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艺术人生
----读卡罗尔.华莱士《告别梵高》
文/梦的门
一、
文森特.梵高,一个名声大得让人无法忽视的画家,在业内和业外人士中,广为人知。这样的知名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的画,不管人们是否能看得懂,他的画如今价值连城,昂贵得令人瞠目结舌。而另一方面,他这个人,他的怪异,又让他显得如此另类。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很多谈论他的人知道得并不很详细,甚至只是道听途说过一些传闻,便大加评判。不难发现,他在人们的议论中,是颇具争议的。那么,人们是怎么议论梵高的呢?
首先,梵高是个不能自食其力的人。一直以来,他都依靠他弟弟提奥来养活,尽管在生活上他艰苦得不得了,多数时候都是营养不良。但由于他是作油画的,速度又快得惊人,单颜料这一项开支,已经让他的资助者(即他的弟弟提奥)有些吃不消,更何况有时还要花钱雇模特。在他活着的时候,尤其是在他的家乡,就颇受非议。这也难怪,在乡下人看来,他一个成年人,首先得要勤劳,用自己的双手能养活自己,而他虽然也勤劳,勤奋地作画,可是,在乡下人的观念里,作画这种行当,算不上正当的营生,更何况他的画压根儿里就没人买。所以,他不单是执迷不悟的,更被看做是游手好闲的。
如果光是这一点,他可能还不至于陷入那样的绝境,对他更加不利的,是他的狂躁和固执,使他显得古怪,难以相处。而他的偏激,更让人害怕,觉得他是个有危险的人。他是不正常的,不管他心里装着多少爱,装着多少好意,多数人仍然拒绝着他,敌视着他。就连他的弟弟提奥,有时也不堪其扰。因为他是那样的精力过人,常常处于亢奋状态,而他又不识眼色,不分场合,不遵循人情世故,老爱讲他的艺术,老爱谈他的想法,一旦说起来就滔滔不绝,也不管人家是不是愿意听,是不是困了倦了,他都不管,他只自顾自地说着,仿佛永远也没个完。而他的脾气又很大,很容易激动,甚至恼怒。也许是他太认真了,所以他见不得别人的松散,见不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庸,他对人们的麻木大为恼火。然而,并不是任何人他都去计较,外人怎么样他是管不着的,他只是对身边亲近的人,才给予那样的期望,他期望他所亲爱的人能懂他的艺术,懂他的艺术内涵着怎样的意义和良苦用心,而一旦这期望落空了,他就表现出十分激动的样子。不难看出,他是怎样身陷孤独,他只有少数的人可以亲近,而如果这些少数人也不能理解他的话,他就真正是孤家寡人了。也许他对自己的艺术是有信心的,他能那样强烈地感知到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所以,他可以坚定地画下去。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担负沉重的压力,我们不能把他想象得总是那么坚强。他也是人,他也有失落的时候,更何况他又那么容易激动,感觉又是那么敏锐,一旦风起云涌,就不是细水波纹了,也许在他心里常常是翻江倒海的,所以才会有那样奇特的画法。这是梵高的孤独。
相比孤独,更令梵高难堪的是爱的欲望。尽管梵高在人群中显得那么另类,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可他到底还是人,我们不怀疑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琢磨绘画,尤其是和周围的世界渐行渐远后,他更加偏执地把心思专注到了绘画上,因为除了绘画,他再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来接近这个世界了,可以说,他是借绘画在和世界交流。但是,尽管他满脑子都是这些想头,可是,总还会有些时候,他也会受到爱的欲望的折磨,他也会产生强烈的爱情的渴望,渴望所爱的对象能对他的爱做出回应,渴望他爱的人能明白他的那份苦心。可是,在这件事上他显得多么莽撞,他越是想靠近的却越是远离他。临了更是沦落到和妓女一起生活。又因为那次割自己耳朵送给妓女的偏激行为,更是让他显得疯疯癫癫。不难想象,人们的伦理道德该怎样谴责这样的行为,这已经超出了寻常人能理解的范围。人们越发觉得他品质恶劣,行为乖僻,也就更有理由看不起他了。
这么看来,似乎梵高是一个失败的惹人讨厌的自作自受的家伙,他不但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还把他弟弟提奥也拖累了。那么,既然是这样一个人,又有什么值得人们欣赏甚至崇拜的呢?真实的梵高到底是个什么样?换句话说,一本书,若想更好地介绍梵高,让人们消除对他的偏见,进而有更深入的理解,该怎么做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卡罗尔.华莱士在《告别梵高》一书中是怎么做的。
二、
关于梵高,大部分事迹可以在欧文.斯通那本享有盛名的《渴望生活·梵高传》里了解到,而梵高自己的想法,又大部分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里谈到。既然有这两者的存在,后起之秀的《告别梵高》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作者卡罗尔.华莱士是怎么找切入点,又是怎么勾勒梵高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首先,作者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即精神病医生加歇大夫。找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的优势在于他和当时的许多印象派画家有联系,他一方面为他们看病,同时又欣赏他们的艺术,可以说是带着双重视角,既观察这些艺术家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同时,也在注视着他们的艺术,这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梵高生命最后一段时期,他是知情者,他照料梵高,还又经常一起相处,所以,他熟悉梵高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比别人更有话语权。所以作者选择了他,从他的视角展开叙述,后面的情节就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了。
接着,就是勾勒梵高的形象。如何让梵高的形象得以确立呢?卡罗尔.华莱士的做法让我想起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想更好地勾勒出梵高,就不得不从他和别人的关系入手,只有借助于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梵高。所以,作者就从提奥来请他照料梵高的情节起步,一点点揭开这个神秘人物的面纱。
作为梵高生平最亲近的人,他的资助者也即他的弟弟提奥是怎么看待哥哥的,他又是如何向别人提起和介绍他这位哥哥的。作者通过对提奥的表情和举动等一系列的细腻描述,展现出提奥面对这种关系时的两难处境。他一方面欣赏哥哥的独特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又因为哥哥的另类和反常举动,难以启齿。的确,向一个陌生人介绍梵高是困难的,因为他的那些事迹,很少有人听说后不产生误解的。提奥很可能也是因为这样的顾虑,而不得不在对加歇医生阐述他哥哥的症状时有所保留,他大概在想,如果把那些事情没有保留地讲出来,恐怕没有一个医生会愿意接受这样的病人。这就从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梵高的难以相处。而提奥的半遮半掩、扑朔迷离的讲述,也正好勾起了加歇医生,同时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就为后面故事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加歇大夫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个病人,同时也想看看这个个性的画家究竟特别在哪里,在见他本人之前,就先看了他的画。本来以为这样可以多些了解,结果却不得要领,越加了些神秘,越加了些好奇。
随后画面就从巴黎转到了主场地奥维尔。奥维尔是一个乡野的小镇,因为风景的关系,引来过不少画家,而梵高正是在这里,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段路程。而加歇大夫的家,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加歇医生以及他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也就是在这里,和梵高建立了关系。
现在的加歇大夫家共有四个成员,他的妻子已经过世十五年之久,给他留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另外就是家里的一个老仆人,勤快能干,而且对这个家庭忠贞不二,所以,也算得上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作者正是通过这四个人和梵高的交往,以及对梵高的态度变化,从四个侧面,就像四面镜子,折射出梵高的人格魅力。而这些人物又通过加歇大夫作桥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融合到一个统一的故事里。
三、
梵高是一名画家,他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他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但是,由于粗犷的外表,又是干瘦,又是邋遢,所以在感受到他的魅力之前,他的外表首先就让人有了几份嫌厌。这就难怪老仆人谢瓦利埃太太第一次见他那么讨厌他。不过,谢瓦利埃太太讨厌他的理由倒也很简单,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怕镇上的人说闲话,招待这么一个人,而且还是从正门进的,再一个就是他身上太不干净,而谢瓦利埃太太是讲究卫生的,她维护着这个家的日常生活,是她让这里井然有序,所以她有理由讨厌这样的闯入者。而加歇大夫,尽管也不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外表,可让他感兴趣的是这个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品质让这个人作出那样与众不同的画。
随后的交往中,由于加歇大夫的带动,引领这个家庭里的其他三个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对梵高产生了兴趣。还在上学的儿子保罗,一向对绘画不怎么感兴趣,却对梵高有些着迷,甚至崇拜,时常跟在梵高身后,偷偷地关注他。沉默好静,温柔乖巧的女儿玛格丽特,在梵高为她作过一两次画像以后,也对他有了好感,甚至表现出暗恋的倾向。就连谢瓦利埃太太,也不像初见面时那么讨厌他了,甚至对他做出些善意的表示。那么,梵高身上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些人为他倾倒着迷呢?
首先,当然还是他的狂热。尽管他的身体那么瘦弱,可是他的精力却充沛而且持久。他自信他的绘画能拯救人,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他读过那么多书,又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可以说他的脑子里无时不在琢磨,如何把他的思考和感悟,用色彩呈现出来。正是由于他这样的专注和执着,使得他看世界的眼光如此迥异,世界在他的观照下也显得焕然一新。他把他的意象投射给外界的物质,外界的物质又把形象赋予给他的想象。如此与万物的交合,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聆听,聆听万物,同时向万物打开,又向万物汲取。他和万物的交流畅通无碍,可是,一到了人群中,一到了世俗社会,规规矩矩就处处妨碍着他,因此他就像掉进了一个网,横冲直撞,也正因此他常常陷入苦闷。他就好比一只大鹏鸟,在他的精神的世界里,可以“抟风运海,振北图南”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可是落到这地面上来,处处受局限。正因此,他有时显得莽撞,格格不入,又有时,风起云涌,如海潮澎湃。他的世界是迷人的,而我们的世界常常是平庸的,尽管有时也会有一些小小的温暖和幸福,可以聊以自慰。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帮我们实现了某个不敢实现的梦,他是踏进了一片我们想去而又不敢去的土地,他是开荒者,而开荒者所面对的,既是肥沃,又是荒凉。
其次,从技艺上说,他也是个天才。他对色彩的迷恋,他对意义的把握,他用快速的手法,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别人可能要构思良久,可能要再三踌躇。而他,他是随时做好准备的,他没有丝毫的迟疑,他的脑子里总在寻思,不像寻常人,只是等到可以引发灵感的物像出现时,才慌忙运思,却已经影子都追不上了。正因此,可以说他的天才是得天独厚的,却又离不开他的勤奋。他比别人用了更多的心思,他比别人琢磨得更久,更透,所以才能独辟蹊径,深入到那个律动的世界,又用迷人的绘画把它表现出来。
最后,在《告别梵高》一书中,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那颗淳朴的爱人的心。他虽然外表粗犷,可是并非无所用心,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他也做出了他的努力,比如为提奥的孩子准备那个鸟笼,又比如为迎接提奥他们一家三口的到来,而兴奋激动的样子,简直像个孩子,心思那么单纯,仿佛一片没有受过污染的净土。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梵高的处境似乎也并不坏,他和加歇大夫一家人都相处得很和睦,小镇上的人也都不讨厌他,他依然可以每天背着他的画架,在田野里走动,或是坐下来凝神观察,或者就甩开膀子,任灵感驱使着,把颜料尽情地挥洒、涂抹在画布上。然而,梵高没有那么幸运,我们都知道他是抑郁而终的,他必将用他那决绝的方式,和这世界作最终的了断。在我们后来的人看来,这似乎是个宿命。我们改变不了历史,我们只能看着他向既定的方向走去。然而,让我们耿耿于怀的是,梵高到底有多绝望,在自杀之前他到底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他都体验到了什么?这对我们而言,就像一个深渊,又害怕,又禁不住想看个究竟。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梵高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
四、
在《告别梵高》前半部分的描述中,梵高虽然古怪,但还看不出他的阴郁来,相反,大多数时候,他倒显得很和善。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梵高是一个病人,他曾经因为精神不能自控,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的那段经历,无疑给他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因为在特殊时期,为防止他对自己或对别人造成伤害,工作人员会给他穿上强制制服,在那种情况下,他的双手是被限制自由的。甚至,极有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对梵高来说,是极大的伤害。
在那段日子里,梵高虽然有时候会出现精神失控,但在不犯病的时候,他是可以正常思考的。他是个敏感的人,他读了很多书,他也足够聪明,他对周围的人事以及别人对他的看法,都心知肚明。正因为这样,他强烈的自尊,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折磨。他也想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可是除了画画,他没有别的办法。他一直想用他的画来拯救别人,也许恰好也是对他自身不足的一种弥补。换了我们是梵高,我们也会想,虽然我在其他方面技不如人,但在画画方面,我一定可以有所作为,我也可以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努力一直得不到认可。尽管有少数人相信他的画法是独特的,可是这独特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比别人高明吗?万一他只是个庸才呢?就连最相信他的提奥,也难免在心里打鼓,犯疑。毕竟未获得认可,谁又能那么肯定呢?
所以梵高一直生活在争议中,因为他选择了那样的活法,他不能自食其力,他要靠他的弟弟养活,为他提供一切后勤保障,他的心就自始至终都踏实不下来,有了风吹草动,或者面对新的质疑,他也并不总是能做到淡定。毕竟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何况梵高比普通人还要更看重感情,他内心的煎熬,来得要更猛烈。他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的艺术,这是不错的,可是,他有什么资格让提奥为他做出那些牺牲呢?尽管在他的想法里,他并不是无偿受着提奥的恩惠,他只是把提奥当成他的一个投资者。他相信,他是可以通过和提奥共享那些画的所有权,而最终弥补那些亏欠。可是,现实还是残酷地摆在他面前,他的画依然无人问津。
如果提奥还像以前那样,身体健康,有能力担负起家庭和他两方面的开支,彼此说不定还能相安无事。但是意外发生了,提奥的病复发了,而且越来越严重,据说还是梅毒。提奥苦苦支撑着,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弱,越来越担负不起。而他的孩子又出生了,家里的开支更大了,再担负梵高的费用,就显得越来越吃力。提奥的难处可想而知,他并不是不想帮他的哥哥,但是他越来越力不从心。得了这样的病,顿时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梵高的天空,也顿时乌云密布。种种困境摆在他面前,好像一声声巨雷在向他发出质疑。
他要如何继续下去呢?提奥已经自身难保了,他还要依靠他,压榨他吗?梵高甚至想到过去当兵,为的只是那里给提供免费的饮食,那样一来,他就不用再拖累别人了。而除此之外,他就想到了死。死至少可以减除他的痛苦。可如果不死,如果他活着,他将没有颜面再画下去,没有人再愿意给他帮助,没有了颜料,没有了提奥,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他不死,万一他的精神病再犯了,他将再一次被送进疯人院,在那里受尽折磨而终老。与其这样,倒不如自行了断了,对自己,对别人都是种解脱。
正因为这样,看着梵高一步步陷入绝境,以至于自杀,在一旁常常牵挂、担忧梵高的加歇大夫却只能抱头痛哭,他没有办法,他看着这一对苦命的兄弟,看着他们双双走向末路,却无能为力,只能任由梵高,这个天才,一头扎进自己的坟墓,再不理会这个世界的呼告。梵高自己当然更加清楚,他明白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明白命运已经向他敲响了警钟。他不能再画了,命运逼近不容逃避,他勇敢地做出了选择。他结果了自己,因为这样对谁都好。
梵高去了,谁也没能再挽留住他,因为挽留他的那只胳膊,实在太瘦弱,太无力,根本不足以挽救梵高的绝望。而后世,不管人们再出多大的价钱,买梵高的画,再用多么崇拜的眼神,去仰望他,他都已经去远了,空给这世界留下那么多念想。
感叹之余,我们不禁要想,假如梵高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假如他不必为生计而发愁,也许他就不会过得那么苦。可是,这样一来,他还是那个梵高吗?他还会作那样的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