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43|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唤蓬勃的尖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唤蓬勃的尖刺

——试解李金发的诗歌《给蜂鸣》

黄土层


李金发的这首《给蜂鸣》写于1922年,法国第戎。当时他还是第戎美术专门学校的一名留学生。如果这首诗,不是写于1922年,而是写于2012年的今天,拿到任何一家官刊或民刊,怕是没人给他发表的。根本的原因不是这首诗没有内容,而是这首诗的手法和意象逻辑飘忽甚至过于神经病(指灰暗和沉郁)。意象纷乱,游离,散漫,构不成诗歌的主线和脉络的一致性,令人费解。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充分的理由,编辑们是没有兴趣钻研它的。几天前,我将此诗发给一个诗人朋友,他一看说不好,乱七八糟,看不懂,也没兴趣进一步研究,放弃。这种意见在当下读者中大抵具有普遍性。

1922年到2012年,相距90年。中国现代诗歌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嬗变,原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前驱者们的诗歌竟然是如此不忍卒读。令人唏嘘,不安,沉思。但作为后人遇到《给蜂鸣》这首诗歌仅仅给予不屑、弃之是不够的。还得冷静下来,回到1922年的历史现场,或许才能使我们宽容和理解李金发的怪诞和别扭。

1922年正是五四落潮之后的年月,国内新诗在白话文运动的裹挟下,基本上准备放弃高山大川一般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伟岸和绵延,“独辟蹊径”向浅白明晰化的方向发展。现实主义新诗浅白粗糙,浪漫主义诗歌疲软平淡,都无力传达五四落潮后的苦闷忧郁。用闻一多的话说“一切作品像一个玻璃球晶莹透明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朦胧感。缺少余香和回味”。历史必须选择一个人来改变中国新诗的发展路径,于是,李金发被选中了。时年,22岁。
那么,此人为什么偏偏是李金发呢?


李金发当时在法国留学,学的是美术雕塑专业,诗歌创作只是业余爱好。但是这种爱好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占用了李金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少年时,李金发就耽于鸳鸯蝴蝶派小说,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留法漂泊异乡他遭受了诸如民族歧视的屈辱,爱情也屡遭挫败而不顺。人变得日益颓废而敏于世事通达人情。而当时世界象征主义诗艺大本营在巴黎,所谓的“腐水朽城”气息对他习染渐深。在绘画和雕塑行业,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现代意识强烈。死尸题材,怪异技法,阴森情调养成了李金发“丑怪美”的艺术情趣。基于他的现代艺术趣味和孤寂心理结构,对主张颓废伤感和隐晦朦胧的象征主义诗歌产生了强烈共鸣。他由此将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歌视为圭臬,将其引入中国新诗。给20年代的中国诗坛一时带来一场风暴。李金发的举措成功与否暂且不论,但他的尝试给自己赢得了好名声。诸如“诗怪”,“中国象征主义第一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的美誉。一时,李金发声名鹊起,现代诗人的桂冠压过了作为雕塑家的旧草帽。


而在《自白》里,李金发说“余每怪异何以数年来,关于中国古代诗人之作品,既无人过问,而一意向外探辑,一唱百和,以为文学革命后,他们是荒唐极了的,但从无人着实批评过,其实东西作家随处有同一之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稍有留意,便不敢否认。余于他们的根本处,都不敢有所轻重,惟每欲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


从这段话看出李金发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观高标独立不同流俗,与时至今日诗界有识之士所要企及的目标是何其相近。中国古典诗歌已经取得的卓越成就不能作为母题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中国新诗发展的“中国性”从何体现?这一直是中国诗人的一块心病。但是要想“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谈何容易。李金发的心愿是良好的,但限于自身中西文学修养的不足,他的尝试无非是意象奇接、远取譬和痛感之类的。尤其“意象奇接”,造成一系列意象群的繁杂发散,不凝聚,诗意链条空间感悠长,空疏,意象转换随意。意象之间又没有必要的联络字句。造成阅读的晦涩难懂。句式欧化,文白相杂,语气助词叹词过多。结果,李金发虽然将象征主义引进中国诗歌,也只是“只开风气不为师”罢了。
有了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阅读试解《给蜂鸣》,就会好一些了,就会宽容一些了。

先看第一节。

淡白的光影下,我们蜷伏了手足,
口里叹着气如冬夜之恶狼;
脑海之污血循环着,永无休息,
脉管的跳动显出死之预言。

“淡白的光影”为这首诗定下了基调:阴沉,惨白,不见灿烂之色。“我们蜷伏了手足,口里叹着气如冬夜之恶狼;”这一句方显困兽犹斗之状。个体生命状态极端憋屈、压抑、哀怨、绝望。接下来说,脑海里循环的是“污血”,暗示文化缺氧,没有活力。“脉管的跳动显出死之预言”,此“跳动”似有二义:微弱之跳动,濒临死亡;剧烈之跳动,濒临爆裂。还是死亡。所谓中国象征主义第一人,李金发在这一节诗歌里,要想暗示什么呢?其实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处境,极端绝望困苦。读之,令人心脏缩紧,心生无限的沉郁之感。

深望黑夜之来,遮盖了一切
耻辱,明媚,饥饿与多情;
地狱之门亦长闭着如古刹,
任狐兔往来,完成他们之盛会。


叙事主体一直是“我们”,所以“深望”的主语也是我们。黑夜袭来,遮盖了“耻辱,明媚,饥饿与多情”,这四个词语,毫不搭界。他们唯一的关联就是遭遇了相同的命运,被黑暗遮盖。貌似显示了某种无奈的公平,就像死亡对于众生的公平一样。“地狱之门”如古刹长闭,预示末日还没到来。谁的末日呢?飨宴圣会的“狐兔”还是我们?隐晦不清。这个“狐兔”是兔死狐悲的“狐兔”,是同类。是列强的霸权,与“我”不是一类。于是,才有了第三节。

我愿长睡在骆驼之背,
远游西西利之火山与地上之沙漠;
无计较之阳光,将徐行在天际,
我死了多年的心亦必再生而温暖。


“睡在骆驼之背”的人想必是辛苦的,地方不平不说,供给一定是缺乏的。还不止,远游“西西利之火山与地上之沙漠”,必然干渴,焦灼。但是诗人却不这样认为。为这个“愿望”,倒是很乐意。因为这时有丰沛的阳光慷慨无私地普照着,徐行天际,好不悠哉。“我死了多年的心亦必再生而温暖”,这一句是全诗的一个亮点,也即第二诗眼(第一诗眼是收尾两句:“淡白的光影下,我们蜷伏了手足”)。但这样的深层情感诉求,只在想象中。诗人用这样的暖色,破了“淡白”,破了“卷伏”,破了“黑夜”,破了“绝望”。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使得现实颓废忧伤的抒情主体具有了超越性。

这前三节为第一部分,基本上还是可解的。我们依稀可以找到诗句背后的情感逻辑。而接下来的4-6节,又为一部分。但这三节就比较晦涩难懂。说象征主义是一种美化,其实是隐晦主义,完全“去明显而就幽微,轻说明而重暗示”(罗振亚语),貌似没打算让人读明白。

你!野人之子,名义上的朋友,
海潮上仇视之蛤壳与芦苇之呻吟
将与情爱同笑在你之心灵里,
或舞蹈在湖光之后,节奏而谐和也。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
忧戚填塞在胸膛里,露出老猫之叹息。
你以为“冷风怒号万松狂啸”,
长天原野变成一片紫黛,如老囚之埋葬。

海深的世界之眼,满溅着女人之泪,
任我们桨棹往来,荇藻生长,
惟太阳之光可使其干枯在片刻。
但愿既得之哀怨长为意识之同僚。


首先,“野人之子”就颇费解。结合上下文以及李金发的个人遭遇,可以推断“野人之子”是指抛弃自己的女友,而不是情敌,更不是“野蛮人的儿子”或“小野人”。或可翻译为“你这不识好歹的小娼妇”以泄私愤。“将与情爱同笑在你之心灵里”“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是有逻辑关联的两句,可解为诗人因失恋被对方或别人嘲笑。嘲笑使得诗人的尊严和主体性受到揶揄和伤害,而只有“哭”才能抚平不平等的鸿沟。所谓“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而“海潮上仇视之蛤壳”“ 你以为“冷风怒号万松狂啸””“ 但愿既得之哀怨长为意识之同僚”均属意象混乱不知所云之语。但总体上这4-6节,情感调子就是伤感、哀怨、颓废而梦想“惟太阳之光可使其干枯在片刻”。

奴隶之奴隶,还带点微笑,
两手靠在胸后似与人作揖。
捷克斯拉夫人之胜利与傲气,
将到世界之终期而不衰歇。

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
当学犹太人之四向奔竞么?
“一领袈裟”不能御南俄之冷气
与深喇叭之战栗。

这是游猎者失路之叫喊,
深谷之回声,武士之流血,
应在时间大道上之
淡白的光影下我们倦伏了手足。

1922,Dijon。(第戎)

自7节开始,宕开去,跳跃很大。从个人哀怨的情感低谷一跃至国际时事的关注,试图突围困境,获得豁然开朗的一种境界。“奴隶之奴隶,还带点微笑”,而诗人所处境况,怕连奴隶都不如。反衬手法用得有力。拉出“捷克和斯拉夫”人民为民族解放斗争而取得的胜利而赞许,反思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而说“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
当学犹太人之四向奔竞么?”一个反问,一种策略。“一领袈裟”两句也颇费解,但大意似乎说逃避出世不是办法。最后一节才说还得奋进,让迷路者发出呐喊、回声、流血。具有压抑中的低嚎之状。
收尾两句一样的诗句“淡白的光影下我们倦伏了手足”,再次强调目前的困境。增强象征意义。

结尾“1922,Dijon”,即“1922,第戎”。第戎位于法国东部城市,勃艮第运河河港,科多尔省的省会。在巴黎东南270公里。设有大学。有十三世纪兴建的大教堂,还有美术博物馆等。第戎是在巴黎和里昂之间的第一个工业中心。李金发就读的学校正是第戎美术专门学校。标注这一点,除了习惯性签署具有纪念价值外,为后人的索解也留下了研究的线索。

还有一个题解问题。“给蜂鸣”。何为“给蜂鸣”?目前没有找到“蜂鸣”是某个好友或女友的名字一说,依据象征主义这个标签,只能从这个词语本身的自然属性来判定了。“蜂鸣”就是“蜜蜂的鸣叫”。而蜜蜂的鸣叫一般不在寒冷阴暗的冬季,而在春夏季或秋季。至少是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花园或旷野或大道之上,才会发生。蜜蜂的鸣叫不仅嗡嗡动听而且暗藏尖刺,具有战斗的热情和能力。诗人在此实际上是一种想象和愿望,将这首诗歌献给未来春夏秋季节的“蜂鸣”,这是对蓬勃的尖刺的呼唤,是诗歌的最深切也最隐晦的意愿表达。借以“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解放和改变“淡白的光影下我们倦伏了手足”的困苦现状。


总体上《给蜂鸣》这首诗歌,有内容,有情感,沉郁深厚,但技法晦涩,意象密集且散乱,除了收尾句强调目的达到之外,诗内数句暗喻都含混不明,东一句西一句,破坏了诗歌肌体的有机性结构。今天读之,的确有如考古。必得以宽容之心审视诗歌先驱者的足迹和汗水,即便《给蜂鸣》一类诗干枯如一具干尸,我们也应以考古之科学精神探究之,而万万不可吹毛求疵,责怪其衣服之不华丽、皮肤之不柔软、眼睛之不明眸善睐,就成了笑话。李金发的诗歌试验作为五四落潮后的一种诗歌自觉的修复和努力是有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即便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并非无甚可借鉴之处。漫漫九十年,新诗的探索还在进行中。“惟每欲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依然是我们新诗路上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字数4721)
2012-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黄土层 于 2012-11-14 18:32 编辑

非常不习惯不喜欢这里的排版软件。
注:本文个别观点参照了罗振亚的文章《李金发诗歌成败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1-14 19:06 | 只看该作者
漫漫九十年,新诗的探索还在进行中。“惟每欲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依然是我们新诗路上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谢谢 词恳意切,深入浅出。精辟的解析。收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1-14 19:39 | 只看该作者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

我最喜欢李金发这首诗的这句。。只这一句足以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14 19:40 | 只看该作者
基于他的现代艺术趣味和孤寂心理结构,对主张颓废伤感和隐晦朦胧的象征主义诗歌产生了强烈共鸣。他由此将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歌视为圭臬,将其引入中国新诗。给20年代的中国诗坛一时带来一场风暴。李金发的举措成功与否暂且不论,但他的尝试给自己赢得了好名声。诸如“诗怪”,“中国象征主义第一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的美誉。一时,李金发声名鹊起,现代诗人的桂冠压过住了作为雕塑家的旧草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1-14 19:44 | 只看该作者
蜜蜂的鸣叫不仅嗡嗡动听而且暗藏尖刺,具有战斗的热情和能力。诗人在此实际上是一种想象和愿望,将这首诗歌献给未来春夏秋季节的“蜂鸣”,这是对蓬勃的尖刺的呼唤,是诗歌的最深切也最隐晦的意愿表达。借以“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解放和改变“淡白的光影下我们倦伏了手足”的困苦现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1-14 19:45 | 只看该作者
李金发的诗歌试验作为五四落潮后的一种诗歌自觉的修复和努力是有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即便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并非无甚可借鉴之处。漫漫九十年,新诗的探索还在进行中。“惟每欲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依然是我们新诗路上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1-14 19:47 | 只看该作者
扩展、透彻、深入的评析。。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1-14 22:14 | 只看该作者
李金发的《给蜂鸣》确实难解,黄土层能知难而上,剥笋般层层深入解读,给这首诗以新诗史上以应有的地位,功莫大焉!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1-15 01:53 | 只看该作者
宫白云 发表于 2012-11-14 19:39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

我最喜欢李金发这首诗的这句。。只这一句足以流传。。

其实李金发的诗学修为是很高的,他对象征派诗作的理解很深,创作也卓有成效。
我看过宫老师在其他网站的诗评,宫老师要是能就此诗写篇评论,定能给此诗应有之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8: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