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展现唤醒原乡和见证当下的力量
开幕现场
据澎湃新闻2018年10月20日消息 (记者 徐萧 图 )10月20日上午,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在上海龙美术馆开幕,包括本届“金玉兰”奖获奖者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法国诗人菲利普·汤司林、阿根廷诗人格拉谢拉·阿劳斯、比利时诗人杰曼·卓根布鲁特、匈牙利诗人伊什特万·凯梅尼,中国诗人欧阳江河、臧棣、翟永明、赵丽宏在内的中外诗人悉数到场。
本届诗歌节主题为“诗和我的故乡”,重在诗歌的国际交流、融合与互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语境下文学传播与镜鉴的精神之光。在五天的时间里,中外诗人将和上海市民一起,通过诗歌朗诵、研讨、对话等形式,充分体现出诗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打造方面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赵丽宏
上海作协副主席、诗人赵丽宏在开幕致辞中谈到,诗人的吟唱无不和自己的故乡联系在一起。作为上海人,一说起故乡他就会想到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这次开幕式刚好就是在黄浦江边。在赵丽宏的童年记忆中,除了外滩那短短的一段,黄浦江是无法走近的,是无法亲近的母亲河,但是现在码头和工厂都消失了,建成了成了滨江公园,变得更加亲切。“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难想象,这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上海创造的奇迹。”
当然,故乡不仅是地理的故乡,也有心灵的一面,赵丽宏称之为“心灵的原乡”——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性之光。“地理上的故乡会变,但心灵的原乡永远不会变。”赵丽宏说道。
亨里克
荣获此次“金玉兰”大奖的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于194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出生。自1966年发表第一部作品《诗》后,诺德布兰德随后又出版超过三十本的诗歌集。他还出版了多部散文集,短篇小说集,两本儿童文学和两部小说。他的诗歌广泛涉猎日常生活细节,独标一格,以意象的力度、明晰的风格、雄辩的声音和对独特世象情境的描摹广受读者激赏。近年来其创作影响力播撒流转于欧洲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称誉,被公认为欧洲及全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说,他一直很讨厌大城市的生活,但来到上海几个小时就爱上了这里,“我在这里感受到的快乐会跟随我一辈子”。他年轻时粗粗学过中文,读过中国古典诗歌译本,但随着年龄增长几乎都湮灭在记忆当中。当他来上海,看到方方正正的中文字时,他没想到那些年轻时的记忆都被唤醒了。
更让亨里克惊讶的是“沉睡了那么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也都一一苏醒了”。“虽然你在我的诗歌中找不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具体参照物,但我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我的作品当中无处不在,只要仔细辨认,就能找到它们的痕迹和元素。”
作为中方诗人代表,欧阳江河在发言中谈到,从2012年到现在6年里,他曾6次到上海参加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其中4次都是国际性的。在这6年里,他亲身体验到上海急剧变化的过程:由一个生产的、消费的城市转变为一个有文化含量的、重视诗歌和艺术的城市。
“诗歌作为一种在文字中的旅行,通过翻译,我们穿越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个人记忆,最后汇集在称之为诗歌的故乡。”欧阳江河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语言正在失去“原文”的性质,一种混合的、媒体的、操作性的、经济的语言正在出现,而诗歌的存在价值就是要保留语言中古老的故乡般的“原文”性质。
欧阳江河
欧阳江河认为,亨里克早年学到的中文古老的字眼开始复活,他读到中文古诗开始还魂,“这就是诗歌伟大的唤醒的力量、保存的力量、纠正的力量。”在另一方面,诗歌除了对古老记忆和文明的唤醒力量之外,它还有表现当代生活变化的能力。
“比如,美术馆窗外黄浦江畔的塔台、正在移动的船只,诗歌不仅要处理黄浦江的风景,还要处理工业遗留物的转换。它们从劳动工具转化为视觉上的对应物和存留物,所有这个过程的发生,诗歌也得面对和处理。”在欧阳江河看来,上海这三十年的变化比过去几千年加在一起都要剧烈,“诗歌要面对和书写这个奇迹,要留下诗歌见证力量。”
“上海这座城市,光靠被建造还不够,一定要被书写过,被真正有能力、有思想的诗人书写过,才可以称得上伟大。”欧阳江河这样说道。
据悉,本届诗歌节将于10月25日闭幕,主办方将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颁发“金玉兰”奖奖杯。诗歌节期间,在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图书馆、龙美术馆、上海植物园、华东师范大学、思南公馆、崇明区和静安区图书馆等地将举行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中外诗人交流会暨《上海文学》“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首发式、诗歌论坛、诗歌朗诵会、中外诗人崇明雅集、诗人和青年学生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