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词的美感说起
艾青说:诗是文学的峰顶,是文学的最高样式。“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其实,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自然需要佳作。
从《诗经》开始,中国的诗歌就灿若群星,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烙印,能够发扬,是因为其唯美所在。纵观历史,三国纷争时,盛行的还是古风(间或小雅、颂歌)譬如曹操的一些大气磅礴的诗作,都还在那个范畴。也是在那个时期,开始出现后人所说的格律诗,出现一些组团玩文字的人,如竹林七贤等。至唐朝,格律诗成型,现在,就连幼儿园的小孩都能吟诵几句李白、杜甫的那些精美的诗句,唐朝的佳作出现井喷态势。为何能如此,究其原因很多,还是在于诗歌的美感,诗歌的功能则是催化剂。皇族、达官贵人需要诗词来配乐,如李龟年为代表的宫廷乐师等,他们的作品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市场;民间歌坊也需要歌词来传情,因为诗歌的美感所在,渐渐的格律诗受到肯定和推崇,然而格律诗的样式毕竟单调,一直用来配乐难免有单一之嫌,于是在宋代涌现了大量的词牌以及后来的元曲。笔者更偏爱于词的美感。
现在看来,诗也好,词曲也罢,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于美感是分不开的。美感可以从“柔美”到“壮美”,其都各有着不同的艺术感染力。“柔美”亦是一种力量;“壮美”则大气鼓舞人心。
诗词美感的要素可分为:画面元素,意境元素,音乐美和文字元素。这里以一首词说说。
卜算子 · 寄高考学子
文字/雅柳儿
逐梦志凌云,何惧风和雨。学海书山砥砺行,十载寒窗苦。
校场点新兵,一剑锋芒露。待到题名金榜时,笑倚芳菲处。
这里的画面元素是多个的。其中“校场点新兵,一剑锋芒露”颇具动态的画面感,自然把前文“志凌云”那种青春涌动,活力四射的状貌、“砥砺行”将在学习的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动态画面演绎到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场景中;“待到题名金榜时,笑倚芳菲处”既有动态之美,又饱含一种情态。身为一个从教多年的教师,带领数百学生经历学业的攀升,那些画面可以说早就印在脑海中,所以才能把控这些画面,能给读者“美的形象”。
意境元素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高考学子考场的笔耕不辍,重点在剑锋所指,读者会自然联想到“沙场秋点兵”,那种气势和宏大场面。也如一个剑客有高超的技艺,离不开平时的苦练一样,所以与“凌云志”,“寒窗苦读”是分不开的,这里的联想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最难得的是“笑倚芳菲处”用的妙,是极具张力的想象,把那欣慰的喜悦、对未来的向往之情态跃然纸面,给人以情动、以遐思、欢欣鼓舞。雅柳儿作为“千山四秀”之一、中华诗词女工委成员,自然懂得如何把握一首词的诗情画意,把词的美感呈现给读者,把诗词的意境推到了一个唯美的高度。
作为一个乐队的主键盘手,自然在韵律的把控上有着细腻的感觉。在词牌的选择上是恰当的,卜算子这个词牌在宋代出现了很多版本,元高试词注“仙吕调”,又以苏轼的《缺月挂疏桐》为首。作者正是采用此规则。比如用的韵脚“雨”和“苦”既有承接的关联,再到后边的“露”、“处”,把声学从上声的曲折婉转、一波三叠到去声的干脆有力、戛然而止的调子中,彰显了一种与内容暗合的旋律之美中。
文字元素是能看出底蕴的。在选词,断句上也可以看出一番功夫,从“逐梦”、“何惧”、“锋芒露”到“笑倚”,可以说行云流水,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既清新脱俗,体现一种女性的柔美,又在气势上表现一种阳刚的感召力,让读者在感情上形成强烈的共鸣。
能把感情寄托在美的旋律中,和谐流畅,摒弃所谓的“高大上”样式是一个成熟作者的表现。清代刘宏煦在一个诗评中曾言:“自然中饶气骨,当下应声而成,真大奇事”。能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就是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