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胜林 发表于 2012-10-9 09:13
如果有这些人的简介,就完美了。
或者,《周刊》每期每诗(文)后面,对重要作者附上简介,如何?
另,高月明八十年代中期至后期,有作品多篇刊国家重点刊物,《诗刊》扉页曾大号铅字发他诗作做群期诗歌领头之雁。今年《青龙湾》诗歌专刊是他编辑,韩庆成、徐敬亚等诗人加盟。他出版有《饮者为谁》诗集。曾点评过他人作品,例:
《读石泽凤《醒着》、韩珺《花素》、似是故人《时光书》印象》
□高月明
石泽凤文字印象
郁。我知道这是一种禀赋:秋水长天,云翳暗生。春花秋月何时了,该逃逸的已经逃逸,该收拢的已经收拢。规范的事物并非一成不变。古松扎根在崖壁上,秋去春来,落芒更生。俗世的眼,岂能看穿一种暗象。我触摸过那些萧索的文字,冷冽的文字,那些关乎雁阵迷失于长天的文字:我动容过:因为文字的哭泣:我仰视过。一种文字的光芒向内部凹陷,我知道,那是一种可能;一种文字的光芒镀亮秋后蒲黄的脸,我知道,那也是一种可能。石。一重忧郁过后,接踵而来的,可能就是光风霁月。这只是一种猜测。或许你把尘世比作一蓬小舍。忘归是一种常有的状态,厌弃也是一种常有的状态。但我要说的是眷恋。因为对文字的恭敬和谦让,一个寂寥的身影闪身而过。那片栅栏因为光明而层次分明,而旨意悠远。
郁。是一种内部的优雅,同时也是一种快意的恩仇。郁。是一种上升的气: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因为时常有风自秋冬的罅隙吹过,石泽凤的文字虽然凝聚了哲人吹锋断俗的自我检视,但更多的还是林下的优游。这只是一个笨拙的比喻。语词之间的内含充满了歧义:一个人的暂时抽身离去给词语留下无尽的空茫,也给阅读者带来一种无与争辩的缄默。
时间造就了一切也磨灭了一切。我知道还会有很多的事物在暗生。世间万物还会借助文字得以还魂。读图时代,照相的自夸自恋湮没了坊间,文字一直在假寐。但这只是一个历史长句的短暂休止。我仍然坚信:文字的真身终究会显现。郁。顾名思义,是一个优游的精灵,是一个久远的象征。世间的喜神如白驹过隙,一纵即逝。唯独郁,才是诗意的、怵惕的、哀伤的万物的本色。
韩珺文字印象
阳光不会说谎。阳光罗列的事物都能经得起推断和考据。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阳光的脆弱秉赋无处不在——事物的自身高度会因光明而产生阴影。一个人的写作会因坚贞而呈现质感,同时也会因光影的重叠而衍生诗意。在韩珺的文字中,我看见一种类似柏木抛光后的那种质感,它神秘、奇逸,明朗而函泓,致密而圆润(有时散发幽香),但如你细心体察,你会发现一些忽明忽暗的斑点,那是光的游戏,它飘忽不定,若隐若现,气若游丝。韩珺就是一个善于用光的高手,因此她的文字扑朔迷离,坚贞而又略显矜持,有着柏木的肌理和蕙兰的品质。
韩珺的文字更珍惜现世的缘分。不论是小说和散文写作,她一贯求真务实,强化文学的因果律,因此,注定了她文字的内敛性、道德感和责任心。这缘自她对文字本身和普世价值的敬重。因此她又是节制的,充满了哲学的内审和人文的关怀。读她的文字,我们多少还能将现世的悲伤转化为慰藉,从中获取对人世的谅囿和对生活的信心。
朱普清文字印象
一个尊重文字的人是诚实的,这就像万物尊重物候的规律。大雁南归是因为霜风的提示,木门深掩的季节总有白云向更高的山峦遁形。那不是白云对尘世的误导,那是一个人澄明心境的映照。我喜欢秋风清理过后的原野,那里有尘世遗忘的丘壑和秋雨洗濯的山石。但我更喜欢一棵栎木,我喜欢它深秋呈现的带着光晕的深褐的栎实,以及它青灰的主干。它纯粹,带有原生的气息。看见它朴拙的光,我一下就找到了它的对应物:与它谙熟的文字。一个在生活中历练多年的女人,她爱上了文字,就如同爱上了她自己的家。冷暖自知:朱谱清终于弄懂了文字简略、朴拙而深邃的身世,因此,她们一见钟情,就像两个互粉的人彼此打着暗语。
朱谱清的文字有着一贯的清高和冽度,她果断摒弃了世俗的浊腻。她站在高处,保持着处子的澄明、真淳和桀骜。那些从俗世生活中生发的思绪,经过一只盈满秋风之手的提纯,变得秋菊一般刚健(这是一种由大地浑莽底色衬托出的刚健,有着女性特有的韧度)。我不便打探那些提纯的过程,但我知道:文字一旦赋予了刚木抑或金石的禀赋,它是不易腐烂的。女人的道德之美和不为流俗所动的品格,虽然在一个甚嚣尘上的物质时代,依然能生发铬一般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