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西娃的《画面》兼附南人诗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西娃的《画面》兼附南人诗评

文/冰雪客

      本人也是很早就读到西娃的这首诗,也是很有感触,甚至震撼。很有趣的是当即也如南人所说,想到普列维尔的一首《公园里》,这首诗太著名了。又是同说公园里的事,又同是从一个阔大的维度最后落实到一个小点。如此看来,读这首诗后会引起同样联想的人绝不会少数(读者甚至不需要太广博的诗歌阅读)。且不说是否异曲同工,单是这种阈值无限爆棚的处理方式,着实是撞击肾上腺的一门秘器。
      问题来了。要较真的话,报纸上的“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是怎么得知的?包含这些内容想必是通读了整张报纸的各个版面,否则一眼瞥见,要么是看到报头,要么是有限的几个标题。或者,婴儿已经放在报纸上并熟睡了,我则蹲在婴儿旁边静静地阅读报纸上能看到的部分,于是有了上述内容。再或者,我就是这个年轻的母亲,这张报纸我早已看完,当然知道报纸上的内容。
      事实上的诗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诗中所列的所有婴儿之外的内容,一同呈现时,是不是每一个婴儿之外的内容都与婴儿形成巨大的反差?难道这不是事实吗?彼时彼景,不容置疑。
      引申开来,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反向的构思过程?比如说西娃的《画面》,我宁愿相信这是一首反向构思的佳作。婴儿睡在这些内容上,是完全存在的。至于作为创作主体的我是怎么确认它的存在,反而退居到其次的位置。当然,由此,只不过是露出了读者如我一般脑洞大开的异想,而这种异想正是作品带来的破绽或者说“创作”的痕迹。
      西娃的诗,非常鲜活有力,个性张扬,取材多是来源生活又加以灵机一动,多见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揭示和思考。


附原诗:

画面

文/西娃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慢慢展开,阳光下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附南人评诗:西娃原先写小说,后来跨界写诗,我对其诗歌实力的认同,就是从这首《画面》开始的。
先来读一首法国著名诗人普列维尔的《公园里》:

《公园里》
【法】普列维尔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高行健/译) 

      西娃写《画面》这首诗之前有没有读到过普列维尔这首《公园里》我不知道,但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普列维尔由“吻”——“清晨”——“公园”——“巴黎”——“地球”——“天上”,层层递进,通过镜头一步步拉伸展开,让一个瞬间的“点”——“吻”——融化于宇宙之中,成为永恒,这首《公园里》也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西娃这首《画面》,也发生在公园里——中山公园。只不过她将地球、世界(宇宙)替换成了一张报纸,通过镜头的扫瞄,将地球上”阳光下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等一一呈现,全景铺开这世界中充满的罪恶、危险、美好和不确定。而当“一位年轻的母亲,将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是暗指将孩子提前扔进这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还是明指母亲将孩子直接遗弃——这罪恶的世界多一份罪恶不多?!这两种结果都可能存在。
      如果再增强一个画面感和新闻性,”一位年轻母亲将孩子遗弃于中山公园“会不会成为明日报纸的一则重要消息、一幅新闻图片甚至一条醒目的标题?
      法国诗人普列维尔用浪漫将一对青年人的吻稳稳地安放在宇宙中间,使其永恒;中国诗人西娃用现实将一个弃婴安放于一张报纸中间(今天是弃婴,明日是新闻),使人触目惊心。
      如果这是手法的借鉴,西娃真是太聪明了!如果是灵感创造,西娃的诗歌悟性也太超拔了!
      不得不点个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0-8-1 19: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桷÷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6 10: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