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波浪的诗魂 ——读蔡其矫海洋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其矫为什么会成为20世纪新诗最著名的海洋诗人?

这要从他特殊的身世和经历说起。他的故乡泉州是宋元时期世界海洋的中心,他的曾祖父是航海的行商,有十三艘大帆船。他的祖母和母亲,是“半南蕃”(外国人与泉州本地妇女所生的混血后代),他的父亲是印尼泗水的华侨富商。在青少年时代,蔡其矫曾两次往返于故乡与印尼之间,有着长程航海的经验。他天生不会晕船,从小就喜欢航海,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

蔡其矫9岁随家人到印尼泗水,当时的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他作为小华侨,时常受到欺凌。在泗水的海港,他看到的都是外国的军舰和轮船。从小就萌发强烈的心愿:期盼祖国将来也能有强大的舰队和很多轮船,称雄世界。

这是蔡其矫作为小华侨最初的“海洋意识”,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是他海洋诗的独特起点。他后来对海洋独特而前瞻性的思想,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了解这些,也就很难理解蔡其矫的海洋诗。换言之,蔡其矫的“海洋意识”,并不是从现成的海洋文化理论中拿来的,而是他独特的身世,和特殊的经历中综合产生的,然后形成海洋诗独特的主题,后来又继承浪漫主义诗歌“海是自由象征”的传统,并且与所处时代内容相融合,不断发展出新的主题,形成多种多样的海洋诗。



建国初期,当时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的蔡其矫,有机会到全国各地体验生活,他就选择海洋。他晚年回忆:“我几次从南洋航海往回,所看见的别人海港和战舰,对比自己的,痛心疾首无已。新中国成立,我以一个归侨的心,希望祖国强盛,认定首先要有强大的海防力量,与之相平行的,是现代海港,让民间船队再纵横在世界的三大海洋上。所以我在五十年代初回到文艺队伍,首先感兴趣的是去海上旅行,梦想做个海洋诗人。”①

1953年冬至1954年春,蔡其矫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体验生活。1956年8月至1957年4月,到广东南海舰队体验生活,一直到西沙群岛。因为天生不会晕船,蔡其矫经常随舰队航海,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水兵们一起接受海水的洗礼。在台风过后巨浪滔天的台湾海峡,随炮艇巡航,历尽艰险。有了这样的海上生活体验,蔡其矫创作了最早的一批海洋诗。

表面上看,蔡其矫海洋诗是写海防,是他四十年代战争诗的继续 ;但也像他的战争题材,在艺术有着自己的开拓,并不仅仅是图解主流政治。他说:“什么叫‘体验生活’?我理解到,它不是别的,它就是调查研究; 只是它的调查研究的对象不是数目字,而是人的心灵。”②

蔡其矫经常引用高尔基的名言:“主题第一、题材第二、语言第三”。他认为高尔基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规律,只有像高尔基这样的文学大师,才能洞察。蔡其矫认为:高尔基所说的主题,不是那种对政治的图解,或者是理念化的说教,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对所处时代的一种独特理解和审美态度。③当作家主观思想情感(主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相融合,才产生题材。没有作家发现的主题,也就没有题材。所以说,主题第一,题材第二,是主题决定题材。而“语言第三”,指的是语言和艺术手法,即诗的形式。诗人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主题特点,创造出不同的形式。

换言之,蔡其矫对体验生活的独特理解,对水兵情感和心灵的关注,使他摆脱了那种“体验生活”中常见的对主流政治的图解,产生了新的主题。虽然他的海洋诗也有当年主流政治的内容;但最具特色的,是写水兵,写水兵的情感,特别是水兵与海洋的情感。蔡其矫写海的主题之一,就是海与人,人是海的主人,也就是他歌颂的海上英雄——水兵。他写下一批献给水兵的诗篇:《风和水兵》、《水兵的心》、《水兵的歌》、《你和海——水兵给远方爱人的信》、《水兵的生活》……。

写得最好的,是当年传诵一时的《风和水兵》(1954年):

风啊!风啊!
你是大海的朋友,水兵的爱人!
你带来了岸上花的芬芳
和草的凉爽,
抚爱船上的旗帜和我的心。
你吹起我的帽后飘带,
用激动的声音向我诉说衷情;
你把飞溅的水花泼到我的脸上,
我感到是你清凉的嘴唇在亲吻。
你那粗犷不羁的爱,
只给那最坚强的灵魂。
风啊!风啊!
你是大海的朋友,水兵的爱人!

这首诗不像当年流行的政治抒情诗那样,直接由诗人歌颂水兵,或者由水兵自述其英雄的故事;恰恰相反,是由水兵赞美与之朝夕相处的“风”。叙述方式非常新颖:诗中的“我”是水兵,“你”是“风”;由水兵“我”,来讲述与“你”(风)的亲密关系,诗人潜藏在幕后。这种戏剧化的叙述者,是现代派诗歌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一种间接性的效果。当代诗歌要到八十年代才开始流行。蔡其矫早在1954年,就用这种现代艺术来写海洋诗,令人称奇。

为什么“风”这么热爱水兵:“你吹起我的帽后飘带,/用激动的声音向我诉说衷情;/你把飞溅的水花泼到我的脸上,/ 我感到是你清凉的嘴唇在亲吻。”因为水兵是保卫祖国海疆的卫士。所以:“你那粗犷不羁的爱,/只给那最坚强的灵魂。”其实,这还是借“风”来赞美水兵,只不过是用一种间接的艺术手法。这首诗,娴熟地运用现代诗的叙述艺术,清新的语言,和歌一般的调子,真正把水兵的情感诗化了,不愧为佳作。

蔡其矫海洋诗,还有以自己亲身经历,以写实场景,表现新主题。如长诗《西沙群岛之歌》(1957年),通过对南海奇异景色和富饶资源的描绘,歌颂西沙群岛最早的开发者。除了保卫祖国领海、开发和建设海疆的主题,蔡其矫还衍生出新的主题:海洋美的主题,是人与海互动而产生的美。正是这个海洋美的主题,使他的《夜泊》和《船家姑娘》,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至今还被诗评家们反复解说,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喜爱。

1954年,蔡其矫在浙江舟山群岛的沈家门,目睹春季渔汛盛况,先写《沈家门渔港》,叙写内心的喜悦。后来看到渔港内无数船队夜泊的壮观景象,又写《夜泊》:

港湾内布满了渔船小小的灯光,
在水底下都变成了光明的杉树;
可是夜在海上散下薄薄的雾,
却连最明亮的月光也穿不透。
我听见微波在向船诉说温柔的话,
但桅杆上的红旗却还在与风博斗;
那些落帆而停泊在一起的船队,
在梦中也还未忘记它风波的路。

《夜泊》的特点,是借鉴唐律诗的传统,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律诗形式,把渔汛季节无数船队夜泊的现实生活,转换成美的艺术真实。换言之,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把渔腥味变成美的意味。(如果把《夜泊》与写实的《沈家门渔港》相比,就可以看出两者极大的差异。)其二,古诗也有“夜泊”的主题,多写行旅途中的愁苦;但蔡其矫的《夜泊》,却是写当代渔汛的喜悦;诗人有意用“夜泊”,是追求古词翻出新意,与这首诗的整体构思是一致的。

蔡其矫说:“这首诗是有意写成律诗,律诗,最讲究对仗。上景对下景,实景对虚景,灯光、杉树、薄雾、明月、微波、强风都是对衬的,构成有动作的画面。在句法章法结构上,也采取上片对下片,客观对主观,小对大,薄对厚,温柔对强硬,静对动。色彩、音响、感觉、情绪,都调动在一起。在转语中,‘可是’‘却’‘但’‘也还’起一定连接作用。押韵,使通篇和谐呼应,节奏对称。短短八句中,包容现在和未来。”④

《夜泊》虽然是有意写成律诗,但不是复古,而是创造:作者要探索的是用现代律诗,表现当代生活。所以采用长句式和新的节奏。诗分八行,形成四对。每对每行的字数相等,但全诗四对的字数又不断变化;并不是像古典律诗那样,都是五言或七言。第一对每行13字,第二对每行14字,第三对每行12字,第四对每行13字。不断变成的四对字数,打破了古典律诗的整齐有序,追求一种变化而不呆板的节奏。在内容上,前面二个对句,是写渔港船队夜泊的灯光;后面两对,是诗人的想象,发展了主题:船队虽然停泊,但桅杆上的红旗还在与风博斗;帆虽然降落,但“在梦中也还未忘记它风波的路”, 这就是主题的升华:夜泊虽然是船队的休息,但梦中依然在风浪中航行。这样就打破了渔港的有限时空,追求的是古典律诗的象外之意。《夜泊》的成功就在于:既继承和发展了汉诗的形式特点,又能表现当代生活。在1954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这一时期,最能体现蔡其矫诗歌艺术风格的,还有写人与海的名篇:《船家女儿》(1956年):

诞生在透明柔软的
水波上面,
发育成长在无遮无盖的
最开阔的天空下,
她是自然的女儿。
太阳和风给她金色的肌肤
劳动塑造她健美的形体
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
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
强悍的波涛留住在她的眼睛。
最灿烂的
是那飞舞的轻发的额头
和放在浆上的手;
当她在笑,
人感到风在水上跑,
浪在海面跳。

像船家姑娘这样,诞生在水波上面,成长在天空下的大海女儿,题材的特点,很难再像《夜泊》那样采用现代律诗,来表现船家姑娘自由和快乐的天性。所以,这首诗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前面五行,极为传神地抒写船家姑娘成长在最开阔的大海环境。接着是写她的形体美:“太阳和风给她金色的肌肤/劳动塑造她健美的形体”。 船家姑娘是大海的女儿,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题材特点,诗中的比喻都采用“近取譬”:以海洋的意象来比喻船家姑娘的女性美,更能表现“大海女儿”的特点,也就是把她“诗化”了。“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强悍的波涛留住在她的眼睛。”(后面还有)这样,船家姑娘就与大海融为一体。以上是静态的描写,最后部分,是深一层表现船家姑娘的“动态美”:“ 最灿烂的/是那飞舞的轻发的额头/和放在浆上的手”, 这还只是过渡;真正的动态美,是在最后三行,写船家姑娘的笑:“当她在笑/人感到风在水上跑,/浪在海面跳。”整首诗,统一在船家姑娘与大海的“自由与欢乐”的审美关系之中。

《船家姑娘》是自由体,不分节,但形式上非常讲究。全诗共十六行,前四行,是两个跨行。不跨行也行,但跨行把“水波上面”和“最开阔的天空下”,突现出来。这四行,是两个流水对;第五行“她是自然的女儿”,是对前四行的总结; 也打破了两两相对的平稳和呆板,多了节奏上的变化。第六、七、八、九行,也是两个对偶句;也是用第十行“强悍的波涛留住在她眼睛”,打破两个对偶句的平稳,使节奏动起来。从章法上讲,前五行与后五行,又形成一种对衬。最后六行,也是分为两个三行,也是追求一种对衬关系。

要言之,全诗采用对偶、对衬、对比的手法来建行,形成三个层次,具有严谨的章法。诗的节奏也在不断变化,第一层次是舒缓的节奏,横向展开大海的自然环境;第二层次是赞美式的抒情;第三层次因为要表现“动态美”,所以采用短句与长句相结合,造成一个跳跃动感的节奏。《船家姑娘》艺术上的特色和完美,展示了蔡其矫诗歌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蔡其矫五十年代的海洋诗,一开始就展示了他多主题、多题材、和多种形式的特点和才华,在当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之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海洋诗人”。虽然,一些表现当年政治内容的诗歌,已失去流传的意义;但因为他的海洋诗是多种多样,还留下一批艺术价值很高的诗歌。换言之,正因为蔡其矫诗歌的多样化特点,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既有一些诗被淘汰,又有一些诗在时光的磨洗中,越发闪亮,超越时代而不断流传,这是一种独特的蔡其矫诗歌现象。



1962年,蔡其矫写下他流传最广、传诵最多的海洋诗《波浪》。

《波浪》继承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海是自由象征”的主题,但又有很大的发展,融入自己海洋生活的经验,其中也杂夹着当年因“军婚案”陷入生存困境的特殊心态。但蔡其矫并没有抒写自己所受到的冤屈和不公正,而是用人道主义精神,对素材进行艺术想象,概括和升华,在表现普遍性的同时;把作为“自由象征”的波浪,与人性的情感相融和,成为可感可触的意象和情境。诗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诗人叙述者“我”,对“你”(波浪)的亲切话语和不断呼唤,使“波浪” 这个客观对应物,不再是无情的物象,而是成为充满着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有生命的象征体。

《波浪》是二段式的结构,分为八节,头尾两节是独立。第一节:“永无止息的运动,/应是大自然有形的呼吸,/一切都因你而生动/波浪啊”。是以对波浪的赞美开始,诗人把自己的热爱和希望,都借“波浪”这个客观对应物而抒发出来。第二、三、四节,写“波浪”性格中富有爱心,温柔的一面;

没有你,大海和天空多么单调,
没有你,海上的道路就可怕地寂寞;
你是航海者最亲密的伙伴,
波浪啊!

你抚爱船只,照耀白帆,
飞溅的水花是你露出的牙齿
微笑着,伴随船上的水手
走遍天涯海角。

今天,我以欢乐的心回忆
当你镜子般发着柔光
让天空的彩霞舞衣飘动
那时你的呼吸比玫瑰还要温柔迷人。

后面三节是下段,是转折,表达“波浪”性格的另一面,对风暴和强权的抗争:

可是,为什么,当风暴来到
你的心是多么不平静
你掀起严峻的山峰
却比暴风还要凶猛?

是因为你厌恶灾难吗?
是因为你憎恨强权吗?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谁敢在你上面建立它的统治?

我也不能忍受强暴的呼喝,
更不愿服从邪道的压制;
我多么羡慕你的性子
波浪啊!

后面这一节,也暗含着对作者对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和冤屈的反抗:”我也不能忍受强暴的呼喝,/更不愿服从邪道的压制” 。所以才有:“我多么羡慕你的性子/波浪啊!”这是从诗人心底喊出来的呼声。

最后一节,是对“波浪”爱憎分明的两面性格的概括和升华:

对水草是细语,
对巨风是抗争,
生活正应像你这样充满音响,
波——浪——啊!

《波浪》采用二段式的结构,就是为了表现“波浪”爱憎分明的两面性格。“对水草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其实就是蔡其矫的性格,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特质,借“波浪”而宣告出来。对弱势者的同情和爱心,对暴力和强权的反抗,也是蔡其矫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波浪》中强烈的情感抒发,对“波浪”不断呼唤的复沓语调,特别适合朗诵,数十年来,是蔡其矫诗歌在各种诗会上,被朗诵最多的名篇。

歌德说:“……一个才能高的艺术家能创造出多么好的作品,如果他抓住和他本性相近的题材不放。”⑤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每一个诗人,只有那些与诗人本性相近相通的题材,诗人抓住不放才会大有作为。海洋,特别是波浪,就是与蔡其矫本性最相近相通的题材,所以,他自称是“海的子民”,这是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1964年,蔡其矫创作长诗《泉州》,又开拓海洋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1959年,蔡其矫调回福建,对故乡泉州的海洋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也是诗人对自己所属的地域性海洋历史文化的“寻根”。宋元时期,泉州港曾经是世界海洋的中心,他不仅以此感到自豪,而且产生了新的主题:希望当代泉州能复兴刺桐港的辉煌历史,希望当代中国能发展海洋事业,成为海洋大国。这也是他原来作为小华侨祈盼祖国海洋强大的心愿。在六十年代那种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环境中,只有像蔡其矫这样具有海洋意识的诗人,才具有这样前瞻性的思想和宏大的历史视野。

背山临水的城市   
自古以来,你就享有远播的名声  
从人类航海的黎明时期   
越过漫长的中世纪   
你一直是世界海洋的一个中心   
谁不称羡你的船只   
谁不崇拜你带去的指南针!   
缠着头巾的波斯人   
面目黧黑的印度人   
运来胡椒、珠玉  、宝石   
乳香、没药、檀木、蔷薇水   
菠菜的种子   
梵文的佛经   
中古的基督教在这里传布   
留下他们的墓地和碑文   
阿拉伯人来这里定居   
开设店铺,形成街市   
盖起礼拜堂   
至今还留有改了姓氏的子孙   
因为仰慕你的富裕,你的文化   
哥伦布才航海探险,为的是寻找你呀!

蔡其矫把他对故乡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长诗中。创作《泉州》这样的诗篇,对诗人来说,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创造,因为它不仅开拓了海洋诗一个新的艺术领域,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诗人所面对的不是海洋的自然景物,或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而是一座古代海港早已消失了的历史。它要求诗人必须具有“历史洞察力”和“艺术概括力”。前者要从杂乱而繁多的史料中,发现刺桐港在中古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诗人要有能穿透历史烟云的“慧眼”。其二,写泉州的海洋历史,不是诗歌“考古”,不仅仅是史料的挖掘和考证,还要进行艺术的提炼和构思。即用感觉、想象和情感,把原本是非诗的史料,转换成诗的语言和诗的叙述;它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用清晰和浓缩的语言,把泉州的海洋历史和演变,简洁而洗炼地叙述出来。

在这之前,蔡其矫诗歌多数是抒情诗体,比如《南曲》和《榕树》。但写刺桐港的辉煌历史,需要一种“诗的叙述”。它所关注的不是史实中的历史故事,因为它不是有故事情节的叙事诗;它是通过诗人对庞大史料的分析和思考之后,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写出对地域性海洋历史的叙述和评价。比如,对刺桐港的历史定位:“从人类航海的黎明时期  /  越过漫长的中世纪  / 你一直是世界海洋的一个中心 ”。这种宏大的视野,准确的概括,高度清晰而凝炼的语言,包含着丰厚的历史内涵。由于明清的海禁,导致刺桐港的衰败,多数的后人已经不知道泉州这段辉煌的历史,更不知道:“因为仰慕你的富裕,你的文化  / 哥伦布才航海探险,为的是寻找你呀!”刺桐港对世界海洋历史进程的重大而隐秘的贡献,在蔡其矫“诗的叙述”中鲜明而充分呈现出来。诗人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对家乡的自豪感,通过呼唤性的语言,也充分显现出来。

《泉州》不仅写出刺桐港的辉煌,而且也写了刺桐港的衰亡。但刺桐港的衰亡并不意味着地域性海洋文化的消失,它逼迫历代数不清的泉州人和闽南人走向南洋、走向世界,成为华侨,成为海外的开拓者。(这也是蔡其矫家族所走过的道路。)

消失了你的蚕桑。
不见了你的纺织姑娘。
瓷器的碎片塞满江河。
陶窑的青烟也变淡变小。
冶炼炉早已熄灭。
造船匠也走向四方。
那些沉默寡言的
水手的后代
驾着风帆走向南洋,
在热带的森林里,
淘锡沙,割橡胶,
在数不清的群岛上
延续你的光荣。
把你赋予的神秘力量和才能
转变成开拓者的灵魂
以深沉的爱
建设海外的第二故乡。

这段“诗的叙述”,非常精彩。它以高度概括简练的语言,写出刺桐港水手的后代,如何成为华侨,在南洋的群岛上建设第二故乡。点明了地域性的刺桐海洋文化,与海外华侨精神上的内在关联。也就是说,从远古的“中原移民”,到中古的“半南蕃”,再到近代的华侨:都贯穿着一种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也是闽南人独特性格的内核。

《泉州》这种“自由诗的叙述体”,是从“自由诗的抒情体”中发展和演变而来。同样是自由体,但艺术的功能却不同,即从以抒发情感为主,变为叙述史实为主。它虽然内含理性分析和思考,但又不是西方现代派以思辨为主的知性诗;它虽然包含着深沉的抒情,但又不是一已私情,而是诗人对泉州海洋历史演变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史实叙述,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诗体,它所叙述的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含量。五十多年过去,《泉州》独特而巨大的艺术概括力,还新鲜如初,令今天的读者呯然心动。

《泉州》是一首恢宏大气之作,这种“自由诗的叙述体”,在新诗史上还不多见,可以说是蔡其矫对新诗诗体的一个创造。后来,他写中国各地的乡土,多数采用这种诗体。同时又能根据题材的不同,对诗中的各种艺术因子加以调整和变化,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由诗叙述体,且多为长诗,可以容纳综合性的丰富内容。如写新疆的《伊犁河》,写云南的《西双版纳》,等等。蔡其矫这种“自由诗叙述体”的艺术探索,一直延续到晚年。

虽然《泉州》写出了蔡其矫的对海洋开放的企盼,希望新中国,能再现泉州古代的航海光荣,但现实却不尽人意。他在《九日山头眺望》(1964年)写出了郁结在心头的遗憾:

泉州城,在丽日的风烟中
有如一艘靠岸太久的船
……
什么时候,才能
伴唱远航的歌?

可是,当年蔡其矫美好愿望却落空了。随之而来的文革,更加“闭关锁国”了。

写于1975年的《崇武半岛》,是对“海洋失落”的再思考,在形式上有新的发展。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诗人不可以公开说出心中的失望和沉痛。只能用写实而含蓄的手法,暗示他在崇武半岛所见所闻之后令人伤心的现状和迷惘的希冀。《崇武半岛》的主题是对“禁海”的焦虑和忧思,但不是“直说”,而是采用一种前后眺望的结构来暗示。一开篇,先写诗人站在半岛,向无边无际的大海远眺:

不论走北岸或是南岸
人都不自觉向海凝视。
对于广阔天涯的爱
谁能够阻止?
即使终日在那里怅望
向遥远地方失神沉思,
即使看得不太远
想得不太深
也总比陆地多些回味。

从“望海”写起,是含蓄的暗示,暗示诗人对愚蠢而荒谬“禁海”的否定态度:“对于广阔天涯的爱 / 谁能够阻止?”以“望海”开篇,在结构上带来一个大视野,由此再来看崇武半岛沉寂的渔镇,就有一种俯视的开阔,不会局限于乡土一隅。第二节,是在灿烂而光辉的阳光中,写在“禁海”中沉睡般的渔港和渔船,尤其令人痛心:

一缕缕阳光在空中悬挂,
一只只落帆的船
沉睡在迷惘的光辉里。

面对一只只“落帆沉睡”的船,诗人再也按奈不住,发出质疑:“风和浪把海沙带上高峰,/  如白鹤飞升  / 它已在云端消失了吗?”诗人的疑问中带着反诘,不仅有力,还发人深醒。他以眼前飞扬的海沙为暗喻,不相信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海洋贸易,再也不复存在,永远消失?这首诗,主要是用写实的意象和情境。虽然长期的“禁海”,使崇武成为贫穷的瘠地,但这里仍然隐藏着许多不寻常的人物,也暗含着能重新航海的希望:

堆叠一样坐落山坡的村镇,
那些拥挤的街巷,
那些狭小的石室,
却住有周游各国的大力士
远航数万里的水手,
风浪中英雄
谦逊而好客的打鱼人
没有一个嫌弃这贫穷的瘠地
也没有一个不具火热的心。

诗的结尾,诗人的想象力再次从崇武半岛上升,举头“望云”。从“望海”开始,到“望云”结束,诗人以一种超越乡土的视野和联想空间,来观照和思考崇武半岛的现状(也是对整个封闭的中国海的沉重忧思),这种精心构思的结构也表明:在任何困境中,蔡其矫不会沉溺于苦难,总是充满着信心、力量和希望。他的诗歌翅膀,总能在苦难大地的上空飞翔。

在诗艺上,《崇武半岛》开启了蔡其矫海洋诗的另一种形式:即不再像《波浪》那样,采用象征的手法; 而是在对地域性沿海细节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升华,创造新的场景和情境,表达新的主题。所以写得开阔、从容、含蓄和大气。



1979年,“复出”后的蔡其矫,参加以艾青为团长的“诗人海港访问团”,到广州、海南岛、湛江、上海、青岛等地,写了一批海洋诗。他在《南海》、《黄浦江上》、《开辟新航线》等诗,一再呼唤新时期开放国门、开放海洋。

1980年和1981年,蔡其矫两次到闽东沿海,把“海是自由象征”的主题,与地域性的沿海相融合,写了《雨雾霞浦》、《海啊》、《三沙渔港》、《闾峡》、《东冲半岛》等。蔡其矫在形式上,多方探索,既有在写实的情境中,寄托着对所到之处沿海渔港还未开放的忧思,抒发对海洋开放的期待;又有在新时期复杂的政治时局中,引发的理性思考,借大海的意象说出来的。如《海啊》。

蔡其矫在对现实海洋现状关注的同时,继续思考中国海洋的历史。1986年4月,他到福建湄州岛参加妈祖诞辰庆典和研讨会,激发了他对中国海神的研究。并于5月29日,创作长诗《海神》。《海神》,是蔡其矫晚年海洋诗的代表作,是数十年来对中国海洋历史和文化思考的一次总结。

海神,是一个民族海洋文化的象征。神话中的海神,是一种“原型意象”,是“种族的记忆”,所积淀的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海洋文化心理。或者干脆说,它是民族海洋文化的形象符号。

《海神》全诗分为四段二十九节,共九十九行。
第一段六节,写海洋是仙人的居所——徐福航海——八仙过海,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中国远代海洋神话和古代航海大事件,描述了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独特认识。一开篇,就用叠字的长句式,展开横向的巨大空间,并以一种歌吟的调子,来展示远古神话中海洋的浪漫诗意:

中国中国,沿着黄河沿着长江
最初的海洋全是浪漫
巨大的扶桑树长在海上
仙人在那里洗足,在那里吟唱

第二段,叙述中国历代海神的演变过程:“唐朝皇帝封四海龙王为海神/形象凶恶便失去万民亲近/后来找出韩愈做南海广利王”,也得不到承认。“天属阳,水属阴/最深情最狂热的海上崇拜/只能对女性产生。”这是写中国海神产生的民族文化意义。
福建莆田湄州岛的林默,传说是女巫,因营救一次次的海难,被航海者尊为海神,后来演变成信徒众多的马祖民间信仰。马祖身上表现出来的“立德、行善、拯救海滩”的仁爱内涵,就是积淀在海神身上的民族海洋文化心理。如果凶恶的四海龙王,成为中国的海神,那么中国海洋文化将是另一个类型,类似于西方战争和掠夺的海神波赛东。蔡其矫对中国海神命名演变的过程,是从民族文化心理着眼的。

《海神》不是简单地复述有关妈祖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中的海神,与诗中的海神,是两种既有关联,本质上又完全不同的形象。蔡其矫是把神话传说中的海神,经过艰难的艺术创造,转换成诗的海神:

扼住海路咽喉的湄州岛
南唐五代出现一个年轻的女巫
营救一次又一次的海难
注定要在岩石上飞升

大慈悲即大英雄
二十八岁的青春形体
在岛上站成心的航标
掷过双眸击响千年风声

地处海路咽喉的湄州岛,因礁石众多,经常有海滩发生。传说中林默经常为遇险的船只引航,救人无数。蔡其矫把原本是带着宗教神秘感的女巫救难的神话传说,经过奇异的想象,变成中国海洋女神林默美的形象:“二十八岁的青春形体/在岛上站成心的航标”。更精彩的是后面四节,神话中传说,只要海上遇难的船员高呼“妈祖”,她就着红衣飞来营救,化险为夷。蔡其矫把传说转换成诗的意象和场景的创造,即女神飘飞、仙乐齐鸣的的神奇而迷人的意境:

柱形的高浪旋卷而来
上下一片混沌
死亡之吻在帆外
舟子向天高呼神名

空中出现鼓吹之声   
一阵香风自天缓缓降临   
蝴蝶绕船双飞
桅杆上有神火坐镇

隐约看见她红衣飘振
黑发飞掠有如浪涛
胴体包裹灵光裙裾似焚  
风吹雨折的枝上花开宁静

通过这三节生动而具体的情境,创造了中国青春海洋女神独一无二的大意象。林默海神拯救海难,不再是神话的传说,而是奇妙无比的艺术真实,
第三段,又回到历史叙述,用具有洞察力的概括语言,写历史上海神林默(妈祖)的传播过程,并用现代意识重新阐释。换言之,海神林默在传播中产生新的意义。第一节,写元代忽必烈,两次征日本一次征爪哇的海战,都以失败告终。第二节,写明成祖吸取教训,派郑和扮成和平使者下西洋。这两节,是以正反例说明,东方的海是和平的海,这是对中国海洋文化内涵的揭示。连中世纪东方最强大的郑和舰队,“都供女海神鼓舞水军/并一再以显灵事迹请求加封”。 说明妈祖的传说和信仰,到了明代,已经传播和影响非常广泛了。

是官家女或渔家女都无所谓
东南大姓把她带到台湾、日本
成了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

脆弱的躯壳里面
包容了某种人生归属感
继续影响种族和世界

妈祖作为民间信仰,不仅在中国沿海各地迅速传播;而且随着华侨到海外,又传播到台湾、日本。妈祖信仰在不断传播中,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并且“继续影响种族和世界”。

第四段前二节是写实场景,妈祖诞生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蔡其矫参加在湄州岛上召开的妈祖诞辰庆典和文化研讨会。在岛上看见声势浩大的祭神游行。第三节,出现诗人叙述者“我”:“滾滾浓烟领我走进神话深处/黑暗中双眸洞穿时空”。“我”并没有被祭神所燃放的烟雾迷住双眼,而是透过神话传说和祭神信仰,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手法,思考林默作为中国海神所应有的现代意义和审美价值。

认识你要经历一番灵魂的冒险
我渴望这一切不是虚无
用女性的柔情把世间温暖
深邃一如大海的梦

一再受风暴鞭笞
向你举起我的忧伤
让我为你眼睛所透露的语言高歌
抚慰所有寒冷的心……

由于现代科学和航海技术的发达,需要营救的海难越来越少;但是生存在风波年年的国度,“一再受风暴鞭笞”,严酷的当代生存环境,则需要海神女神“用女性的柔情把世间温暖”,以抚慰所有寒冷的心。这样,林默海神,就从最初的拯救海滩的女神;到传播海外,演变成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最后变成蔡其矫笔下,希望用女性柔情把世间温暖的充满爱心的诗的海洋青春女神。这就是蔡其矫赋予中国海洋女神的新内涵,也是他创造的新诗海洋女神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要言之,《海神》最重要的艺术创造,是蔡其矫“经历了一番灵魂的冒险”,不断“消解”妈祖身上所积淀的神话传说的迷信内容。把妈祖身上那些官封和民封的称谓,不断“剥离”,最后把妈祖“还原”为一心只在海上救难的二十八岁的林默,突出她慈悲的爱心;并转换成“用女性的柔情把世间温暖”的诗的海洋女神。这是一个巨大的艺术想象和创造,以区别于西方手拿三叉戟的战争和掠夺的男性海神波赛东。这样,蔡其矫就赋予中国青春海洋女神独特的现代内涵,把东方和平之海——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世界海洋文化互补性的贡献,深刻地昭示出来。

其二,《海神》是一个具有史诗性因素的题材。大诗人帕斯说:“史诗一端与历史结伴,另一端与神话为伍。”⑥所谓史诗,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完整地传达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神话或历史重大事件。《海神》也是这样,它一头连着中国远古的海洋神话,一头连着中古的海洋历史,以及民间传说;而且写了历史上海神的演变和传播过程,并一直写到诗人参加湄州岛的妈祖庆典。把以上内容,置身于一个从古至今的结构里予以表现。《海神》虽然只有九十九行,但简短的篇幅,却包涵了整体性的内容,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完整地表现了中国海神的史诗性因素和当代现实意义。

第三,这首诗在形式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根据各节所写题材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或是客观的史实叙述,或是意象和场景的描述,或是主观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以艺术手法的综合性,来表现史诗性题材的多样性。如,《海神》全诗基本上是每节四行,但第三段改为每节三行,因为本段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写海神在全世界的传播过程。每节三行,便于叙述,简洁明了中更具概括性。

总之,蔡其矫不仅创造了林默——新诗中的崭新的中国女性海神的大意象,而且是在中国海洋和航海历史的具有史诗性因素结构中表现她。至此,新诗史上第一次有了诗的海神!



蔡其矫九十年代初的海洋诗,又有新的主题:表现海洋的自然美。
海洋亘古如斯,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而诗歌写海,变得不是海洋,而是一代代诗人对海洋的不同感觉。正如废名所说:“古今人头上都是一个月亮,古今人对于月亮的观感却并不是一样的观感。‘永夜月同孤’正是杜甫,‘明月松间照’正是王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正是李白。这些诗我们读来都很好,但李商隐的‘嫦娥无粉黛’又何尝不好呢?就说不好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那是他对于月亮所引起的感觉与以前不同。”⑦一代代诗人对大自然的不同感觉,构成了一代代不同的诗歌。九十年代,蔡其矫写海,也表现出新的感觉。他的《阳光海滩》、《夏之风》、《夜涛》等,创造了新鲜而独特的海洋自然美。
如《阳光海滩》:

阳光在这宽广的地域
已经不是普通阳光
被水濡湿之后
湮开为八方透彻明亮
注入水的清爽
只觉得早晨无限延长

这样写清晨阳光之下的海水,可谓绝无仅有。观察得非常仔细,感觉也很独特:阳光照在海面上,“被水濡湿之后/湮开为八方透彻明亮”。“ 湮开”写出了阳光辅陈在广阔的海面上,不是只照一片海域,才有后面的“八方透彻明亮”, “八方”点出了海天的无边无际。因为阳光吸收了“水的清爽”。虽然是夏天,海面上的阳光明亮但不暑热,“只觉得早晨无限延长”,这样舒心凉爽的感觉。
再如《夏之风》:

从海上瑟瑟而来
翻动无数的小镜子
闪烁大理石冰样银辉

阳光融化为月色
恬静抚摩眼睑口唇
轻柔像爱的温馨鼻息

气流捶打无忧无虑
赤脚的天使踩响心键
舞成微波下水藻的影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瑟瑟”,多形容秋天的萧索和寂寥。可是蔡其矫为什么用这个词形容“夏之风”呢?一查字典,才知道“瑟瑟”原来有多义词:1是指碧色的宝石,2是指碧绿色,3是象声词,4是寒冷貌,5是萧索貌、寂寥貌,6是形容发抖的样子。“从海上瑟瑟而来”,“瑟瑟”首先是象声词,其次是海风带有海水的碧绿色,和清晨凉中带冷的触觉。所以,在这首诗的语境里,它具有3个原义,是最佳的字眼。也说明了蔡其矫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词库。一般诗人是想不出用“瑟瑟”这个词,来形容夏天的海风。

夏天的风吹过海面,海水起伏,引起照在水面的阳光,不停地闪烁,好像“翻动无数的小镜子”。这个想象和比喻,非常新颖、贴切和生动; 而且镜子闪烁的光,是大理石一样冰爽的银光。

第一节是外在的视觉意象为主;第二节,转为内在的触觉意象为主。在强劲夏风和海水的作用下,火热的阳光,好像融化为月色,照在人的脸上,犹如在恬静中抚摩眼睑口唇。“轻柔像爱的温馨鼻息”。这是触觉的微妙变化,先写身体的触觉,再引向心灵的触觉。于是,就有下一节,来自心灵的精妙幻像:在这样美妙而温馨的清晨,心灵中仿佛有一个赤脚的天使,在踩响心键翩翩起舞;像水波下水藻的影子,带着凉意。换言之,海风带来的清凉,深入到诗人的心灵,引发美好的想象。

树软软晃动如葵扇
牵动旅人邈远的心绪
波上风帆似烟淡去

太阳成为水母在天空漂浮
万里碧空看来冷冷
人仿佛在海底树林的阴影里

净身的风刷新了一切
袒露的灵魂和肉体
沾满清晨的露水

第四节,又回到现实中的的海天,回到那个特定的轻柔而温馨的情境中。在神奇的夏之风的吹拂下,海边原本直立的树,竟也变“软”了:“树软软晃动如葵扇”, 暗示树也像是在为人打扇。于是,“牵动旅人邈远的心绪”。 “邈远” 两字,大有讲究。邈远,即遥远。但蔡其矫为什么不用遥远?这是因为“邈远”,还含有渺茫,模糊不清的意思。用在此,就是要引出后面:诗中的旅人,想起了遥远的故乡,想起了离别; 但这心绪很快地过去了,他也像直立的树,变“软”了,不愿离开这清爽而美妙的海边清晨,所以故乡也变成邈远——“渺茫,模糊不清”了。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中,“波上风帆似烟淡去”, 这又是旅人不愿离去,而让风帆随意远去的暗示。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又创造出一个新的情境。

第五节,又从主观的心绪再回到客观。在夏之风的吹拂下,火热的太阳,失去了它的威力,竟也变成水母在天空漂浮。人仿佛是生活在海底树林的阴影里,多么的清凉。最后一节是概括性的:“净身的风刷新了一切”。“净身”一词甚好,这样的夏之风,不仅仅是冰爽,而且是给人“净身”,刷新了一切,让人感觉自己的的灵魂和肉体,都袒露出来了,沾满清晨的露水。

这样写海天的夏之风,其精妙绝伦的感觉和想象,简洁富有韵味的语言,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蔡其矫爱海,不是站在岸上说说而已,他从不放过一次能航海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波浪、巨浪、冲天浪、雷呜潮的热爱,大大超过了凡人,达到了“醉海”的审美极致。有一次,他在闽东乘船出海,遇到七、八级的大浪。七十多岁的蔡其矫,站在甲板上,看见一个个大浪打过来,非常高兴。大声喊:“再大些!再开出去!”船老大说:“不行,不能再开出去!浪太大了!”他却执意要出去,船老大不敢开,最后才作罢。可见,浪越大,他越快乐,这是一种勇敢者的心态。

《巨浪》(1991)所写的,就在蔡其矫在大风浪中的亲身体验。诗中充满了船在大风大浪中的快速前行的动感,没有在大海上经历过险境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风浪中摇晃的船只
一头扎入险境
灯塔闪着寒雪掠过
一丛丛的美丽都是倏忽而来
倏忽而逝

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晃动荡时,在船上的诗人,所看到的景色,也充满着快速的动感,并且感觉上发生变异。蔡其矫就把这种在动感中的感觉变异,准确地写出来。灯塔的白光,变成“闪着寒雪掠过”。冰冷的感觉,是诗人在险境中的感觉变异。“一丛丛的美丽都是倏忽而来/倏忽而逝”。美丽的景色快速出现,又快速消失,是和惊心动魄的感觉连在一起,这是勇敢者才具有的美感。

风拍击作响
大片涟漪滑翔
从船舷跃起横扫
水珠在脸上有如泪痕
这时候的笑是真正的笑
这时候的哭是真正的哭

上一节是远景,这一节是近景特写:巨浪打在船边:“大片涟漪滑翔/从船舷跃起横扫”,这四字“跃起横扫”, 非常逼真地写出巨浪的气势和力量。“水珠在脸上有如泪痕/这时候的笑是真正的笑/这时候的哭是真正的哭”, 这是在剧烈摇晃的船上,诗人于危境中的瞬间的感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
九十年代初,蔡其矫海洋诗还有另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就是把地域性的海,与“海是自由象征”、和历史大事件融合起来,具有强烈的时代内容。或者说给海洋素材,注入时代的主题。但又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在写实基础上的隐喻暗示,在形式上也有新的探索,创作了一批新颖的海洋诗:《渤海》、《醉海》、《贝壳线》、《波动》、《冲天浪》、《雷呜潮》等。

比如,《渤海》,先写渤海的独特海景和历史:

正午的金针刺绣蓝水
片片的光羽向梦境漂去
渺远的天空下
庙宇一样的石岛
浮在大盆上
徐福的舰队经过
其实是在寻找邻居

开篇是名句:“正午的金针刺绣蓝水”, 把金色的阳光,照在蓝色的海面上,想象比喻成“金针刺绣蓝水”,色彩多么鲜艳,大自然的手,多么富有动感。诗人点明是正午时分,阳光直射在海面上,才有这样的效果,想象要有现实依据,才能诗化。接着拉开时空,“渺远的天空下/庙宇一样的石岛/浮在大盆上”。在这样开阔的视野中,很自然地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徐福东渡传说。

使所有岛屿仙气弥漫
气流描绘蜃楼海市
天之河许多银色的鱼
渴念着难以探索的现实
灵魂忍受不了空洞的词句
为什么不进入新的程序
航向伟大的未知

第二节,先写渤海经常出现的弥漫仙气和海市蜃楼,暗示现实中人们的诸多希望,也如仙气和海市蜃楼一样,是幻境。由此很自然也很巧妙地运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融入时代内容。外来的现代技巧,在蔡其矫的笔下,运用起来非常娴熟和自如,达到化境。

乐园不被允许
美丽颜色的招牌全无笑意
最真实的还是统治
到了回归季节
南飞候鸟遮天盖地
感情视野上再无幻象
光明落在海底

第三节,前面部分还是延续第二节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最后四行,再回到对渤海风景的写实。到了回归季节,眼前的南飞候鸟遮天盖地,但诗人的“感情视野”再无幻象,因为“光明落在海底”,留下意味深长的结尾。
这首诗宏大的视野,鲜明的渤海风光,有节制的叙述,稳重而深沉的情感和语调,以及隐喻暗示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风貌。



大概是在中年阶段,蔡其矫就开始写中国海洋历史的诗篇,长诗《泉州》就是最早的尝试。其后一面走遍万里海疆,一面大量阅读海洋历史和文化书籍。1986年创作的《海神》,就是中国海洋历史系列的开篇之作。

海洋文化之于蔡其矫,不是一种外在的文化理论,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血统、气质和性格。所以,蔡其矫对海洋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是先有感性生命,然后才上升为理性思考。与那些专门在书斋里做文化理论研究,从概念出发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建国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海洋文化,像黑格尔所说的,只有内陆文化。而以黄河为象征的内陆文化,是导致中国历史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代中国要改革开放,就要伸开双臂迎接西方蔚蓝色的海洋文化。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电视政论片《河觞》的基本观点,也为很多热心的观众和读者所津津乐道,并成为流行的观点。
由于蔡其矫有童年在荷兰殖民地印尼侨居的经历,早早就体验了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生活的屈辱和痛苦。所以,他清醒地认识到“西方蔚蓝色海洋文化”的二重性:既有促进世界性的海洋贸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功劳,又有在海上实行霸权和殖民掠夺的罪行。他早在1964年创作的长诗《海上乔木的颂歌》,就批判16世纪以来,葡萄牙舰队、荷兰船队和英国炮舰,对福建东山岛的侵略。写于1979年的《马江之战》,则再现清朝的福建水师与入侵马江的法国远征舰队悲壮的海战。有感于西方的海神是手拿三叉戟的战神波赛冬。他于1986年创作了长诗《海神》,塑造了充满爱心、拯救海难的中国女性海神林默的独特形象。以上思考,都是在东、西方海洋文化整体比较的基础上展开的。

1992年,他写道:“西方古代的地中海,海神是拿三叉戟的战神,那里只有征服、攻占、屠杀和惨败;近代的大西洋,更是贩奴、海盗、争霸权的海战和对亚洲美洲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而东方的太平洋,古代和近代,都是和平的海洋。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海,从古以来就是传说中神仙的居所,后来被奉为海神的,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处女林黙,人民尊她为妈祖,一心只在海上救难,哪里有死亡的危机,她就出现在哪里。东方的海,是反抗专制统治的仁人义士的避难所(徐福和田横),是对抗官僚管制的民间贸易通道(林凤和郑芝龙),即便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率领的也是和平友好的舰队。东西洋差别,就是这样大,作家写海,不能不看到这个根本的性质。”⑧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的大视野,加深了他对海洋文化民族性的思考。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而民族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发展,也就是重建新的文化理想。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国内陆文化的黄土色彩,应该给它加入蔚蓝色的新质。但这蔚蓝色的,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来源于被历史尘封和遗忘了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航海历史和海洋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以内陆文化为主,中国从来没有像西方海洋国家那样,把古代航海家当作民族英雄来崇拜。历代的士大夫,都不重视、也不懂得海洋。中国史书对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航海事件和海洋历史,很少记载,史料奇缺。所以,蔡其矫写中国海洋历史诗篇,其实是准备了数十年:在实地考察和史料考证中,一点一点地发现、一条一条地积累;直到年过八旬,才开始动笔。

蔡其矫写中国海洋历史系列诗,还受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重大影响。他在2002年10月7日,给诗人宫玺的信中说:”我们现在理解艺术主要是通过感情反映人生,但客观现实已发展到存在于身外,譬如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已是当代至大主题,它就存在于身外。譬如文化,已是政治和经济之外的重大现实,因此文化知识已是感情之外的客观事物,成为我们当前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现实。反对余秋雨的大有人在,但从他身上却又有重大教益。他把抒情叙事的散文发展为文化散文,他广博的知识正是当代文化人的楷模。与其写那些不痛不痒的抒情诗,不如在诗中灌输一些历史、地理、文化素养来得有益于人。”⑨

2001年3月,蔡其矫写《郑和航海》,12月写《海上丝路》,2003年5月写《徐福东渡》,2005年12月,写《闽粤海商——泉、漳、潮海盗》、《浦寿庚——泉州一段史实》。还有若干生前未完成的手稿……。


《郑和航海》写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西洋的壮举。其目地不是侵占和掠夺,而是在巡海中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和平贸易。《海上丝路》以大量的史实,讲述通过海上丝路及陆上丝路,中国与外国的自由贸易;中国的丝、瓷和茶叶对世界的贡献,以及所引发的“东方和西方相互交流 / 乃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向”。《徐福东渡》,根据新的史料,写徐福二次东渡日本,第二次虽然带领三千精兵,来到当时还处在石器时代的日本,不但没有进行殖民掠夺,反而推广中国的农耕文明。

这三首长诗,不仅展示了我们早已遗忘了的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辉煌,而且指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中国的航海居世界首位,但一直是和平的海。为什么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是和平交流而不是西方海盗式的殖民掠夺?蔡其矫在《徐福东渡》中探讨这个问题,指出:徐福“信奉老子学说 / 无为、无名、无私欲”。也就是说,中国海洋文化的和平内核,源于道家思想。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发现,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不仅是对以征服和掠夺为目地的西方海洋文化的一种互补,而且是对人类海洋文化的一种贡献。

蔡其矫还写了《闽粤海商——泉、漳、潮海盗》、《浦寿庚——泉州一段史实》。在他计划中的中国海洋历史系列:还有郑成功家族海上外贸,和中国海洋权的失落等。如果全部完成,这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展示中国海洋历史和中国海洋文化的诗集。在新诗百年进程中,还没有一个诗人有着如此宏大的视野和理想,终其一生关注和表现海洋,把中国海洋与民族复兴紧紧地连在一起,写下如此众多的海洋诗篇。所以,海洋文化是他诗歌的特质。
但是,如果从海洋诗的艺术层面上看,蔡其矫晚年宏大的理想和长期的努力,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审美目标。他所写的上述诗作发表之后,诗界反映冷淡,诗友多有劝说,他很伤心,但也有反省。2003年3月21日,他在给邱景华的信中说:“关于海洋史的诗,想来想去就是不落笔。发觉《郑和航海》和《海上丝路》失败,已很后悔。诗不抒情,不注意音韵,就失去魅力。专重资料,是一错误。太长,也是缺点。我想改写《徐福》后,再改写《郑和巡海》与《海洋之路》。然后写郑成功家族的(“的”字,可能是“和”之误——邱注)《蒲寿庚》。”⑩

蔡其矫动笔写中国海洋历史系列诗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其自言:想象力和激情已经衰退了,主要是以海洋史实的叙述为主。这也是受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影响,但散文文体可以容纳大量的史料,经过作家的点化,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散文的语言和内容,形成所谓的“文化散文”。但诗与散文的文体不同,无法融入大量毫无诗意的史实;写诗必须通过感觉和想象,把非诗的史实,转化为诗的内容。蔡其矫中国海洋历史系列诗的根本缺憾,就是缺少感觉和想象,缺少激情,无法将海洋史实的素材,转换成诗。既没有像《泉州》那样采用“自由诗叙述体”的形式,融抒情、议论、想象于一体(是一种新的综合诗体);也缺少《海神》那样,通过艺术的想象,对史实就是再创造,把神话传说的妈祖,转换为诗的海洋青春女神林黙。要言之,蔡其矫的中国海洋历史系列诗,没有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形式;也没创造出诗的郑和、徐福等形象。对比他以前的海洋诗,在艺术中是一种退步。

虽然,蔡其矫的中国海洋历史系列诗艺术价值不高,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这几首长诗,梳理出被中国人长久遗忘的中国古代、近代海洋历史的史实,以及对中、西海洋文化本质的相比,能帮助当代的读者重新了解中国古代海洋历史的辉煌,和中西海洋文化的根本性差异,更深刻地认识到“海洋文化与民族复兴”的重要关系。当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又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原来被视为“异类”的海洋文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成为21世纪最前沿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蔡其矫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的希望在海洋,不关心海洋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为世界正在进入“环太平洋时代”。⑪

中国作为新兴的“海洋大国”正在崛起; 在当前正在实施的“一路一带”战略新的背景下,再细读蔡其矫的中国海洋历史系列诗,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会对这个终生热爱海洋,并一直在寻找中国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之根的诗人,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一生所期盼的海洋世纪,也许来临了……



蔡其矫海洋诗有众多的主题,但最主要是三大主题:
一是重现中国古代海洋历史的辉煌,发现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希望当代中国,能成为海洋强国,成为世界航海的中心。二是继承外国浪漫主义诗歌“海是自由象征”的传统,结合自己所处时代内容和历史大事件,发展新的主题,表现海洋诗的时代性。三是以新的感觉新的内容,写出属于他的海洋美。

这三大主题,在蔡其矫创作的不同时期,交替出现,不断变奏;并且常常是相互交融,形成各种综合性。这样,蔡其矫海洋诗不仅题材丰富,不断变化;而且能以多样化的形式,来表现这三大主题和众多的变奏。蔡其矫之所以具有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力,来源他数十年对古今中外诗歌传统的刻苦学习和创造性的转化。换言之,他是在“世界性”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形式的艺术创造。

在当代新诗中,也有一批诗人写海洋诗,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如孙静轩的《海洋抒情诗》、李钢的《蓝水兵》、 汤养宗的《水上吉普赛》……。但是他们海洋诗的主题,一般只有一个,创作时期也比较短,不能像蔡其矫这样有三大主题交替出现,创作时间长达数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06年,一直在写各种各样的海洋诗。其题材的广度、主题的深度,和海洋文化的含量,都是同代诗人难以比肩的。

中国新诗自诞生之日起,海洋诗一直是薄弱的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海洋诗独树一帜而称雄诗坛者,尚未见到。这种空缺现象,一直延续到当代。蔡其矫是当代公认的著名海洋诗人,也是20世纪新诗最著名的海洋诗人。六十年多来,他一直坚定地在冷清的海洋诗领域里不断开拓,以一百多首的海洋诗建构了一个独特而广阔的艺术世界。海外诗评界曾经这样赞扬蔡其矫:“海都给他写完了。”⑫

蔡其矫是当之无愧的,他创造了20世纪新诗独一无二的中国女性海神林默,他自己也成为中国新诗的“海神”!

注释:
①蔡其矫:《关于几首诗的创作》,《蔡其矫诗歌回廊之八•诗的双轨》,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34页。
②蔡其矫:《涛声集》后记,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100页。
③2000年5月4日,蔡其矫在福州省文联宿舍对笔者的谈话大意。
④蔡其矫:《关于几首诗的创作》,《蔡其矫诗歌回廊之八•诗的双轨》,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⑤《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⑥ 帕斯:《批评的激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⑦ 废名:《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⑧ 蔡其矫:《女性的海》,《星星》1992年4月号。
⑨《蔡其矫书信集》,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⑩《蔡其矫书信集》,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
⑪ 2003年10月5日,蔡其矫在福州省文联宿舍对笔者的谈话大意。
⑫ 陶然:《海都给他写完了——漫写诗人蔡其矫》,《湘江文学》1986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0-31 13:00 | 只看该作者
海洋文化之于蔡其矫,不是一种外在的文化理论,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血统、气质和性格。所以,蔡其矫对海洋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是先有感性生命,然后才上升为理性思考。与那些专门在书斋里做文化理论研究,从概念出发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建国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海洋文化,像黑格尔所说的,只有内陆文化。而以黄河为象征的内陆文化,是导致中国历史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代中国要改革开放,就要伸开双臂迎接西方蔚蓝色的海洋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0-31 13:02 | 只看该作者
蔡其矫海洋诗有众多的主题,但最主要是三大主题:
一是重现中国古代海洋历史的辉煌,发现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希望当代中国,能成为海洋强国,成为世界航海的中心。二是继承外国浪漫主义诗歌“海是自由象征”的传统,结合自己所处时代内容和历史大事件,发展新的主题,表现海洋诗的时代性。三是以新的感觉新的内容,写出属于他的海洋美。

这三大主题,在蔡其矫创作的不同时期,交替出现,不断变奏;并且常常是相互交融,形成各种综合性。这样,蔡其矫海洋诗不仅题材丰富,不断变化;而且能以多样化的形式,来表现这三大主题和众多的变奏。蔡其矫之所以具有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力,来源他数十年对古今中外诗歌传统的刻苦学习和创造性的转化。换言之,他是在“世界性”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形式的艺术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0-31 13:0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将蔡前辈的海洋诗歌写作历程,娓娓道来,配以不同时期的海洋诗歌,内容丰富,线索明朗,凸显了又一个老诗人的诗歌文脉。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7 11: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