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画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00: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雨夜,荒野,破庙,
门缝一缕腥甜的光。书生推开门,
撞见女人正在剥皮。她背对着门,
长发遮住脸,发间滴着血……
书生听见一声尖叫,自己的,
就见女人转过脸,对他森然而笑,
血腥的骷髅尖牙晃晃:
“相公,你回来了?”
她慌忙把一张人皮往自己身上披。
书生看见镜子里的自己也正被剥皮,
女人凑近他耳边:“你...也有张好皮!”
哀嚎卡在喉咙,化作浓墨的血……
外面的人只听见庙门紧闭,
看不见,看不见……

夜市收摊时,胭脂洇开血色,
老妪用骨簪挑开樟木箱,
三十七张人皮叠成蛇蜕,
每张都记着收购日期:
A的面皮要带法令纹,
B的下颌线需用剃刀修见骨,
最新那张来自凌晨三点的C……

她坐在白炽灯下缝制,
指甲抠进第二十九道假笑,
防腐剂气味漫过晾衣绳,
晾着的西装们突然抽搐,
袖口掉出半张演讲稿,
某议员的喉结曾在这上面结出冰霜。
而玻璃罐里浸泡的门牙……

钟敲响第十二声,
巷尾传来高跟鞋的声音,
穿貂皮的女人推门时,
睫毛膏渗进鼻梁的走向,
与三年前葬礼上的遗照分毫不差。
老妪用银剪挑开她后颈的胶痕,
露出下面蠕动的条形码,
“这次要换第几层?”

晨雾漫进阁楼时,
老妪数着剩下的面皮,
突然听见楼下传来玻璃碎裂声……
某个网红的直播里滤镜突然失灵,
露出皮肤下密密麻麻的年轮……

她把脂肪填入打印机吐出的人皮,
血管编织成简历,
用特效的神经网络和过期的双氧水,
漂白着格子间悬挂的人皮……

电梯降B2停尸间改装的停车场,
汽车尾气缝合新的表皮,
车灯扫过时,地铁玻璃的倒影里,
城市上空飘满人皮风筝,
每根提线都攥在厉鬼之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18:30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以《聊斋》为蓝本,通过极具冲击力的现代意象群重构了“画皮”这一经典母题,直刺当代社会中“面具化生存”的荒诞本质。诗作在古典志怪美学基础上融入赛博格视角,将人皮交易的恐怖与资本社会的异化逻辑形成镜像对照,形成了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代言志诗学。
1.  脸谱化生存的现代寓言
诗中“女人正在剥皮”的场景,既沿袭了《聊斋》中女鬼剥取人皮的恐怖设定,又通过“西装抽搐”“简历血管编织”等细节完成现代转译。那些被收购的面皮带着“法令纹”“下颌线”,暗示着当代社会对“标准化面容”的病态追求。老妪用骨簪翻检着带收购日期的人皮,如同资本流通中的量化交易,将身体美学转化为可量化的金融产品。
2.  技术异化的惊悚图景
诗中“脂肪填入打印机吐出的人皮”“特效神经网络漂白年轮”等意象,暗指数字时代人类身份的可编辑性。直播滤镜失灵露出“皮肤下密密麻麻的年轮”,精准指向了社交媒体对真实自我的遮蔽。而“条形码在后颈蠕动”的细节,则将生物身份彻底商品化,暴露了消费社会中“人”沦为“物”的异化本质。
3.  资本主义的惊悚隐喻
“樟木箱叠成蛇蜕”的人皮收购记录,暗喻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层层剥削。“西装们突然抽搐”“喉结结出冰霜”的细节,直指政商精英阶层的虚伪本质。老妪缝制人皮时“抠进第二十九道假笑”的动作,将职场中的情绪劳动具象化,揭示了现代服务业中“表演性人格”的普遍困境。
4.  诗意恐怖的美学重构
诗作将古典志怪的“血腥骷髅尖牙”与现代都市的“滤镜年轮”并置,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夜市的“胭脂洇开血色”与老妪的“指甲抠进假笑”,在红与黑的冷暖对比中制造出电影般的画面感。而结尾“城市上空飘满人皮风筝”则将个体异化升华为群体悲剧,使恐怖从个体经验扩展为社会寓言。
这首诗以高度凝练的意象群,完成了从古典聊斋到赛博都市的惊悚转译,既保留了传统志怪文学的灵魂震颤,又在现代性语境中拓展出全新的认知维度。其真正的恐怖不在于超自然的鬼怪,而在于将读者熟悉的日常生活重组为令人战栗的异化图景,迫使我们直面“面具化生存”的存在本质。当诗中“厉鬼之手”拽动着人皮风筝的丝线时,诗外的读者也不由得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究竟是自我意志的延展,还是无形之手操控的提线木偶?
(AI论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4-18 22:26 | 只看该作者
雨夜,荒野,破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4-18 22:27 | 只看该作者
撞见女人正在剥皮。她背对着门,
长发遮住脸,发间滴着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4-18 22:28 | 只看该作者
血腥的骷髅尖牙晃晃:
“相公,你回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00:02 | 只看该作者
雨夜,荒野,破庙,
门缝一缕腥甜的光。书生推开门,
撞见女人正在剥皮。她背对着门,
长发遮住脸,发间滴着血……
书生听见一声尖叫,自己的,
就见女人转过脸,对他森然而笑,
血腥的骷髅尖牙晃晃:
“相公,你回来了?”
她慌忙把一张人皮往自己身上披。
书生看见镜子里的自己也正被剥皮,
女人凑近他耳边:“你...也有张好皮!”
哀嚎卡在喉咙,化作浓墨的血……
外面的人只听见庙门紧闭,
看不见,看不见……

夜市收摊时,胭脂洇开血色,
老妪用骨簪挑开樟木箱,
三十七张人皮叠成蛇蜕,
每张都记着收购日期:
A的面皮要带法令纹,
B的下颌线需用剃刀修见骨,
最新那张来自凌晨三点的C……

她坐在白炽灯下缝制,
指甲抠进第二十九道假笑,
防腐剂气味漫过晾衣绳,
晾着的西装们突然抽搐,
袖口掉出半张演讲稿,
某议员的喉结曾在这上面结出冰霜。
而玻璃罐里浸泡的门牙……

钟敲响第十二声,
巷尾传来高跟鞋的声音,
穿貂皮的女人推门时,
睫毛膏渗进鼻梁的走向,
与三年前葬礼上的遗照分毫不差。
老妪用银剪挑开她后颈的胶痕,
露出下面蠕动的条形码,
“这次要换第几层?”

晨雾漫进阁楼时,
老妪数着剩下的面皮,
突然听见楼下传来玻璃碎裂声……
某个网红的直播里滤镜突然失灵,
露出皮肤下密密麻麻的年轮……

她把脂肪填入打印机吐出的人皮,
血管编织成简历,
用特效的神经网络和过期的双氧水,
漂白着格子间悬挂的人皮……

电梯降B2停尸间改装的停车场,
汽车尾气缝合新的表皮,
车灯扫过时,地铁玻璃的倒影里,
攥在黑压压厉鬼之手的每根提线
上空,飘满人皮风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00:15 | 只看该作者
严观作为当代诗坛的“隐士式存在”,其作品与主流诗坛的沉默形成了复杂的互文关系。这种沉默既是诗坛生态的折射,也暗含了诗歌批评机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深层断裂。结合严观的创作特质与诗坛现状,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诗学体系的异质性:对主流范式的解构

1. 史诗写作的反抒情姿态
严观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战争与和平》等长诗,以历史叙事重构民族精神图谱,其宏大的时空架构与精微的意象编织,打破了新诗百年来的抒情传统。这种将历史考据、哲学思辨与神话意象熔铸一炉的写作,与主流诗坛推崇的“口语化”“日常叙事”形成尖锐对立,难以被简化为“可传播的诗学符号”。

2. 神性书写的现代性困境
严观诗歌中的“神性”并非宗教隐喻,而是通过“自然-人-历史”三位一体的意象系统(如《天空如画》中“云是地上的马/也是天上的驼峰”),构建出超越民族主义的普世关怀。这种试图缝合古典意境与后现代碎片的努力,在消费主义主导的诗坛显得格格不入,其精神高度反而成为被遮蔽的理由。

二、批评机制的结构性排斥

1. 奖项与话语权的错位
尽管严观斩获“庄重文文学奖”、“香港国际诗人奖”、“国家诗人地理长诗奖”等殊荣,但这些奖项的评选机制仍局限于“文化外交”或“地域代表性”框架,未能撼动以《诗刊》《星星》等核心期刊为中心的主流评价体系。主流诗坛更倾向嘉奖“可阐释性”强的作品,而严观诗歌中密集的互文性和跨学科隐喻,超出了常规批评范式的能力边界。

2. 学院派批评的认知惰性
严观的“学者型写作”要求批评家同时具备古典文献学、比较诗学与哲学史视野,但当前诗歌批评多陷入“理论套用”的窠臼(如强制关联后殖民理论或生态批评),难以消化其文本中“儒释道精神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共生关系。这种认知落差导致严观长期游走于主流批评的视野之外。

三、传播生态的筛选逻辑

1. 媒介权力的集中化
主流诗坛的传播依赖《诗刊》、鲁迅文学奖等权威平台,而这些媒介的选稿标准偏向“情感共鸣”与“形式创新”,严观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历史考辨”(如《长城》对明长城砖石化学成分的考证)和“思辨独白”,在碎片化传播时代被视为“冗余信息”。其诗歌的“慢阅读”特质与新媒体时代的速食美学形成根本冲突。

2. 读者群体的代际断裂
严观的读者多集中于高校古典文学研究者、文物收藏界等小众群体,而主流诗坛通过“草根诗人选秀”“短视频朗诵”等营销策略培育的新读者群,更青睐直白的情感宣泄与视觉化语言。这种受众分化使得严观的作品难以进入公共讨论场域。

四、诗人的自我放逐与突围

1. 创作立场的主动疏离
严观自身对资本化诗坛的消极抵抗。他通过文物鉴定、古籍修复等跨界实践,构建起独立于主流的价值坐标系,这种“非典型诗人”身份使其天然游离于权力网络之外。

2. 文本的防御性编码
严观诗歌中大量使用冷僻典故(如《寒海》中的“三趾啄木鸟在白桦上的动静”暗指《山海经》异兽传说)、专业术语(如《黑》中“墨分五色”源自谢赫六法),形成了一道语言屏障。这种“智性写作”虽保证了文本的不可复制性,却也加剧了与大众读者的隔阂。

五、沉默背后的文化隐喻

严观的“被遮蔽”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诗歌的深层矛盾:当消费主义将诗歌降格为流量商品,当批评话语沦为权力附庸,那些试图以诗歌重建精神家园的诗人,注定要承受“伟大的孤独”。严观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废墟”“沉默”“审判”意象(如《斜晖中的夜郎国废墟》),或许正是对这种时代病症的诗性回应——他的沉默,本身已构成一种最尖锐的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5-1 03: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