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诗坛关注读者珍爱的当代诗歌赏析文本
-----李汉超《诗海逐浪》评介
刘川鄂
读李汉超的诗评集《诗海逐浪》电子版,每一个诗人都附有照片,但赏析者自己的照片空缺。他长得什么样,我不知道。今年夏天,他打电话来,说是我的学生,要我为他这本书作序,我迟疑着答应了。迟疑原因之一是,我非专攻新诗的专家,虽说写过几篇诗论,也出过一本题为《世纪转型期湖北诗歌研究》的专著,但对当下中国诗坛缺乏全面关注,更无系统钻研,算不上真正的诗评家。迟疑原因之二是身处当下高校教育体制中,与教学、学术似乎紧密相关又处处挤占教学科研时间的杂务太多,成天忙于开会、申报、评审、检查,加之自己还有很多还也还不完的文债,忙不完地忙着。但我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尤其不愿拒绝基层作家、业余作者对我的厚爱和热望。答应了,又拖着,从盛夏到初冬。汉超发电邮来,委婉客气地问我进展如何,这才知道有耽误出版时间之虞,心存愧疚。急急忙忙停下手中的活,急急忙忙下载他夏天发给我的电子版书稿。打开一看,内心十分感动,甚至震撼:多么有价值的选题!多么有眼力的选本!多么有文采的赏析!
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在精神消费方式多样化、快餐化、视频化的浪潮中,越来越边缘化,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诗歌处在边缘之边缘,更是令人无奈的处境。政治狂热、战争硝烟弥漫的岁月,较之其他文体,诗歌最容易被政治和战争利用,其价值常常被过渡挖掘。而在今天这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时代,脑筋急转弯取代思想,潇洒取代浪漫,做爱取代爱情,财神取代诗神,诗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受冷落是自然的。在小说、散文拼命讨好读者、讨好市场的时候,没法讨好的诗歌最独立也最冷落。诗的小众性和更边缘化,使得只有少数在题材和写法上走极端的人暴得大名。只有故作标新立异之举、拉帮结伙、四处作秀的诗人才闹得出一点响动,以诗歌行为取代了诗歌艺术。而在传统的主流诗坛上真正有建树者往往默默无闻,只在圈内有一定反响。一首写得再好的诗,也少有人欣赏,少有人喝彩,我心里常常替当下众多优秀诗人抱不平。李汉超在评价李小洛时说:“诗人李小洛不同凡响,她在物欲横流、欲望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停住了脚步。她冷静地审视着时代的流行病症,然后作出了与众不同的价值选择,她没有顺着这个时代,而是逆潮流而动呈现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也正是诗人的良知和责任所在。诗人就是要在别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作出清醒的判断和警示。” (《内心的豁亮与空旷——李小洛的诗〈省下我〉赏析》)这里已包含了本书作者对当下社会状况的认知和对诗人的取舍。
在这种境遇下,李汉超的《静下心来读好诗》面世了。李汉超本是诗人,在友人的邀约下写赏诗专栏,一发不可收,在《高中生学习》《中国文学》《乡土诗人》和我挂名编委的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上,短短两年之间,正式发表了几十篇。如今结集出版,集束展出当下优秀诗作,为转型期中国诗坛立此存照,为真正爱诗的读者提供选本,善哉善哉,功莫大焉!
作为最纯粹最精致的语言艺术,欣赏诗歌,更需要高贵的人格、娴静的心性、敏慧的心智和审美的才情。2006年到成都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期间,到浣沙公园游玩。公园有两条大道:新诗大道和古诗大道。古诗大道的石板地上刻着从诗经到谭嗣同诗句的书法作品,全是耳熟能详、无可争议的经典,植根大地永垂不朽。而新诗大道的路两旁立着现代诗人名篇,我可以肯定地说,所选的很多诗歌未必是该诗人最好的作品。这很能说明问题:不足百年的新诗还没有经典化,立在路边是随时可以换的。大学文学课相关教材的现当代诗歌选本权威性不足,与新诗的“成色”不足、不确定相关。因此,当代诗歌需要更多的选家,更多的选本,争奇斗艳、互相比照、相互角力,在争议中认同。
当下诗坛,派别林立,诗人众多。《静下心来读好诗》精选了近30年来62位诗人的62首精美诗作。这些诗人大都活跃在当代诗坛,大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虽风格各异,但都较有成就。我注意到,作者没有“照顾”派别,没有“兼及”品种,有意“忽略”了立意简单的政治抒情诗,坚决“摒弃”了格调不高的身体写作和没有写作难度的口水诗,他心中只有一个标准:好诗。李汉超认为:“真正的好诗是遮蔽不住的,也是淹没不了的。它们在打动你,唤醒你,让你心有所思,心有所悟,甚至直抵你的内心,引领你的心灵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混沌走向澄明”。(《内心的豁亮与空旷——李小洛的诗〈省下我〉赏析》)当然,好诗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好诗也远远不止几十首。作者比较钟爱的是立意新颖、意象深邃、构思灵巧、语言讲究的诗作,即传统意义上的带有很强“个人化写作”特征的“纯诗”。
好的选题、好的选本只是基础,真正见水平见功夫的是赏析。作者有着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文本细读能力。常常以分层、分节、逐句逐字的传统细读方式揭示作品的意蕴和技法。他这样读李寒:这是一首心灵自语式的审美诗章,全诗以“我爱上了……”句式为主体,并与“我厌倦了……”相对照,在写法上形成对比,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十分鲜明,毫不含糊,一目了然。长短相间的句子,错落有致;舒缓的语气,柔软的语调,荡人心魄,很好地彰显了诗歌语言的魅力。(《生活需要淡定与从容——李寒的诗〈我爱上了……〉赏析》)抓住了诗作的技巧特长,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
类似的通过“抓特点”而简明深入阐述的篇章充溢全书。他揭示黄礼孩的入选诗篇是一首揭示时间奥秘的探索之作(《生活催促着我们去奔跑——黄礼孩的诗〈谁跑得比闪电还快〉赏析》),他肯定沈苇充满人生的慨叹和惊喜(《充满生命的渴望与期待——沈苇的诗〈废墟〉赏析》),他通过女诗人安琪诗中简洁而有力度的文字,发现了人类终极关怀的主题(《冷静面对悲凉与绝望——安琪的诗〈苦短〉赏析》),他激赏北岛诗歌思辨与直觉结合、隐喻与意象融合的高妙(《内心留下永恒的烙印——北岛的诗〈触电〉赏析》)。
透过单篇诗作见诗人之为诗人的特点,也是本书一大特色。他认定范小雅是不断给读者送来心灵低语并能抚慰灵魂的女诗人(《等待春天的心灵低语——范小雅的诗〈等待〉赏析》)。他从张执浩诗歌的热爱、洒脱、深入读者骨髓的精当的隐喻,肯定张执浩是诗人中经营隐喻的高手《野花摇曳的精神高地——张执浩的诗〈高原上的野花〉赏析》。他赞赏王家新以其充满韧性的诗歌写作和富有深度的诗歌表现成就了中国当代诗歌,堪称中国当代诗坛的启示录,成为诗歌领域一种内在精神觉醒的象征(《融入画中的奇妙感受——王家新的诗〈鱼〉赏析》)。这些见解,虽全非原创,但却是从作品的分析中来,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意义。
在分析江一郎的作品时,李汉超对当下诗歌的抒情与叙事关系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诗歌的叙事性成为一个客观事实,保持对抒情的警惕,几乎成为每一个优秀诗人的一种觉悟。抒情诗的写作变得相当艰难,一是很少有诗人去写抒情诗,二是抒情诗很难被人认同,三是很难看到好的抒情诗。在一些优秀的诗人那里,抒情性悄然退去,叙述性得到张扬。对传统的创新,更需要诗人具备对诗歌世界的独特的发现和发掘的能力,否则,其写作不仅很难彰显魅力被人接受,而且很有可能淹没在平庸趋同的潮流之中。可江一郎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以非凡的勇气向读者叙述一个诗人眼中的当下生活场景,并以“歌谣般的抒情结构”(谢冕语),不断地吸引我们的眼球,其纯粹的音质总是诚恳地打动着我们(《诗情在叙述中荡漾——江一郎的诗〈羊〉赏析》)。作者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抒情与叙事这个热点问题的看法很有见地。
《诗海逐浪》是一部高水准的诗歌鉴赏之作。解析诗意精准深透,赏玩诗作技巧细腻精致,评价诗作特色精细到位,总结诗作意义言简意赅,语义表达亦充满诗意。在单篇分析中,并不局限于就诗谈诗,还能结合诗人性格和当代诗评家对其人其诗的评议予以生发。尤为可贵的是,赏析之中处处可见作者对诗歌艺术特点的理解和对当下诗坛现状的把握。这样用心用力的当代诗歌赏析,是值得诗坛关注、读者珍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