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德安诗集《谁种相思》
诗歌作为一种承载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尽管不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富有,但能给人以精神和力量,抚平人们内心的创伤,医治灵魂的伤口,使平淡的生活添加诗情画意。
近读刘德安先生的诗集《谁种相思》,我能感受到,刘先生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且情感饱满、细腻的诗人。《谁种相思》是他多年前的一部爱情诗集,收录百首情爱小诗。诗作追求诗意纯粹和意境美,富于哲思,展现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并通过发自内心的心灵抒写,透视生命中真实可见的人性挚爱,彰显深厚的哲学基础。
情与爱是贯穿《谁种相思》这部诗集的一条重要的情感主线。我一直认为,情感是诗歌的内在核心本质,没有情感的诗歌只能说是一种文字的呈述和历史的记录,犹如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情感体温和感情征候,只是腐蚀肉体的外在摆设。
亦如诗人在诗集的《后记》中讲到:“人生在世,作为生命个体,重要就是情和爱了。”情与爱历来是诗歌不可或缺的主题。但在诗歌中能把情与爱表现到位的,又实属不易,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调动各种感观,以语言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并高度融合,通过巧妙形式,达到水乳交融,方是“好诗”。《谁种相思》中的多数诗作都做到了这一点。
“不再重复古老的故事/隔开我们的/也不再是浩瀚的天河/泪水在相逢中淌出欢乐/情感在分离中浓缩/星,再遥远也会辉映”(节选《月台》)。
诗人以廖廖数语道出离人的内心的离愁别绪,而诗人清楚这种情感的再现,仅仅以泪水是难以阐释的,必须通过更多更有力的物象于以呈现,才有真情实感,方能打动人,于是诗人借助了天河、星等意象,以“离别的泪水”与“相适的欢乐”这一对矛盾冲突达成契合,从而突出“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我以为,诗作中诗人的情感是纯粹的、朴实的和真挚的,犹如山涧的清泉,清澈见底,不带有任何一点浮躁。
刘德安的诗歌虽短小精悍,但多思想深刻、哲理性强,往往以灵动的语言赋予平常事物以鲜活的形象。如《玫瑰与墓碑》:“玫瑰和墓碑的距离/并不遥远/红和黑相互辉映/通向那里的路/每天都在脚下延伸/墓碑前也有玫瑰开放/生与死/构筑了无言的永恒”。玫瑰象征生命,墓碑代表死亡。“玫瑰和墓碑的距离/并不遥远”,人有生命,自然就有死亡,但最重要的是要善待生命,因为通向墓碑的路,每天都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每片红叶/都有一个心思/每个摘它的人/都有一个玫瑰色的梦/”。“当红叶飘落/金色的原野/点燃了一个秋天/红叶题诗/抒写了浪漫爱情”。(节选《红叶》)
在刘德安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注重一些诗歌技巧的运用和拿捏,通过一些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一些微小的物什形象生动起来,增强诗作的灵动性、厚重感和外在张力。在《红叶》一诗中,诗人采用了象征、拟人等手法。红叶象征着相思,“每片红叶/都有一个心思”寓以拟人化。诗人从红叶写到摘红叶的人,以递进的方式直指红叶自然演进的精神内核。特别是“点燃”二字,取到了画龙点睛之妙用,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动静相宜,既呈现宏阔的自然视野,又赋予物象以生命。
在《樱花与刀影》一诗中,诗人写到:“樱花斑斓温柔的花朵里/藏着寒冷的刀影/樱花盛开或别的季节/那里的人/总忘不了一种祭拜仪式/樱花与刀影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特性/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后者更接近本质//善良的人们啊/你要警惕/”。樱花与刀影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诗作以樱花的美丽柔软更加突出刀影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柔中带刚,批判意味十分浓厚,可谓深刻有力,入木三分。在诗人看来,樱花虽然是日本的国花,但刀影更能接近日本人的本质。
此外,诗人还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意境美。如《雨夜》:“夜/细雨蒙蒙/街灯/像无数只眼晴/默默注视着我/缩短又拉长了我的身影/远处/一把雨伞/伞下/飘出亲昵的笑声”。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意境的营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读完这首诗,一幅情侣亲昵的唯美画面就自然呈现在你的面前。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想,读刘德安先生的诗歌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情趣,还能培养造就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尽管刘德安先生说过“我已过了诗的年龄”,但是我们还是期待诗人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让生活充满诗意、激情和浪漫,让人生更加精彩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