我们似乎清晰地听到了作者的心声:走过大半生的风风雨雨,现在我老了。这辈子不敢说做得有多好,但有一点是可以宽慰的,这就是:世界可以污浊混杂,我的外在可以被污染,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块洁白;世界可以昏愦沉醉,阿谀谄媚,但我的内心始终有一分清醒;世界可以熙来攘往,奔名逐利,但我不会为名缰利索摧眉折腰。简单地说,就是数十年来,作者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淡泊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与情怀。这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共有的那样一种气节与情怀。所谓邦有道则现身,邦无道则隐退。心中的那块白始终“不易乎世”,即不因世事的变幻而改变。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真气”,其实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这种气刚毅正直,充塞于天地之间,来自于道义与德行,是长期养成的,而非外来的。作者作为一个诗人,自然葆有着一颗童心。所谓童心,就是指一颗未受世俗濡染的赤子之心。正是有了这样一个颗心,才能保证作者长期以来的所作所为,不违背良心,不迎合时事,不超越道义和德行的底线。或者说,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人生如何波折,作者都始终能做到不失其本心,保持内心的一分清白和干净。对于诗人内心的这种洁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从另一个角度,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纯真,诗人的语言多为抒发性的,未受到概念和逻辑思维的扭曲,更接近存在的真理,也更能揭示这种真理。我以为这话是颇有道理的。由此我们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杰出的诗人,往往能经由自己的童心和那一片纯净的心空,发出天籁之音,道出宇宙奥妙的原因了。法国哲学家萨特存在论的第一原理认为,世间并无人类本性,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即你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所成为的那个人。就是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坚持和努力,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成为美国成功学理论的依据。《剩》的作者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情怀;能不违背良心,不迎合时事,不超越道义和德行的底线;能做到不失其本心,保持内心的一分清白和干净,无疑也是他自我设计并始终坚持这一设计的结果。
这大约是“洁白的骨髓”、“一点真气”、“干净的心”所要表达的真义吧?近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同时认为,有境界的最重要标志是“言外之味”与“弦外之响”。我以为,《剩》这首诗大体做到了。
2018、2、4
附草山先生原诗:
《剩下一颗干净的心》
草山
落了地的白雪,堆筑成人形
还有点人样,凭着各人的想像
像谁,没有谁会说
孙子说像爷爷,童言无忌
于是乎奶奶也说,你看
爷爷在笑,不知是指尘世的爷爷
还是指,冰雪晶莹的爷爷
其实,爷爷哪有如此白净
更不可能,那么的冰清玉洁
现实中的爷爷,早已被红尘污染
浑身上下污渍垢斑,只剩下
洁白的骨髓和,骨骼里的一点真气
还有一颗,比较干净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