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涉及到诗歌语言含混的分寸了。诗歌语言是要跳跃、含混,审视其跳跃是否合适、读者是否容易进入,很多前人都研究过。过于含混,则是晦涩了。山子老师对《配音》这首诗歌的不认同,认为它跳跃过大,前后文缺少伏笔关联,这确实是它的弱点,限制了它的历史生命力,几十年以后的人不了解如今的很多背景知识,能顺畅理解这首诗歌的读者估计会减少很多。就像我们如今理解唐诗宋词,必须具备作者当代的很多古文化知识,才能读明白。
理查兹对这些含混类型的诗歌阅读障碍问题专门研究过,算是西方文伦理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对现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程度做了较好的解析。
理查兹列举阅读诗歌时出现的十种障碍:1、难以识别诗的明白含义;2、缺乏感受诗意和诗形的能力,只注意语词系列而忽略诗的形式之展开乃理智和情感之结合;3、阅读时缺乏想象或无节制地随意乱想。4、毫不相干的记忆将阅读活动引入歧途,结果与作品文本无关。5、个人储存的记忆中产生反应。6、阅读时过于伤感;7、读诗时抑制感情,硬着心肠毫不动情;8、拘泥和固守诗歌规范和创作法则的教条,或受制于宗教、政治和哲学的偏见;9、预先从诗歌技巧方面提出假设性的要求,从外因来判断内质,根据诗的表面技巧细节判断诗,把手段放到目的之上,颠倒了诗的因果关系;10、一般批评的先入为主,根据预想的要求有意或无意地把诗的本质和价值的理论所导致的结果,或无休止地牵扯在读者与诗的关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