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半读后:
这首三行诗,诗人依序从天空、再是村庄,最后写到农家的谷场,镜头从上而下、从远而近,最后把停在瘦成一张皮影的庄稼人的身影上。在表达秋日暮色之同时,诗人似乎也运用了秋天渐暗的天色,暗示这位特定庄稼人的生活情况。
对于这位庄稼人,诗人先“矮”,再用“瘦”这两个字来描述。过去,个人在自己的三行诗里也曾经用过这个“矮”字,但那只是用在形容日子过得越来越局促,在表达诗中主角的生活品质相对不如人,有矮人一截的感觉。而这一首《秋暮》里的“矮”字,除了含有类似前述那种矮人一截的意味之外,那“一寸一寸矮下来”也同时含有描绘村庄天色逐渐暗下来的黄昏景色。这个“矮”字,个人觉得诗人用得尤其用心。同时,也让第三行的“瘦”字,自然承接了“矮”的余韵,带来“瘦成一张皮影”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诗语(按:若“矮”字在陈述日子不自如,则“瘦”或可解释为形体的消瘦;如“矮”字在描绘渐暗的暮色,则“瘦”似也可顺理推解为暮色里晦暗不明的身影)。
这首《秋暮》,诗人很明显用了三条动线,企图用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动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色彩绘出一福农村秋日傍晚的风景。在文字的使用上,个人觉得二、三行较第一行有更丰富的表现。二、三行里的“一寸一寸矮下来”、“瘦成一张皮影”,“矮”与“瘦”在各自的诗句里含有动作的渐次推展以及推展后的结果,有其一致性;而第一行的“涂抹”似乎少了类似的作用。
当然,像这一首诗,需不需要让三行里每一行的主语与动词有一致性的句型或修辞,诗人各有不同的定见,此处只是读过这首《秋暮》,如实记录个人的读后感觉而已。
我帖一个台湾诗人写的短评吧。他的理解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