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得到这样的认知,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以为是清醒,或许更迷茫。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在互联的今天,信息的传播之快及其引发的最原始力的冲击,可能要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很久很久以前,诗人可能占有材料,从而在酝酿(审美,审判,反思,解析,重组……)之中,完成诗的写作。但现在这一切几乎已经来不及了——诗人所占有的材料,通常在形成独特的感悟前,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甚至一切的艺术手筋,也早已为我们的读者更烂熟地了然于心。在这种前置下,诗人的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因此,只有以其迅捷的方式传播既有的材料——当然,不失时机的加入穿插、拼接、混合,进而混装方式,呈现更多的材料,任由读者作随机的抽取、想象或重构。诗人轻松,读者也乐意。——因为,在诗中不再有那个自以为是或高高在上或杞人忧天或卖弄风情的诗人了……而这也更由了“评论家”们随意发挥畅所欲言夸夸其谈,是为评论——不过是借题发挥。
如同,这个社会人们拒绝说教一样,连同审美(也是一种判断)也一起丢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