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曾宇译的《在风铃草树林里》是英国诗人肖恩.霍尔丹的作品。我对他的作品并不熟,只是偶尔在《读者》文摘里读到而已,因此对他的生平更是一无所知。管他有名还是无名,反正看的是文本,所以也懒得上百度去搜索。
这是一首自然风景诗——
我在风铃草的树林里寻你,
却不见你的踪迹。
你无影无痕,
但我感觉到你与我同在。
在小银莲花金色的六角星里?
在四散的嫩鹅黄的九轮草里?
在迷途的知更草粉红的花瓣里?
我无从知晓。
然而,突然间,我知道了:
在栗色的树干间,目力所及之处,
那齐膝的风铃草就是你:
何处?无处?某处?处处。
全诗十二行。行行有风铃草的气息。而且那气息始终贯穿,仿佛是无孔不入。其实是诗人的精神在起作用,他不仅仅是在写风铃草,而是把风铃草比作了一个有着生命的自已。通过诗人的一个接着一个疑问,就把风铃草的生存状态如影随形了。写的既形象又传神,并且最后又有三个问来追问,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追问的结果就是——处处。
这真是水到渠成的艺术啊!不写风铃草到底长得怎么样,却写诗人早植心底的念念不忘。所以说诗不是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风铃草在树林里的品质,把对人生的看法,是不动声色就卒彰显底给完美凸显出来。虽与树相比,有点卑微,但它自身的独特光芒并不逊色。
另外我也发现,诗人也是一个善于色彩绘画大师。此诗有金色,银色,嫩鹅黄,粉红,更有栗色。再有流云,阳光,树林,也构成一个多维空间,再加上英国式眼睛,所构成的视角效果,宛如就是一个彩色的小电影,忠实的在纪录着一个诗人,当置身风铃草树林里,所思所感与探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首诗真可谓巧夺天工,层次有条不紊,意象层层递进不乱。仿佛诗人就是摄影师,又是导演编剧。连主持人他也当了,他所要纪录的就是风铃草空灵的情与韵,以及爱与思。当完美展现,风月不得不吃惊,自然不得不震撼,心声不得不传之久远,以其得道让美过目不忘。似乎一读就诗情画意满天。可是当你真正要画,又画不出这种极富精神气质的东西,或许只能在反复长吟里,去回味它的蔓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