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玄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玄荒|身在北方(四首)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8-9-15 22:39 | 只看该作者
先模仿,后创造。这个可以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40 | 只看该作者
故乡香 发表于 2018-9-15 21:38
哇,整这么多。一篇议论文出来了


刘年诗歌赏析——《河西走廊》


玄荒


诗人刘年的简历,就不介绍了。这里只说说他的诗歌。这里只说他的小诗,微诗,一行诗。让我们来看看一行诗的威力。

看惯了长诗的人或写惯了长诗的人,对微诗好像不屑一顾的。同理,写惯了微诗人又会认为那些长诗,说了太多废话,核心的没几句。其实这都是不成熟的说法,是片面的。长有长的道理,短有短的必然,都不必强求的。都得以诗为鉴。

刘年的诗,凡读过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刘年的诗大气,霸道,有气场,摄人魂魄,有一种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压着你,感染着你,带你进入他所描绘的诗一样的现场,诗一样的江湖。而且,简洁,通俗,易懂,不做作,不娇情。

刘年是行吟者,一路行,一路歌,是名附其实的。读了刘年的诗歌,仿佛跟随着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戈壁荒漠,与他一起心跳,为他担心。刘年的诗歌,是来自大自然的,仿佛汲取了天地之灵一样,耀眼夺目,清澈无比。

河西走廊,我没有去过。但读过这首诗后,好像去过了一般。直接进入了诗人文字下的辽阔的世界里了。这首只是一行诗,由三个小句组成,连上标点才十七个字符。第一句,实写,六个字,向我们展示河西走廊麦收的情形。我们知道,河西走廊是个狭长的开阔地,被六个字展现了出来。这句是写大地,像特写镜头一样地展开;第二句实写,这句是写天空的,镜头上移了;第三句,虚写,镜头在上下移动中,在审视这方天地,但虚中又含有实的成份,小麦割了之后,恍然间如同天高了一样,虚实相间,虚实相生。一句“高了三尺”,气场顿开,四两拨千钧一般,好像能让你听到“嘣”地一声,天空陡然高了三尺一样。这种扩张力非常巨大。与其说是天高了三尺,不如说是人们的心高了三尺,生活高了三尺,离幸福近了三尺或是幸福高了三尺呢。
再或者看到这种场景,让诗人的心胸陡然打开了,变大了,像河西走廊一样辽阔了。
一行诗,展现了一方天地,何等概扩,何等简洁,力量何岂大。刘年的诗善于把虚的实写,而把实的虚写。实的虚写还算好写点,那虚的实写,就不易了。因为,首先你要看到虚的诗意在哪里,你要发现,不然,写何呢?而刘年看到了,他看到了天空高了三尺,三尺当然不是真实的,但读来又那么的真实,而并不觉得虚。就像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一样,是一种表现手法。

写出这样的句子,必有一种大胸怀,包容天地万物,气吞山河,不是常人所有的。

附原作:


陇上行(八首之一)
 
 
《河西走廊》
 
小麦收完之后,陇上的天空,高了三尺




(2018.9.15草于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41 | 只看该作者
故乡香 发表于 2018-9-15 21:38
哇,整这么多。一篇议论文出来了

是不是有种模仿李白这嫌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41 | 只看该作者
宝昌 发表于 2018-9-15 20:50
讨论,交流。这里没老师。都是同学


刘年诗歌赏析——《河西走廊》


玄荒


诗人刘年的简历,就不介绍了。这里只说说他的诗歌。这里只说他的小诗,微诗,一行诗。让我们来看看一行诗的威力。

看惯了长诗的人或写惯了长诗的人,对微诗好像不屑一顾的。同理,写惯了微诗人又会认为那些长诗,说了太多废话,核心的没几句。其实这都是不成熟的说法,是片面的。长有长的道理,短有短的必然,都不必强求的。都得以诗为鉴。

刘年的诗,凡读过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刘年的诗大气,霸道,有气场,摄人魂魄,有一种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压着你,感染着你,带你进入他所描绘的诗一样的现场,诗一样的江湖。而且,简洁,通俗,易懂,不做作,不娇情。

刘年是行吟者,一路行,一路歌,是名附其实的。读了刘年的诗歌,仿佛跟随着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戈壁荒漠,与他一起心跳,为他担心。刘年的诗歌,是来自大自然的,仿佛汲取了天地之灵一样,耀眼夺目,清澈无比。

河西走廊,我没有去过。但读过这首诗后,好像去过了一般。直接进入了诗人文字下的辽阔的世界里了。这首只是一行诗,由三个小句组成,连上标点才十七个字符。第一句,实写,六个字,向我们展示河西走廊麦收的情形。我们知道,河西走廊是个狭长的开阔地,被六个字展现了出来。这句是写大地,像特写镜头一样地展开;第二句实写,这句是写天空的,镜头上移了;第三句,虚写,镜头在上下移动中,在审视这方天地,但虚中又含有实的成份,小麦割了之后,恍然间如同天高了一样,虚实相间,虚实相生。一句“高了三尺”,气场顿开,四两拨千钧一般,好像能让你听到“嘣”地一声,天空陡然高了三尺一样。这种扩张力非常巨大。与其说是天高了三尺,不如说是人们的心高了三尺,生活高了三尺,离幸福近了三尺或是幸福高了三尺呢。
再或者看到这种场景,让诗人的心胸陡然打开了,变大了,像河西走廊一样辽阔了。
一行诗,展现了一方天地,何等概扩,何等简洁,力量何岂大。刘年的诗善于把虚的实写,而把实的虚写。实的虚写还算好写点,那虚的实写,就不易了。因为,首先你要看到虚的诗意在哪里,你要发现,不然,写何呢?而刘年看到了,他看到了天空高了三尺,三尺当然不是真实的,但读来又那么的真实,而并不觉得虚。就像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一样,是一种表现手法。

写出这样的句子,必有一种大胸怀,包容天地万物,气吞山河,不是常人所有的。

附原作:


陇上行(八首之一)
 
 
《河西走廊》
 
小麦收完之后,陇上的天空,高了三尺




(2018.9.15草于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42 | 只看该作者
许剑桐 发表于 2018-9-15 22:39
先模仿,后创造。这个可以有~

不愧是行家!总能说到点子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8-9-15 22:56 | 只看该作者
玄荒 发表于 2018-9-15 22:42
不愧是行家!总能说到点子上。

看了前面你们几位的讨论,才是行家~。我绿领巾小屏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8-9-15 22:59 | 只看该作者
位置最后一句弱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8-9-15 23:00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8-9-15 23:0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8-9-15 23:02 | 只看该作者
祝福您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7-23 15: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