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诗人九儿谈《登泰山》创作心得点滴:
其实也是写我自己登临泰山的真切感受。
当我登上泰山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如一只蚂蚁,终于征服了泰山,有些许得意。
然而当我在山顶看到绝壁上密密麻麻的漂亮的文字时,非常震撼!
我无法想象古人是如何写上去的。
真正征服泰山的是他们!
探索编辑雾若云简评《登泰山》:
高低,大小,作者在登临泰山之后讨论了这两个相对性问题,说到底,这就眼界的问题,不论是视野,还是心眼
流派诗友崔岩点评:
这首诗,用比较口语化的文字,写出了自己对于泰山的思考和理解。 未登山时,我们心里要登的不是山,而是去登一种概念。这概念,是别人给的、历史留的。而自己体验了,登了,咱们(尤其是诗人)理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所以我的理解,“有眼不识泰山”,讲的是如若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话,那就等于不识泰山。
所以本诗或许并不以文字见长,而是,以思想取胜。
探索编辑与诗友崔岩的互动:
这样的讨论才是最有益的探索。一首诗里,诗人笔下的所指与诗歌自身的能指有时候并不是百分百的契合,与读者的解构也不一定完全一致;诗人的愿望与文本传达出来的信息也许会有偏差,读者理解的视角的不同也会带来诗歌不同的情感体验。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版推出的众人评诗活动就不失为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这不仅能促进编辑与诗人之间、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促进这三者之间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向好发展的共赢,为我们所钟情的的诗歌繁荣出一份微薄之力。
流派诗友风轻云淡简评《登泰山》:
收笔一句:百姓岂能右眼不识泰山。这是一句民间俗语,巧妙地用来收笔,有点亮全诗的效果。
流派诗友阿天一点精评《登泰山》:
嗯,有气度,有诗思,这是一个悖论,值得探讨,,语言平实而深刻,采用象征、比拟、反讽等手法,逐步深入,明确题旨,还是不错的,,但个人还是觉得论述多了些,缺乏形象的诗意,这样诗写虽然有很强的哲理性,给人以更直接的认识与反省,,但显得“凶险”一些,担心能被多少诗者接受,这是一个问题,,怎样在意象与意境上寻求新意与内涵,这也是一个问题,,回过头来讲,我们应该赞赏风格的多样化,,
流派诗友岷江一苇简评《登泰山》:
这首诗就缺点酒香
探索编辑缘圆点评《登泰山》:
尤喜第一节,而第一节中的第一句是诗眼,“泰山是躺着的,也是站着的”,多么有味耐品的句子啊!
流派诗友陈世钊简评《登泰山》:
写得好!但个人觉得说理议论多了点!不过写得深刻,也耐人寻味!上升到哲思的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