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翔鹰的个人空间 http://sglpw.cn/?13826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生虫的面

已有 45 次阅读2019-1-16 11:34

  不知何时,买回来的包谷面生了虫,里面竟会有会飞的虫子,扔了怕浪费,于是便把它放在库房里冻了两天,就现在这天气,特别是库房里,阴冷的很,我们买回来的需要速冻的鱼呀,肉呀,早已不用冰箱,只需将它们放在库房里,几个小时便被冻住,于是我将它们都储存在库房里,对于这些个小虫子,自然也不在话下,只消一两个小时,它们大概就会被冻死。虽然想来似乎有些残忍,但对于偷食粮食的这些害虫来说,也只能这样对付它们,就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一样,别看这些虫子小,可它们一样会危害我们,蛀食粮食,蛀书,蛀家里的家具,被褥,因此,对于它们,我们才不会心慈手软。
  虫子是被冻死了,可虫子的尸体却也与面粉混合,不好清除,那些虫子实在太过细小,于是我便用细小的纱网过滤。每次要烧糊糊时,都将面用水活好后,让它沉淀一会,在用纱网制成的小漏勺打捞那些浮在水面上的小虫。因为极小,它们的体重自然极轻,遇水身体自然会浮起来,每次也都是打捞几遍,看着干干净净了,才下锅,可即便那样,有时也有被漏掉的虫体。
  那天,甥女和儿子都回家来,早餐,我便烧了糊糊喝,谁知正吃着饭呢,甥女突然说“这碗里是啥?该不会是虫子吧?”,糟了,一听她说,我便急忙说“不会是虫子吧,你看错了吧,是面里的杂质吧,包谷皮之类的”,呵呵,我是故意这样说的,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我知道现在的孩子爱干净,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生虫的米面,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该吃还得吃,不舍得浪费粮食,可她们不一样,没吃过苦受过罪,也没操持过家务,怎么会都得惜食。
  没想到甥女并没有听我的,她用筷子将她看到的细小的虫体捞了出来,举到眼前细看,看了就说“这不是虫子是啥”,“哦,真是虫子呀,不过没关系,这虫子不碍事的”,我笑着说。甥女将虫子扔了,又在碗里搅动,寻找,幸好就发现了那一条,于是她便没再说什么,继续吃饭,当然,糊糊也照样地喝了。但儿子却不肯再将碗里的糊糊喝了,即便我给他举例,说人家都拿蛇虫鼠蚁泡酒喝呢,这些粮食里面生出的虫子本就是干净的,他也不愿再喝。
  这就是受苦受罪的孩子与不曾受过苦,受过罪的孩子的区别吧,甥女是去世的姐姐留下的孩子,自她三岁时就失去母爱,加上他那个四处游荡,不曾悉心照顾她的爹,这孩子简直就像是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因此,打小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她自然会比儿子都得珍惜,懂得这些东西的可贵,儿子自小虽然不是什么锦衣玉食,但至少我们从未让他饿过肚子,受过罪,所以,他才会嫌弃这些生了虫子的米面。
  也是,现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而且也算的优越富足吧,至少在吃穿上是这样的,因此换做有些人家,恐怕会直接将生了虫子的面扔了,可我不想,也不能。其实,说起来,小时候的我也并不曾挨饿过,虽然小时候家里吃到的不是包谷面就是黑面的馒头,那时候是吃不到大米和白面的,但因为母亲的能干,我却并未受过饿,我就记得那时候,母亲就像个不停转动的陀螺。那时候是大锅饭,干什么都是集体制,吃饭也一样,但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哪有那么多的劳力,所挣的工分根本就不够一家人的吃喝,没办法,母亲便趁着其他人休息的时候,她就想尽办法为我们储存吃食,什么死了的马肉,牛肉,去水渠里捞鱼,她把那些都弄成干子,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我们才不至于陷入困境,挨饿受罪。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们的上面有一个姐姐在老家时被活活饿死,还有一个姐姐也差点饿死,为此,母亲便一直没日没夜地操劳,她绝不容许再有一个孩子挨饿。
  也听母亲说过,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父亲专门掏过老鼠洞,从老鼠洞里掏粮食,那时掏好了,一个老鼠洞里竟能掏出一两麻袋的粮食,什么高粱、大米、小米,拿回来就够家里补给一阵子的。虽然没有挨过饿,但看着父亲母亲的辛劳,怎能不心疼,不为之所动,因此打小就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浪费粮食”,于是至今,每次看到孩子浪费粮食总要呵斥一番,如今儿子大了,呵斥也不管用了,只好将他不愿吃的饭自己吃了。
  以前常听老人们说,浪费粮食的人是要遭天谴的,死后是要下地狱的,其实,无非是老人们被饿怕了,知道粮食的珍贵,希望后代们能够珍惜粮食。是啊,我们虽没有经历过那个饿死人的年代,但我们也确实应该珍惜眼下所拥有的一切,何其幸福,我们生在了这样一个和平而又富足的年代里,但这些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们如今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拿老一辈人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都说,忆苦思甜,我们怎能忘却老一辈人的心血与传承。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7-2 05:4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