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亚洲《石河子:艾青纪念馆》 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8: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河子:艾青纪念馆
   
原创:黄亚洲



作者简介:黄亚洲,1949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下过乡,当过战士、政工干事和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1980年开始小说、影视剧创作。著有诗集《无病呻吟》《磕磕绊绊经纬线》《父亲,父亲》,散文集《外婆家的曙光》,长篇小说《日出东方》,剧本《开天辟地》等。影视作品曾先后获飞天奖、金鸡奖、金鹰奖、华表奖等全国性影视奖项十余次,诗集《行吟长征路》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组诗《行吟孔子故里》获第二届“李白诗歌奖”金奖。



终于看见        
王震与右派分子艾青紧紧拥抱的照片        
王将军还说了一句话:        
——到我那里去吧!        
王震这辈子说过许多撼天动地的话        
但这句话却是这样苍白无力        
叫我心里不安        
我想从艾青的诗歌里掬出一捧血        
把这句话重新点燃
        
终于看见,一张地窝子的照片        
这是土地在帮助艾青,把诗歌        
扶躺于地下        
诗歌从此成为植物,并且        
拥有了沉默,风大的时候,偶尔        
发一声长叹
        
艾青坐过国民党的牢监        
整整五年,他骨头里的磷        
王震其实一目了然,一擦就燃        
还是新疆,及时把艾青迎进了地窝子        
新疆知道,有些火焰        
必须埋在地下才可保全        
新疆有经验,新疆有油田
        
艾青说,他爱土地爱得深沉        
这必定与地窝子有关        
他又说,他的眼里常含泪水        
这与植物的浇灌有关        
艾青的根扎得是这样的深        
任何拥抱,都是拔苗助长
        
那一天,王震说了那样一句话        
就连句话,王将军也未能如愿        
现在我们把艾青的后半截诗        
打造成了纪念馆        
我们现在挂起了许多照片,但是        
不知道照片的背面有没有磷        
也不知道        
参观者的目光擦过,墙上会不会        
燃起火焰




冷慰怀点评:
早在70年前的延安大生产时期,艾青就和王震将军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首诗取材于1957年艾青被划为“右派分子”之后,受王震保护先去北大荒建设兵团八五二农场,继而又辗转来到新疆石河子农八师接受“改造”的一段经历。
当时身为农垦部长的王震,坚信艾青这位被国民党的监狱关押了三年多(诗中所写的“整整五年”疑是笔误)、继而又冲破重重封锁毅然投奔延安的大诗人,绝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所以他不仅主动把艾青纳入自己的麾下,还尽可能为他创造写作条件,使艾青度过了长达9年相对安稳的日子。可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王震也被打成了“三反分子” 连自身都难保了,艾青也就不得不和其他“地富反坏右”一样,接受各种严格的管制,并且在沙湾县境内农八师下辖的一四四团二营八连阴暗低矮的地窝子(一种相当于地窖的简陋居室)里一住就是5年,以致右眼几乎完全失明。
文革结束后,艾青恢复自由回到了北京,身为国家领导人的王震才又见到了艾青,两位老朋友劫后重逢,激动和感慨难以言表,这才留下了这张两人紧紧拥抱的照片。诗中写到“王震这辈子说过许多撼天动地的话/但这句话却是这样苍白无力”,是指王震对能否真正“保”住艾青心存疑问,以及在自己被“打倒”之后为艾青所受苦难的自责。
王震和艾青之间的深厚友情,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种种考验,王震对艾青“骨头里的磷”“一目了然”,而艾青对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的王震更是敬仰有加,他们之间的信赖又何尝不是“一擦就燃的磷火”! 然而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并不知道,王震早就给艾青下过一道禁令:不允许艾青写歌颂自己的文章!所以直到王震离开人世,始终把王震视为知己和大恩人的艾青,也未能留下对王震将军心怀感激或是歌颂将军卓著功勋的片言只字,这也是令艾青愧对恩人的终生憾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艾青早年的名句,在这首诗里,“地窝子”又暗指土地,并巧妙地赋予其暗中庇护了深陷危难的儿女这一更深层的涵义。当作者在石河子艾青纪念馆(今为艾青诗歌馆)里,看见这张奔涌着二位老人滚烫血脉与炽热友情的照片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不知道照片的背面有没有磷/也不知道/参观者的目光擦过,墙上会不会/燃起火焰”。然而作者却有意把这几行振聋发聩的诗放在了结尾处,目的是“欲扬先抑”让感情铺垫、渲染得更加充分,将读者的共鸣推向最高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2-27 14:07 | 只看该作者
读文了解这一段诗坛佳话。这样朴素的情怀,让人感动,也是中国的宝贵人文特点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2-27 14:07 | 只看该作者
简洁而清晰的评介,图文并茂,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7:51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2-27 14:07
简洁而清晰的评介,图文并茂,欣赏

多谢先生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7:51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2-27 14:07
简洁而清晰的评介,图文并茂,欣赏

多谢先生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7:51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2-27 14:07
简洁而清晰的评介,图文并茂,欣赏

多谢先生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7:52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2-27 14:07
简洁而清晰的评介,图文并茂,欣赏

多谢先生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5 09: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