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洄游的文字 倒淌的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洄游的文字  倒淌的情怀
——剑熔长篇散文诗《陈炉》粗嚼谈片
潘志远

我之于剑熔,应该属“熟悉的陌生人”。对他知其名而不识其人已多年,在网络和论坛里与他擦肩,印象是他多写煤矿题材,是一个敢担当、有情怀的诗人。近来他加我微信,我欣然接受,也算是老朋友了,他就不遮遮掩掩,而是坦诚直邀我为他的长篇散文诗《陈炉》写评;我也不推辞,一副恭敬从命的姿态,接受了这桩乐意干、十有八九又干不好的文字活。
对于陈炉,我一直很模糊。等百度后再将其从铜川的包裹里扒出来,也已熟识和亲近,唤起了久封的印象和情愫,忽有一见如故、恍若隔世、有前世有缘之感,零散的记忆,一串串复来,凑成我心中固有的陈炉版图。
陈炉古镇,位于陕西铜川西南30公里,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烧瓷的旧址。一千多年来烧陶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与“定窑、钧窑、磁州窑”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窑系,被誉为“东方古陶生产活化石”。古县志记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毋庸多言,我似乎已捕捉到剑熔创作此散文诗的脉络和情怀。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黍离》)拿过来映照一下我的现状和心境,颇为合适。当初乍见《陈炉》题目时,很有些茫然,也觉得流俗,待粗读完毕,再辅以资料参照,便恍兮惚兮,为这一篇洋洋洄游的散文诗文字垒起我的钦佩之情。
洄游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有那么点悲壮和“向死而在”(海德格尔)的况味。本想换一个说辞,譬如“复古”,觉得不贴切;“复辟”又有些贬彩,“追溯”又不是散文诗能完成的使命和职责。那就洄游吧,一篇文字完成是“死”,留给读者品读而有所成是“生”或“在”。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且新生的产床,从传统文化元素中重塑灵魂的海拔和精神产品是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拥有这份自信。我国以农耕文明筑基走向世界,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期又以瓷文明熠熠闪光于世界之林,后来“China"在世界唇齿生香,便是瓷的功绩。瓷与中国同名、同形象、同元符,瓷是中国游走世界、腾飞世界餐桌和生活空间的精美翅膀。我想,这也该是诗人取材于陈炉,并不厌其详写陈炉的动机和动力。
梳理散文诗气脉,诗人以“风吹着”下笔,介绍陈炉诗性的地理位置,以“炉火不断”将其照亮,再以“铜川无铜”剥开露出“黑金”的陈炉耀州瓷,那翡翠包裹的区域,“炉火不息”的现场,“凤鸣壶、公道杯”的珍品,瓷片路、罐罐墙的景观,陈炉奇石的花色、质地和铿锵悦耳之声,古窑的分布……至第11节,在炉山不夜熊熊烧制的夜色中,炉山“火”文明、“亮”文明、“温度”文明的身份和形象赫然确立,也牢固矗立。
第12节笔锋一转,进入“泥塑”——炉山瓷器的一个侧面;第13节,写陕西人爱吃面,尤其是老碗面、羊肉泡馍,等写到“老碗美女”时,会心的喜悦,便溢眉扑面拍胸。第14节写“清代门楼”,像一只眼睛在高处瞭望,散落塬地的一孔孔古窑址更恍若无数只眼睛,那种美、神、动对人心产生的冲击伴着无限的遐思和惬意,微妙在每个人的体验里。
第16节,风依然是陈炉的常客,从不经意的比拟中扯出与风拉家常的臆想,再听鸟雀鸣叫,怕诗人也禁不住要与鸟雀拉家常了。第17节,写“突如其来的暴雨,雨点打在地上,如古时账房先生拨打算盘珠子,叭叭作响”。第18节,写陈炉民俗竹马、高跷、祭窑神。第19节,写“红红的柿子,似炉火一样红,燃烧着”,两种燃烧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让人想到陈炉的柿子一定成熟的更早,味也更香甜。第20-24节,回归到眼前现实的雪景,从古诗的角度看,这是以景结情,有景尽而情不尽的韵味;从民俗看,有“瑞雪兆丰年”的喜庆的普世价值;从禅境看,有佛理的寓涵和悲悯。
在地理区域、现实场景和民俗风情中洄游,摸准脉络,穿珠缀玉,和盘托出陈炉的种种精彩,此成功之一。
第3节诗人踏入陈炉之地,便禁不住自矜、自诩:“这烟火,传承了瓷文明的筋骨,传承了瓷文化的精品,传承了瓷文化的壮观”。第4节以散文诗为喻,将“挖掘泥土、反醒泥土、拉坯、绘画、入炉”等程序与散文诗创作一一对应,真乃奇妙之喻。第7节写瓷片铺路并抒情。第8节对罐罐墙和罐罐内种菜进行描述和赞美,发自肺腑,毫无矫揉造作。第6节对陈炉古镇传统文化价值定位:“一部记录耀州瓷的《诗经》,一部书写耀州瓷的宏大史书,一部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耀州瓷活词典”,个中性情潜流在文字中,激起情感的浪峰,拍击我的心扉,卷起千堆雪。
在自矜、自诩中纵笔,把稳舵和航向,一路娓娓摇来的倒淌情怀,在陈炉瓷文化的传统里植根、萌发,葳蕤、拔起的故土自信,茂茂盛盛成一篇文字的丛林,此成功之二。
成功之三在它结构的圆合。24节,切合昼夜之短长,又暗契二十四番花信风和一年光阴。若非巧合,便是匠心,我相信后者。
放下鼠标,目光离开电脑界面,稍一沉思,瑕疵也随之窜来指认和作证:规范的书面语言,规矩的传统喻象,主观略显泛滥的抒情,晃动着六七十年代这一辈人的通弊;而热场面有余,冷眼透视不足,静默思考失浅,远、深、新、奇的呈现较少,又鉴照出这一代大多数文字者的保守和气血两虚。
对传统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睡在传统里我行我素,必须有新的精神植入,哲学、美学的再造,带着一种蜕变、新生的姿态飞升;埋葬一遇传统便悼古伤今的僵化思维,一遇传统便歌之舞之的自足和浅薄,抛开粗糙、老旧、不电心的语词述说,攥紧匠心独运之笔,不惊他个一愣一愣的绝不罢手:我常常这样警醒自己,无奈又难以做到,所以常陷入苦恼和攀爬的气喘吁吁中。

二0一八年二月七日夜于霞蔚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2-22 10:4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2-24 14:1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并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2-25 00:26 | 只看该作者
最好能附上原诗,读起来更有感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7 09: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