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诗歌 (13期)一诗三日众人评 汇总帖
1. 秋水岸丨旅客
残缺的灰墙的一隅,
断折的老钟的独臂,
岁月如同破碎的陈年蜘蛛网
在漆黑与阴云底下,
星光消湮了最后的殇叹。
年岁渐长的松和悄然拔尖的青草,
对于跌倒的旅客,
总有几分希翼的光彩。
1996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探索诗歌,2018.5.27,11:06
推评链接: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fromuid=252876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沈继荣:
旅客,临时客居在外的人或旅行的人,谁人没有这经历?看看这位青年在旅途中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或许对读者们有所启迪,感悟。
第一节是写景,残缺的灰墙的一隅/断折的老钟的独臂/岁月如同破碎的陈年蜘蛛网。
这一幕也许是途中看到,或是旅店看到,这是一种不繁荣的景象。灰墙残缺、老钟断折,是写实,岁月破碎是写意。这里的视角超出具体的旅客,可理解为当时所有在生活中的人们。那个年代还处在改革开放的中期,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都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和现代化。映入眼帘的,虽不至于满目疮痍,却也破败,陈旧。此刻,作者深沉的心情可见一斑。
第二节,似像写景,只是视线变换了角度,由俯视、平视转向了仰视。在漆黑与阴云底下/星光消湮了最后的殇叹。
天空的星光阴翳在云中,月亮自然也不会露脸了。触景生情,作者还处在郁郁寡欢之中。
第三节是诗的转折,也是全诗的重心。
年岁渐长的松和悄然拔尖的青草/对于跌倒的旅客/总有几分希翼的光彩。
松和青草,与人的怼对,借景抒情。为什么对于跌到的旅客,总有几分希冀的光彩?按语序理解,仿佛是老松和青草们,看到跌到的旅客,看到了希望。其实应该倒装理解才对吧,跌倒的旅客,从老松和拔尖的青草身上,看到希望。这是刘苏慧主持人的解释,我是赞同的,故借来一用。
结尾处的字眼1996
这竟是作者二十多年前的作品!笔触就如此老练。整诗,反映了作者忧思,老练,城府,又不失幽默。
只是当时年轻,何至于诗写如此老沉呢。作者说,当时没有网络,作者在书店买了本戴望舒的诗歌全集,还有一些上世纪初的诗人作品,比如李金发等。这首应该是有戴望舒风格的影子。作者从小四处走动,并不像常人那样有故乡的感觉,所以会写出这样的诗歌,自认为是年轻时写得相对满意的一首。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评过诗,才疏学浅,看不出门道来。权当学习一次,评论谬误之处,请专家、诗友批评指正。期待更多的诗歌爱好者来读好诗,参与评诗!
作者-秋水岸:感谢沈编细评,斟茶!感谢各位谬赞勉励的诗友们,一一斟茶!
探索诗歌编辑-崔岩:
读完这首不长的诗歌,一种悲凉、惨淡的氛围萦绕胸中。诗人的悲悯情怀,淋漓尽致!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沈继荣:
所言极是。问好!
诗友-深山子:
人生如寄。这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作者的心情了。
探索诗歌编辑-党水北:
赏读诗人二十多年前的情怀!学习继荣兄精彩点评!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沈继荣:
谢谢党编来读。主要是诗好。
探索诗歌主持人-刘苏慧:
这首作品,作者创作于1996年。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如果不加以注释,我并不能判断它的年纪,因为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没有显出陈旧感来。倒是从中读出了诗人山雨情景杂糅,从而抒发境遇。好的诗歌,还是以内容来抓人。
秋水岸兄一直在路上,所以有《旅途》佳作,我昨天在火车上,也生出一首《车窗外》了。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沈继荣:
好诗出自生活,接地气。
探索诗歌主持人-大漠风沙王峰:
为诗友做事,辛苦也是快乐的~
诗友-云朵:
旅客,游子,浪子,天涯漂泊客。每看到的一处残景,都能引起诗人内心的一处共鸣。
2. 东羽西飞丨大将军韩信的裆下和项羽的霸王枪
韩信与裆下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我俩一起爬,锲而不舍
他过去了,过去了
妈的,他暗度陈仓
我在后面大声喊
苟富贵,勿相忘
霸王枪
红缨飘浮,乌骓昂扬
你用激情在刘亭长的身体里三进三出
霸王枪,洞穿了帝王的裤裆
后代史臣有两种记载
羽投降
羽过江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探索诗歌,2018-5-10 13:43
推评链接: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fromuid=252876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大榆:
我没写过诗歌评论,接到王峰老师诗歌评论任务,既紧张又兴奋。因为通过这个阶段和老师们的交流学习,体会到好诗既是写出来的,也是读出来的。就像端午粽子,包粽子的人用粽叶精心包进什么和吃粽子的人剥开粽叶用心吃到了什么同样重要。我读了东羽西飞老师的一部分诗,感到东羽西飞老师是用粽叶精心“包粽子 ”的诗人。选读他的一首诗(也可以说是一组2首),与诗友和读者们共享。
东羽西飞老师总是以浅显润湿的笔墨起笔,让读者容易“进入”,再慢慢力透纸背。
先说《韩信与裆下》,初读认为“胯下之辱”;( 也有“当下”的意思。)说有志者,都须摸爬滚打。但笔锋一转,“他过去了,过去了/妈的,他暗度陈仓”就让人从历史联想到现实。“暗度陈仓”引人读史,让我们想知道韩信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想知道一个儿时甘受“胯下之辱”懦弱小乞丐,如何成长成一个令人瞠目的大将军。细读历史后,发现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是人生经历的必然,一次又一次暗度陈仓伟大“智慧”,也是其生命经历和性格的延续。(尤其东进灭赵井陉之战——换旗,把暗度陈仓演绎到极致)
“我在后面,大声喊,苟富贵,勿相忘,镜头从历史切换回现实,引起读者多维思考。勿相忘吗?或许,生活的真谛是:苟富贵,必相忘!除却历史还有更多演绎,除却演绎还有许多真实。东羽西飞老师的诗,设下一个迷局。
《霸王枪》也是历史。“红缨飘浮,乌骓昂扬”。只是小引。“ 乌骓”引我们继续读史。然后,“你用激情/在刘亭长的身体里三进三出/霸王枪,洞穿了帝王的裤裆”深引;还需要读史。最后抛出“后代史臣有两种记载/羽投降/羽过江”让人思考,项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极其矛盾的评价,让作者在思考,也引导读者深思!这样就把“项王”把“历史的评价”重新‘嵌入’历史和现实。
霸王别姬是悲剧还是真英雄的壮烈豪迈?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还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作者为历史和现实铺设了迷局。
而我想说的,还是写诗与读诗。东羽西飞老师的诗是一粒种子。写诗是为了让自己读生命,也让他人读自己。而读诗的人,想从诗中读初味道!或感动、或力量、或思考、或兴奋、或反省、或感悟、或自由,或丑或善或恶或美………
一首好诗,会让一个灵魂当下蜕变;一首好诗,让读者怦然心跳;一首好诗,让一个人憧憬未来!虽然,一个读本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好的读本希望诞生一万个世界。
东羽西飞老师的诗,切入的很小,但思想内涵很多,这可能就是诗歌的“留白”。我喜欢东羽西飞老师的诗歌,他的诗歌是一粒种子,会发芽,会生长,无论“嫁接”“移植”,都能引起读者深入思考,让诗意在读者心里继续前行,不断发酵。(2018.6.1)
探索诗歌编辑-东羽西飞:
感谢大榆兄弟的精彩评论,辛苦了。因为你的评论,送更多的人了解了我的拙作。没有诗评这座桥梁,我们将很难进入对方的心灵。手机回复,不方便,先说这些。
我写的诗,不喜欢循规蹈矩,看起来可能不太像诗。但我们是探索版啊,总该有人去尝试,探索。包括雪豹的水水体,雾若云的哲理诗,都是在积极的探索。
再次感谢大榆的评论,让一首不太成熟的诗蓬荜生辉!
探索诗歌编辑-崔岩:
短诗要写得意味深长并且给人留下多角度的、立体式的回味,是很不容易的。飞编用写历史的方式,选用与众不同的角度切入,嵌入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并能借古喻今,高手!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大榆:
崔岩老师评价极其准确!
探索诗歌编辑-王红:
把历史融入诗写,引发思考,余味无穷!
诗友-深山子:
好诗,好评!不评则已,一评味道非凡!解读也是一种真功夫。
探索诗歌编辑-禅种暮雪:好评!解析精彩。
探索诗歌主持人-刘苏慧:
体会到好诗既是写出来的,也是读出来的。就像端午粽子,包粽子的人用粽叶精心包进什么和吃粽子的人剥开粽叶用心吃到了什么同样重要。
诗友-毫光:
好诗好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这一段,这其中的人物,无疑是最精彩最高潮的部分。最喜欢了。
3. 楚木丨呼唤
对着一杯咖啡朗诵诗歌的人
请你在“啊”字前,停一停
我得出门了,要去北大桥
等候那个驼背老人,拉着手推车
和几张发黄的菜叶子
把那段回家的下坡路,惶恐而又安心地走完
我要让我伸出的手,去感知风中
那无以名状的硬度——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探索诗歌,2018-5-11 11:33
推评链接: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fromuid=252876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禅种暮雪:
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没有比较,就没有失落。《呼唤》一诗中,楚木像拍电影一般,用简练、跳跃的诗语,用蒙太奇的手法在前四句中推出三个场景,让读者在诗意的领悟上有了比较与落差,以至于产生了更为广泛的解读。
场景1:在咖啡馆朗诵诗歌的人。
场景2:去北大桥的“我”。
场景3:拉着手推车的驼背老人。
我尝试着剖析此三处场景相互的作用与意义。咋一看,三处场地好像并无关联,实际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生活。第一个场景用咖啡与诗歌寓意浪漫、温馨、高大上的生活(高大上的生活并不总是花园、生意、洋房、豪车与酒)或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人。第二个场景中,“我”匆匆赶往北大桥,是上班前赶过去还是下班后赶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急匆匆地赶过去,由此产生诗意上的悬念:“我”匆忙中赶过去是为了什么呢?好了,第三个场景应运而生,“等候那个驼背老人,拉着手推车/和几张发黄的菜叶子/把那段回家的下坡路,惶恐而又安心地走完”,到此,谜底才被揭开,“我”赶至北大桥的目的,是要帮助一个从菜市场卖完菜或者捡完菜叶子的驼背老人,把TA的手推车及几张发黄的菜叶子安全地送到坡下去、送回家。也许,这个老人是“我”的亲人,也许与“我”什么关系都没有,“我”就是考虑到TA推车下坡的危险,想帮组TA,也许TA曾经独自下坡的时候摔倒、摔伤过,“我”那时候帮助过TA,从此就一直把帮助TA作为己任。
诗中的“我”是个有责任心的好人,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更想诗意而舒适地活着,但是咖啡与诗歌不能代替生活。“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甚至,在刻意营造的浪漫氛围中,连写出一首像样的好诗,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我要让我伸出的手,去感知风中/那无以名状的硬度——”,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高度与点睛之笔。“无以名状的硬度”可以理解为一切冷漠、困难、障碍、困惑、无助,甚至贫穷,显然,这一切都是有硬度的,甚至有锋刃的冰冷与尖锐,犹如墙壁、犹如冰山,但是“我”要付诸努力,去战胜与超越,去推到它们。。。所以“我”伸出了手,敢于向未来与未知挑战。佛教中常说“慈悲为怀”,“慈”,就是为他人带去利益与幸福,“悲”,就是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显然,诗者也具有佛陀的普度情怀。
最后两句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展开理解,即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一种骨气,比如那个驼背老人,虽然生活艰辛,却从未放弃与妥协,这是战胜苦难的一种精神境界,表面上看,是“我”帮助了TA,实质上,是TA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我。这种积极、敢于挑战一切苦难的态度,也是精神上的一种硬度。但是,我更倾向于上一段中对于“硬度”的分析。
再回头来看诗题,从内容上看,整首诗似乎与《呼唤》无关,但是结合这首诗的寓意指向,在当前不太好的一些社会现象面前,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都愿意发自内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世界定能变得更加和谐、友爱与温馨,从这个角度看,用《呼唤》作为诗题,是成立的。由此可见,诗者确实用心良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生活,给了我们磨练与提升,给了我们失落与超越,给了我们恐惧与克服,当我们越过一个个艰辛与障碍,回首过去,那些成为流星一般的旧事,仍然历历在目、熠熠生辉,回忆其间的每一个点滴,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令人满怀信心、感激与感恩。
读楚木的这首《呼唤》,我为他振臂一呼的同时,也特别感恩从他诗中溢出的满满的正能量,让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众多的面具被揭开之后,仍然幸存了许多的善良与美好。
其次是叙事诗,发现还可以这样写,可以提炼至这样精纯与厚重,可比小说。无疑,这样的探索,是极其有意义的。
注:此诗已上第309期《诗歌周刊》。解析不当之处还望楚木包涵!
作者-楚木:
感谢神编为拙作写评,辛苦了。这两天身有小痒,才看到。
——写到俺心里去了。这首诗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禅编费心了。现如今,社会变得很复杂,很多举手之劳并不是人人能做敢做的。我想通过这首小诗,一鼓励自己二是有所唤醒。如你所说,这样的举动是相互作用的,他也给了我力量。有次,帮一个年轻人推他拉的钢筋,他回过来的笑容真的非常甜美,这或许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再次感谢探索版的编辑们,禅编此评已珍藏!
探索诗歌编辑-鵎鵼:
引经据典,珠圆玉润,高评啊!也打算学习写评了。
楚木老师,同感,到位的高评家好像就是住在自己灵魂里的,作者所写,他感同身受。
诗友-九儿:
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并伸出援助之手,可敬可赞!
暮雪解析的很到位!赞赞!!
诗友-深山子:
好诗,好评!诗歌是个信仰,诗歌有所担当。。。诗人不但是用笔、用输入法敲键盘写分行文字的人,诗人更应该是用身体丈量尘世,感知众生苦乐的行僧。
探索诗歌编辑-东羽西飞:
好诗好评!解析得当!
诗友-云朵:
精炼的诗句,剖析到位的点评,学习。
探索诗歌主持人-刘苏慧:
读诗并为之写评,不是件容易做好的事,深或浅,高或低,都有可能让明眼人贻笑大方。而不偏不倚,从文本出发,则需要有足够的领悟和文字功底。诗因评而放光彩,评因诗而葳蕤生动。诗和评互为参照,禅种暮雪做到了。
诗友-毫光:
可以拍个微电影了。楚木的诗与禅的评相得益彰,想起百年前的“香汗与臭汗”的话题来了。
喝咖啡的小姐太太们出的是香汗,拉车的车夫出的是臭汗。我们应该写哪些人呢。鲁迅是挤出喝咖啡的时间写臭汗写血的。
后来延安文艺就这么定调,但随着政治压倒一切之风,这个调也走偏了。说明了:诗(文艺)若夫去自主性,那么什么也不是。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禅种暮雪:
有意义的写作,现在这个时代,很少人能做到。
诗友-毫光:
无非是活出一个人的意义,剩下的就是表达而已。所以活出意义的人,很少人做到,任何时代都差不多的。
那个时代还有个次主题是先生活还是先爱。到八十年代后,就是寻根与接受新打开的世界的主题了,现在呢,就是“法治与套路”成为主题,人都隐蔽(法人、组织)背后呢。各行各业的水都很深,我们都看不懂了,还干预什么呀,干预是要证据要上公堂的。弄不好给自己背上个诽谤罪什么滴,教训也不少的。就写自己熟悉的吧。真的什么也不知,那就做做梦。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禅种暮雪:
毫光有一双慧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