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燕窝的个人空间 http://sglpw.cn/?2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丫丫诗的奇异意象刍议

热度 1已有 292 次阅读2014-3-5 15:07 | 白话诗, 人人, 波浪, 而且, 网络

感谢丫丫为诗坛又提供了一个范本,而且它激起这么大的波浪水花,一方面说明“意象的奇异性”仍然是个关注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诗坛的非匀速运动,比如我出没的网络诗坛,意象奇异性早就是一个常用手段。当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通过网络诗坛、汇聚到这一点,时至今日,这些人作鸟兽散,已然从这一点各自开花结果去了。不论他们是离开了诗坛,还是仍然在诗坛战斗,不论是转向了平白可喜的大白话诗,还是继续奇异意象的旅程,他们体内都携带着“经历过意象诗在网络诗坛大爆发”这一孢子。
无一例外的是,几乎人人经历过丫丫式兴奋,即一种传统思维逻辑遇到奇异意象后、发生的强烈撞击;对作者本身,这撞击引爆的是无穷喜悦。这是当作者的好处,它不需要过可读性这一关。所以我也很珍惜丫丫写的自序,它真实可靠地表露了这一兴奋感。
丫丫诗另有一点可贵之处,就是许多人为她叫好,读懂了她,并且也感受到奇异意象的冲击。这一点是我们都做不到的,把余怒、桥或燕窝拿出来,人们会读不懂,会率先被“解读”这一难关吞掉。但丫丫却让人懂,“解读”不成为障碍的前提下,意象的奇异性终于能直抵人心,而不是又撞墙了。
 
这些都非常好。
所以我说她是个范本,可供研究的意义很大。在此也感谢丫丫让我写她诗集的评论,不然我很难自个遇上这种典型案例。
 
丫丫诗会引发的另一种反应、不在封底,而在我熟知的一些诗人当中。可以设想到,他们认为丫丫的意象诗:奇异性既不足够,不能让他们兴奋起来;又太零碎,没有圆通感。有圆通感的诗,最终让诗人得到的感受不是“意象的奇异性”,而是一颗玲珑心。指的是那种妙不可言、无与伦比的人生感受。这时你确实不针对“意象奇异”而发出感叹。而是“妙”。妙得天衣无缝,天上地下,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锐利,是为妙而生;圆融,也是为妙而服务;奇异或大白话,都是缔造妙空间的手段。
全诗不能够是锐利或奇异独存,而妙不生。
而我熟识的这堆网络诗人,战斗者们,经历过大爆发点、多年鏖战,神经早已被种种奇异反复冲刷,饱览过意象丛林的无边春色,这点奇异性他们确实不放在心上。尤其是、当他们用上审判员的角度来查看“丫丫在整个奇异丛林中的位置”,他们会从两道刀眉豆子眼睛扯下眼镜,哼!
这是丫丫们不在封底的另一种命运。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流派网对丫丫诗有“闪光的碎玻璃”一说。且不论封底外的审判者们可能受到审视角度的影响,为什么他们就使用“看雏鸟初飞”的喜悦眼光呢?再说他们在奇异性方面的神经被冲刷得、太麻木了,标准太高,他们有时又确实降不下标准了,无法感受太细小的奇异性…… 我想指出的、正是事情的一体两面:丫丫的诗锐利、奇异,尤其是难得地、引起了一堆浪花的欢呼,围观者也能感受这奇异;但又是还不足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有待努力。
 
丫丫的诗,为什么能得到一堆叫好声?却不是奇异意象的冲浪老手们?丫丫的奇异意象,和叫好者所代表的绝大多数读者是什么关系?和老手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这要谈两点:一是丫丫诗的关联还是很清晰的。二是可读性高,即传统解读思维里的“读得懂”问题。传统解读思维里,人们非要先解决掉“作者到底在写什么”,才能摆脱这一思维追兵,去领略别的风光,比如奇异意象。
丫丫诗中的关联,不呈现为大幅度的跳跃,其一,总是有迹可寻,其二,每一级台阶的跨度小,使人能迈得上去。这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很重要,他们是以“日常生活使用的传统逻辑、定位逻辑”来进入阅读的,作品破开传统逻辑、缔造新寓意空间的步子太大,普通读者跟不上。在《星期四》这首小诗的第四节,把文字形容为衣服、然后跳跃到布,跟着是皮肤、还使用了“肤纸”这一词。这种极为细致的处处搭桥、细密关联,十分有利于读者跟上丫丫的诗思绪。它一开篇、对天空的形容,也使用了常见的譬喻手法,包括鱼群,蓝调。在这种“处处搭桥,处处有踏板,使人拾级而上”的关联大局里,偶而来一个大跳跃,就很受欢迎的。如同毛泽东游击战法里说的,以优势兵力吃掉一小撮,这是我们被丫丫小步舞引诱过来的关注力能吞咽、消化掉的。
讲到可读性高,不禁让我想起最近在流派网发生的讨论,诗人和评论者们解读《圣保罗的蝴蝶花》。这种解读,大多采用了传统解读思维,即猜测作者在写什么、作品针对一个什么样的具体事情而发生;后来我发了个解释的帖子,指出这首诗实质是寄寓手法来创作的,虽然“就具体事件与人物而发”也是写作类型之一种,但这首不是。有趣的是,人们几乎无一例外涌向传统解读思维。似乎只有知道“作者写什么”,他们心中吊桶才落地、才能理解诗中所有的比喻暗喻转折。丫丫的诗,就很少设置这类障碍,看看《我们都是木匠》这首诗,以木匠来描述“一种抽象的活”,十分清晰,又有趣,主题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明晃晃的,一看就知。主题直接明白,却不单调,正是喻体丰富的缘故,它左拐右拐,多层叠加去解读主题,直到把一个“明白托出的主题”解读成汁水饱满的“1”。1个主题,1个目标,它内里不论多绕、都是为“1”而服务的。字词句没有其他的目标。
从这一点来说,丫丫的诗挺有意义的,因为她展示的这一手法,正是奇异丛林中的快家子常用手法之一。但奇异捕快们出招时,几种手法换用,多个目标叠加,在他们的圆满作品里根本无法得到一个清晰饱满强烈、单一手法来结构的标本,让人最舒适地研究这一手法。没有。但丫丫这里、我们却找到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捕快们,老于此道,丫丫诗一看就懂,没什么太多回味空间,这正是丫丫“封底外的命运”由来之一种。当然关联的细密递进,也是捕快们不屑为之的,对他们大概这有点露于痕迹了。
 
丫丫诗的用字造句,对人们带来强烈刺激,带动这类诗的普及传播再上一层楼,这真是挺好的事情。
最近大伙们都在微信平台玩,发发帖子和言论,互拍小砖或点赞。印象最深是江湖海的记录诗,或称“记事诗”,前两天他还来了一次小结,“小月也丰收。2月诗作155首”。按这速度,平均一天写5首。比如《吃面这件事》,“从没吃过方便面的人,想等到某天,美美吃上一顿。他太期待了,等得有点抓狂了,某天却老不来。他渐渐淡了吃的念头。某天终于来了,他却感觉不知啥时候、已吃下一肚子,现在只想找地方吐出来。”
呃,我给这诗加了标点哈哈。它现在看起来很象是记叙文中的一段。比较起来,许多人会觉得、丫丫的诗好看多了。这可视作为一种反抗。来自丫丫的反抗,觉得丫丫诗“有意思,有强烈刺激感”的评论者,都是对江湖海们的反抗。
其实对江湖海们的反抗,有很多优秀作品,但真可惜,他们在引起或激发围观者们的兴奋度上,效果不如丫丫。不论是曲高和寡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应当欢迎丫丫对这一滩死水的击破。击穿。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想让人们最终拥有阅读余怒或桥的能力,还得一步步、一个个阶梯地上去。从这一点来说,诗歌评论界有必要正视丫丫们的努力与贡献,有一个“多层评论设置,多层的质量线”的一整套评价系统。既不耽搁这一领域大部队“朝向远方”的脚步,也不阻挡新人和他们的独特贡献。
 
 
----------补充分割线----------
希望上述引用、不会让江湖海生气呵呵。
当然他有更好的诗作,我也给他的诗集写过评论。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你想表扬他的好作品,总能挑到好的;想批评,也能挑到差的。
 
事实上诗人们都不小气。
如果你补个说明,心里都能过关。事情糟糕在、你经常是没法“每个人都照顾得这么周全”,而你的用意是一样的。做评论,想诚实点,那也得有勇气哪,---这是指评论者;然后还需要这一领域内的公众氛围公众心理有点素质。不然总是寡不能敌众。逐渐地,或许没人象俺这样做评论了。
反抗江湖海们,------------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是了不得的。如果你寻求力量,并不太意褒贬。万人之中,当上典型也不是容易的事。
江湖海们,可以反抗陈东东。他是“丫丫走的那个方向之极端”,诗作是无穷的比喻套盒,形容词套盒,定语套盒,就象他的诗、主要就是“为了让你看不懂”哈哈。反抗陈东东,也大有人在。
 
丫丫诗集全身都是宝,引入比较学,会发现“诗创作的许多秘密”露出冰山一角,十分适合研究。比如余怒所代表的诗类型,早前只有一个很大的混沌分类,觉得这些诗嘛、不都是些“意象奇异、逻辑错位”的东西?它的炫人耳目,都是意象奇异、逻辑错位造成的。但丫丫破解了这一混沌分类:显然事情不止于这么简单。
且不论到底是什么奇妙力量,至少我们由此知道了:不仅仅如此。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6 07: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