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让事实回到肉体——浅析沈浩波《事实上的马鹤铃》 [打印本页]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2:09
标题: 让事实回到肉体——浅析沈浩波《事实上的马鹤铃》
本帖最后由 看孤城 于 2013-6-29 12:10 编辑

让事实回到肉体——浅析沈浩波《事实上的马鹤铃》

文:看孤城

  1000万的艾滋病患者,38个艾滋村,一个因为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村庄,村庄里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五十岁再婚的寡妇。这一连串从大到小排列的文字叙述意味着什么?如果在新闻报导当中,这一连串线索加上固定的叙述模式,或许就是一种所谓的“事实”,但事实上,这样的事实距离现实本身太远了。当恐怖的疾病带给人类的疼痛变成客观的记录的时候,所有曾经如火焰般灼热的疼痛都变成了冰冷存档,变成了无关紧要的谈资。而文学艺术,很多时候却可以重新点燃包裹在“事实”冰层之下的疼痛的火焰,就像沈浩波的诗歌《事实上的马鹤铃》所做的那样——融化已经冷却了的事实的外衣,让现实重新开口说话。


  诗歌让现实重新开口的办法有很多,中国诗歌当中从来不乏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样对于人民悲惨经历的素描,也不乏杜甫如油画般对人们悲惨经历的细致描绘,但将人的痛苦还原到肉体对于痛苦的体验本身,这在90年代的“下半身”诗歌之前可以说是相对还是比较少见的。诗歌包括其他许多文学体裁的叙述当中,人类的痛苦不是从个人走向社会,就是从群体走向个人,而简简单单地从个人向自己的身体内倾的痛苦终结的,可以说少之又少,这或许就是《事实上的马鹤铃》这样的作品存在的价值所在。


  《事实上的马鹤铃》的叙述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事实上她已是一个等死的人~就像这个村子里成百上千等死的人~事实上她的丈夫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就像这个村子里所有其他已经死去的人~事实上她并不甘心就这么等着去死~事实上在她丈夫死后不到一年她就又嫁了~事实上娶她的男人也有一个刚刚死去的婆娘~事实上马鹤龄已经五十多岁了~仍然显得丰腴而周正”在口语化的叙述中妇女马鹤铃的形象一步步完整,这样的一个妇女的一生不用太多高深的词汇去描述,一个得了艾滋的中年寡妇又再婚了,除了一句“她不甘心就这么等着去死”还需要再多说什么吗?但就是这一句话,写出了一个成百上千同样不甘心就这么等着去死的人的村子里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都要活的有滋味。


  接下来的叙述重心转到了马鹤铃的男人身上,“事实上她身患艾滋并且已经开始发作……但他仍然很想娶她”,这个男人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常说的高高在上爱情,只是因为“事实上他们还活着~事实上他们还必须活到死~事实上在死之前他们还必须干一些活着的事情”,我们或许会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可思议的,难道他就没有一点理智吗?“事实上他也怕死~但是他事实上还是不用避孕套~事实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操婆娘还要戴个橡胶套子~这在事实上比死亡还他妈不可思议”答案就是这样简单,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是理所应当的。正如孔夫子所言“食色,性也”,在马鹤铃和他的男人身上面临的是人类最最基本的肉体需求,他们的身体不能抛弃这样的感官要求,就像人不能不吃饭不排泄一样,这是最大的自然,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你没有任何理由去苛责这样行为,因为在同样的境况下你或许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肉体是唯一不能撒谎的东西。于是他们只是要满足基本的生的需求,但是却走向了死亡,这正是最大的悲剧性。


  在描述这样一个备受折磨的肉体的悲剧的时候,沈浩波采取的是一种近乎无情的冷静的自然的叙述口吻,在他的语言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同情或是批判,只是陈述,这样节制的情感使人的注意力专注到诗歌本身上,注意语辞布局带来的别有意味,“事实上这个女人还能在床上叉开双腿~事实上这个女人身上还有很多肉~他真希望她永远不死这样他的床上~每天晚上都会躺着一个还活着的女人”——这样有味道的口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生的需求,和他面对即将付出的死亡的代价时候表现出来浑然不知和对于生的向往,这就是口语诗歌和日常口语的差别所在,也正是口语诗歌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在一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痛苦它并没有走向别的地方,而是径直地钻入了我们的身体,最基本的生的需求在艾滋村这样可怕、恶劣的环境当中,却变成了通往死亡的大门,这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痛苦,让读者体验到那个极端环境下人类的悲哀。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通过诗的语言完成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事实上的马鹤铃》不能不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事实上的马鹤铃 (《文楼村记事》选章)

                沈浩波


事实上她已是一个等死的人
就像这个村子里成百上千等死的人
事实上她的丈夫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就像这个村子里所有其他已经死去的人
事实上她并不甘心就这么等着去死
事实上在她丈夫死后不到一年她就又嫁了
事实上娶她的男人也有一个刚刚死去的婆娘
事实上马鹤龄已经五十多岁了
仍然显得丰腴而周正
事实上她身患艾滋并且已经开始发作
事实上这个村子里有成百上千像她这样等死的人
事实上娶她的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男人
事实上这个男人也只能娶一个艾滋病人
如果他还想要一个女人的话
事实上健康的女人不可能嫁给一个
刚刚死掉的艾滋婆娘的老公
事实上死亡已经在这个村子里住下来了
它收人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
事实上这个村子已经完蛋就快死绝了
事实上他们还活着
事实上他们还必须活到死
事实上在死之前他们还必须干一些活着的事情
事实上娶她的男人很想娶她
他正值壮年需要一个女人哪怕她
事实上已经没什么用了只能坐着或者
把手拢在袖子里缓慢地走几步
但他仍然很想娶她
事实上这个女人还能在床上叉开双腿
事实上这个女人身上还有很多肉
他真希望她永远不死这样他的床上
每天晚上都会躺着一个还活着的女人
事实上村子里给大家都发了避孕套
事实上娶他的男人从来不用避孕套
事实上她问过他难道你不怕传染上难道你
不怕死吗?
事实上他也怕死
但是他事实上还是不用避孕套
他觉得自己没这么倒霉吧事实上他们村子
里像他这么大的男人几乎全倒霉了
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卖血卖的事实上
娶他的男人没听说谁因为操自己婆娘而得病的
事实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操婆娘还要戴个橡胶套子
这在事实上比死亡还他妈不可思议

                  2004年5月16

     文楼村:河南省上蔡县的一个艾滋村,因为卖血。据官方公布,河南省全境有38个这样的自然村。另据悉,中国目前有1000万艾滋病患者。(作者注)

作者: 林国鹏    时间: 2013-6-29 12:12
拜读了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2:13
林国鹏 发表于 2013-6-29 12:12
拜读了

问好诗友!太客气了多多批评
作者: 静本信灵    时间: 2013-6-29 12:15
关心现实,注重现实……
学习,问好……
作者: 黑帝    时间: 2013-6-29 12:24
有思想{:soso_e179:}学习欣赏 问候朋友{:soso_e160:}{:soso_e181:}
作者: 张运江    时间: 2013-6-29 12:33
认真读一遍在说话,你等着
作者: 张运江    时间: 2013-6-29 12:40
陈述的力度里拔高了一种绝望,在思想的维度里他拨开了那道伤疤。
作者: 张运江    时间: 2013-6-29 12:41
{:soso_e181:}赏学
作者: 张智文    时间: 2013-6-29 12:45
很有说服力{:soso_e181:}
作者: 书剑飘零    时间: 2013-6-29 13:11
在一个伪证充斥的时代。剩下的不用说了。{:soso_e181:}
作者: 五谷之子    时间: 2013-6-29 13:15
写的很有说服力。{:soso_e163:}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6-29 13:17
提读。学习。
作者: 雅墨瀚香    时间: 2013-6-29 13:30
但愿医学界早日研究出根治艾滋病的药,造福人类
作者: 成建武    时间: 2013-6-29 13:30
事实上他们是因买血而感染艾滋,事实上他们生活在我们既广大又伟大的中国{:soso_e129:}
作者: 林浪平    时间: 2013-6-29 13:38
{:soso_e181:}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47
静本信灵 发表于 2013-6-29 12:15
关心现实,注重现实……
学习,问好……

问好诗友!多多批评指正!期待你的更多佳作哦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48
达人老黑 发表于 2013-6-29 12:24
有思想学习欣赏 问候朋友

问好诗友!谢谢欣赏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48
张运江 发表于 2013-6-29 12:40
陈述的力度里拔高了一种绝望,在思想的维度里他拨开了那道伤疤。

好句,佩服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48
张运江 发表于 2013-6-29 12:41
赏学

谢谢欣赏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49
张智文 发表于 2013-6-29 12:45
很有说服力

谢谢老师鼓励!会继续努力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49
书剑飘零 发表于 2013-6-29 13:11
在一个伪证充斥的时代。剩下的不用说了。

哈哈,一语中的!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49
五谷之子 发表于 2013-6-29 13:15
写的很有说服力。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50
王法 发表于 2013-6-29 13:17
提读。学习。

谢谢老师提读!孤城会继续努力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50
雅墨寒(瀚)香 发表于 2013-6-29 13:30
但愿医学界早日研究出根治艾滋病的药,造福人类

艾滋太可怕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3:51
林浪平 发表于 2013-6-29 13:38

问好诗友!谢谢来读!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6-29 14:05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6-29 13:50
谢谢老师提读!孤城会继续努力

期待辉煌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4:08
王法 发表于 2013-6-29 14:05
期待辉煌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3-6-29 14:59
欣赏,学习
作者: 旗木宛如    时间: 2013-6-29 15:22
你适合写这些
作者: 静本信灵    时间: 2013-6-29 16:34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6-29 13:47
问好诗友!多多批评指正!期待你的更多佳作哦

多谢,问好……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7:01
静本信灵 发表于 2013-6-29 16:34
多谢,问好……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17:01
旗木宛如 发表于 2013-6-29 15:22
你适合写这些

哈哈,谢谢期待你更多的佳作哦问好!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6-29 17:18
春风化雨 发表于 2013-6-29 14:35
这篇东东和艾滋一样地快死了。
艾滋是因为无药可救的。无奈的。
这篇东东是因为没节奏没韵律。是可救的。 ...

艾滋治不好,等死,是悲哀。
无韵非诗,能治好,却不治。更悲哀!
作者: 静本信灵    时间: 2013-6-29 18:12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6-29 17:01


作者: 王磊    时间: 2013-6-29 18:33
欣赏了!
作者: 筷子    时间: 2013-6-29 19:02
学习,问好……
作者: 吴谨    时间: 2013-6-29 20:25
赏读{:soso_e181:}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3-6-29 20:52
在一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痛苦它并没有走向别的地方,而是径直地钻入了我们的身体,最基本的生的需求在艾滋村这样可怕、恶劣的环境当中,却变成了通往死亡的大门,这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痛苦,让读者体验到那个极端环境下人类的悲哀。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通过诗的语言完成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事实上的马鹤铃》不能不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soso_e163:}{:soso_e176:}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3-6-29 20:52
沈浩波采取的是一种近乎无情的冷静的自然的叙述口吻,在他的语言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同情或是批判,只是陈述,这样节制的情感使人的注意力专注到诗歌本身上,注意语辞布局带来别有意味{:soso_e163:}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1:32
王磊 发表于 2013-6-29 18:33
欣赏了!

问好王磊兄!是沈浩波这“下半身”主将水平太牛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1:33
筷子 发表于 2013-6-29 19:02
学习,问好……

问好筷子谢谢来读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1:33
吴谨 发表于 2013-6-29 20:25
赏读

问好诗友!谢谢欣赏我会继续努力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1:39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3-6-29 20:52
在一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痛苦它并没有走向别的地方,而是径直地钻入了我们的身体,最基本的生的需求 ...

问好子青兄!从身体出发讲述痛苦在从前的中国诗歌中的确是难得一见,这段也是我行文的中心,人类经受的许多苦难(比如疾病、战争)都是和身体直接相关,可是我们以往很多时候在叙述这种苦难的时候身体却成了不在场的物件,这是让人奇怪的,仿佛我们都只记得了痛苦,而忘记了承受痛苦的身体,“下半身”不仅把快感还给了身体,把体验还给了身体,还把痛苦还给了身体,这是最难得的。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1:42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3-6-29 20:52
沈浩波采取的是一种近乎无情的冷静的自然的叙述口吻,在他的语言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同情或是批判,只是陈述, ...

老兄法眼!全诗一直在尽力节制情感,正像艾略特所说“诗人应该远离自我”,这首诗歌的叙述冷静有节,不是直接发出自己的观点(同情、批判、叹息等等),而是让诗句本身说话,反而揭露了肉体的痛苦。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1:58
春风化雨 发表于 2013-6-29 14:35
这篇东东和艾滋一样地快死了。
艾滋是因为无药可救的。无奈的。
这篇东东是因为没节奏没韵律。是可救的。 ...

关于无韵非诗的问题,涉及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现在诗歌更多追求一种内在的韵律,这点我也有思考,回头写一篇文章再向诗友请教吧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1:59
潘加红 发表于 2013-6-29 14:59
欣赏,学习

问好加红老兄!头像青春洋溢多多批评指正!期待更多佳作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2:00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3-6-29 17:18
艾滋治不好,等死,是悲哀。
无韵非诗,能治好,却不治。更悲哀!

怎么个治法呢?回到古典韵律吗?现代的语言要找出韵律恐怕也要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我觉得至少我们是看不到了个见,勿怪,问好诗友
作者: 李庆贺    时间: 2013-6-29 22:10
事实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操婆娘还要戴个橡胶套子
这在事实上比死亡还他妈不可思议

品读,问候!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29 22:14
李庆贺 发表于 2013-6-29 22:10
事实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操婆娘还要戴个橡胶套子
这在事实上比死亡还他妈不可思议

问好庆贺老兄!这个句子我也非常喜欢沈浩波的诗句在“下半身”当中个人觉得非常突出,个人甚至觉得比尹丽川更好,只是稍逊于朵渔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6-29 22:30
来读诗评{:soso_e163:}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3-6-30 00:59
抛开这首是不是好诗,也抛开分析得是否到位,这诗评写得不错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6-30 06:58
确实,这首诗读来很震撼。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3-6-30 10:02
赏读!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30 11:10
李明利 发表于 2013-6-30 10:02
赏读!

问好诗友!谢谢来读!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30 11:14
西沈 发表于 2013-6-29 22:30
来读诗评

问好西沈老兄!谢谢来读!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30 11:17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3-6-30 00:59
抛开这首是不是好诗,也抛开分析得是否到位,这诗评写得不错

谢谢荒原兄欣赏!多提宝贵意见啊有不到位的地方多多批评指正,咱们朋友之间别客气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30 11:19
招小波 发表于 2013-6-30 06:58
确实,这首诗读来很震撼。

问好招老兄!谢谢来读!一种肉体的震撼,一种实在的痛苦,在一个消费的时代,甚至艾滋病都能变成一种符号,当一切回到肉体,回到痛苦最原始的所在,才能唤醒人类最初的感知,对同类的苦难感同身受。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30 11:20
春风化雨 发表于 2013-6-30 08:40
还应该抛开这首不是诗的诗,只对文字说话。

不知道诗友是怎么理解诗歌的,我是觉得这首至少绝对称得上是诗歌了
作者: 朱荣兴    时间: 2013-6-30 11:55
1000万的艾滋病患者
吃惊

130分之1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30 11:59
朱荣兴 发表于 2013-6-30 11:55
1000万的艾滋病患者
吃惊

可能是当时的数据,现在肯定更多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3-6-30 13:12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6-30 11:17
谢谢荒原兄欣赏!多提宝贵意见啊有不到位的地方多多批评指正,咱们朋友之间别客气

我很少点评诗评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6-30 17:11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3-6-30 13:12
我很少点评诗评


作者: 小苏蕙儿    时间: 2013-7-1 17:36
语言比时代更凶悍!
作者: 缪举    时间: 2013-7-1 19:52
用一种冷冷的口语在叙述,用一种外聚焦的视角写诗,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之一
看孤城从思想  语言上分析 还是很有独特见解的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7-2 10:03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6-30 11:20
不知道诗友是怎么理解诗歌的,我是觉得这首至少绝对称得上是诗歌了

不知道诗友你是怎么理解诗歌的!我是觉得这首至少绝对是无韵非诗!无韵不成诗啊!无韵不是诗了啊!
作者: 吴谨    时间: 2013-7-2 11:40
分析得很好!{:soso_e182:}
作者: 周旋    时间: 2013-7-2 17:09
事实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操婆娘还要戴个橡胶套子
这在事实上比死亡还他妈不可思议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7-2 17:14
周旋 发表于 2013-7-2 17:09
事实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操婆娘还要戴个橡胶套子
这在事实上比死亡还他妈不可思议

事实上一首无韵非诗如此讨论下去,
在事实上比艾滋的传播还不可思议。
作者: 罗平文    时间: 2013-7-2 22:26
评的很到位,切中要害!欣赏,学习,问好!
作者: 吴谨    时间: 2013-7-4 08:50
再读!{:soso_e181:}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5 15:32
吴谨 发表于 2013-7-4 08:50
再读!

谢谢吴老兄来读!孤城不胜荣幸
作者: 吴谨    时间: 2013-7-5 15:40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5 15:32
谢谢吴老兄来读!孤城不胜荣幸

很有见解,很喜欢!问候!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5 15:45
小苏蕙儿 发表于 2013-7-1 17:36
语言比时代更凶悍!

诗友这个评价很到位!谢谢来读!多多批评指正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5 15:55
缪举 发表于 2013-7-1 19:52
用一种冷冷的口语在叙述,用一种外聚焦的视角写诗,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之一
看孤城从思想  语言上分析 还 ...

谢谢谬举兄来读和鼓励!孤城这几天电脑坏了刚刚才看到
的确,这首诗歌如果单纯从叙述视角上来说,用的是外聚焦当中的“无限视角外聚焦”,以一种全知的角度展开整个事件,只是力求表现一种“事实”,这种叙述方式在小说中非常多见,沈浩波作为一个诗人是非常内行的,他能用一种冷峻的而不乏诗感的语言来完成这种对“事实”的外聚焦叙述,使叙述成为诗歌的叙述,让人侧目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5 15:56
吴谨 发表于 2013-7-2 11:40
分析得很好!

吴老兄一再鼓励,孤城感激,一定继续努力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5 15:57
周旋 发表于 2013-7-2 17:09
事实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操婆娘还要戴个橡胶套子
这在事实上比死亡还他妈不可思议

好句!非常喜欢!问好诗友!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5 15:58
罗平文 发表于 2013-7-2 22:26
评的很到位,切中要害!欣赏,学习,问好!

问好朋友!谢谢欣赏!以后多多交流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7-5 16:19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5 15:57
好句!非常喜欢!问好诗友!

这样的句子应多读给父母和子女们听听,或让父母或子女们多读读,他们一定都非常喜欢。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5 16:26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3-7-5 16:19
这样的句子应多读给父母和子女们听听,或让父母或子女们多读读,他们一定都非常喜欢。

诗友这么说话可不太友好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3-7-6 00:11
本帖最后由 硬撑 于 2013-7-8 21:13 编辑

事实上,这首诗和《丁庄梦》一样都没有触及事实。
都在躲避,或无知,或胆怯。
作者: 月夜明朗    时间: 2013-7-6 01:53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3-7-5 16:19
这样的句子应多读给父母和子女们听听,或让父母或子女们多读读,他们一定都非常喜欢。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作者: 月夜明朗    时间: 2013-7-6 11:25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5 16:26
诗友这么说话可不太友好

经典一般都是代代相传的作品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6 11:31
月夜明朗 发表于 2013-7-6 11:25
经典一般都是代代相传的作品

问好诗友!佩服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6 11:46
硬撑 发表于 2013-7-6 00:11
事实上,这首诗和《丁庄梦》一样都没有触及事实。
都在躲避,或无知,或胆怯。

问好诗友!感谢来读!更谢谢提出问题和意见
我这里所指的事实是对针对痛苦而言,朋友所说的“事实”是针对造成痛苦的原因而言,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用俗气一点的说法——后者更加接近于所谓“真相”。至于“三吏三别”这个例子个人觉得不适合用在这里,首先这里所说的身体的痛苦是针对艾滋病人而言,对他们来说身体的痛苦和“性”确实有关,如果去回避这一点,就是回避最大的沉重。其次,诗歌让现实重新开口的办法有很多,中国诗歌当中从来不乏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样对于人民悲惨经历的素描,也不乏杜甫如油画般对人们悲惨经历的细致描绘,但将人的痛苦还原到肉体对于痛苦的体验本身,这在90年代的“下半身”诗歌之前可以说是相对还是比较少见的。这点正是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诗歌包括其他许多文学体裁的叙述当中,人类的痛苦不是从个人走向社会,就是从群体走向个人,而简简单单地从个人向自己的身体内倾的痛苦终结的,可以说少之又少,不是说其他的方式不好,只是说这种方式是比较独特的,也是长久以来被遮蔽的,解放了对痛苦本体的描述的。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6 15:48
春风化雨 发表于 2013-7-6 15:39
那诗友说话不友好???
那么好的诗句不该让前辈看后辈读,辈辈看,辈辈传吗?

问好诗友!沈浩波的句子小朋友要到了一定年龄才可以看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6 15:49
春风化雨 发表于 2013-7-6 15:41
说得好!一针见血!打中要害!

楼上已经有详细回复,诗友可以查看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7-7 09:15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6 15:48
问好诗友!沈浩波的句子小朋友要到了一定年龄才可以看

原来诗也有成人作品和小儿不宜的呀!
那么,那些句子可以给你爹妈长辈们看吧!
你不会再说老人不宜吧!
那么,请问你那经典之作是什么东西?!还是诗吗?
说它不是诗,你们还委屈的慌,什么玩意儿?!
作者: 周旋    时间: 2013-7-7 09:49

作者: 周旋    时间: 2013-7-7 09:49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7 21:54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3-7-7 09:15
原来诗也有成人作品和小儿不宜的呀!
那么,那些句子可以给你爹妈长辈们看吧!
你不会再说老人不宜吧! ...

诗友这番话就有些“天马行空”,全然不顾逻辑关系了,经典的价值在文化,不在是否少儿不宜。《金瓶梅》这样的书小孩子或许不适合读,但不妨碍它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同样,长辈看不看这样的作品,也不是考量它是否成为经典的标准,就像有些老人不喜欢听节奏激烈的摇滚乐,也不妨碍摇滚乐成为音乐经典种类中的一种。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7 21:55
周旋 发表于 2013-7-7 09:49

问好老师!谢谢来读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7 21:57
春风化雨 发表于 2013-7-7 14:05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重阳JM说:“韵律是中国诗歌的命根子。”
无韵不成 ...

郭沫若的这句话朋友大概是有误解,郭沫若恰恰是最反对韵诗的,他讲究的节奏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的韵律,郭沫若恰恰是主张以抒情作为第一出发点的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7-8 08:58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7 21:54
诗友这番话就有些“天马行空”,全然不顾逻辑关系了,经典的价值在文化,不在是否少儿不宜。《金瓶梅》这 ...

如此说来,经典与小儿无关,与老人无关。这都不是经典的标准。唯经典的就是性爱了。那才是人类之前有,未来人类亦有的永远的经典。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8 13:02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3-7-8 08:58
如此说来,经典与小儿无关,与老人无关。这都不是经典的标准。唯经典的就是性爱了。那才是人类之前有,未 ...

并非如此,在我的文章《语言比时代更辽阔(谈一种诗观)》中已经详细论述了定义经典的标准,诗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细读,地址如下http://www.zgsglp.com/thread-175788-1-1.html
也可在流派网查询,祝好!
作者: 燕窝    时间: 2013-7-8 15:57
本帖最后由 燕窝 于 2013-7-8 16:04 编辑

孤城评“五谷三首”评得比较好
我理想的诗评,我也做不到。但诗确实不是从“是否反映现实,或反映现实之痛”来评的。
诗评是会触及到这一点,但它不是诗评大厦的主结构。
诗是“以短小篇幅结构一个空间”的问题,它会给人以奇异感(尽管空间不一定是奇异的,可以是很现实的,比如“终夜长开眼,报平生未展眼”,它就很现实,它做出来的空间、这空间所含有的人生意味让人惊悚,有强烈奇异感)。
诗反不反映现实,是否现实之痛,-----它不是主体。以此为主体的是通讯报道、或报告文学等,它们倒是“以现实反映为主核”的。

同样是“反映现实,反映现实之痛”,通讯与诗歌是风格各异的。正是这一“风格各异”--------异处是什么?它充分说明:诗歌是做什么的,“长开眼,未展眉”披露了答案之一二。我还未到位的答案是:诗歌所做出的一种空间,是十分…奇异的。
呵暂时也没有更好归纳。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8 18:53
燕窝 发表于 2013-7-8 15:57
孤城评“五谷三首”评得比较好
我理想的诗评,我也做不到。但诗确实不是从“是否反映现实,或反映现实之痛 ...

问好燕窝姐谢谢来读!更谢谢宝贵的意见,获益匪浅,学习了
的确,这篇诗评主要是从诗歌外部来谈的,燕窝眼观读到,一针见血。而写五谷的诗评,则更多是从形式内部入手,因为本科学的是中文系,形式分析是老本行了,所以比较得心应手。至于这篇更多从外部入手,相对接近于主题分析,故而选择了“让事实回到肉体这样的主题”,也尝试将主题分析和形势分析沟通起来,但这篇文章中也还是两张皮。
我也认为诗评大厦的主结构不是诉诸外部,而是向内延展,从语言出发也回到语言本身,这点我们应该是有共识的
至于空间这个说法,确实非常独到,也很有启发性看过您其他一些文章的论述,类似于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的诗论。诗歌如何反映现实,我认为从形式分析具体到语言分析,再到语言背后的意味的分析,这样的走法或许会更快地打通诗歌内外的边界,打开一个独属于诗歌的“奇异空间”当然我暂时也还做不到,只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再次问好和谢谢您的批评和指导!期待可以用更好的诗评打开“诗歌特有的奇异空间”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3-7-8 21:14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6 11:46
问好诗友!感谢来读!更谢谢提出问题和意见
我这里所指的事实是对针对痛苦而言, ...

很有道理。
作者: 看孤城    时间: 2013-7-9 11:45
硬撑 发表于 2013-7-8 21:14
很有道理。

谢谢诗友宝贵意见,以后多多交流!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7-9 15:55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7 21:57
郭沫若的这句话朋友大概是有误解,郭沫若恰恰是最反对韵诗的,他讲究的节奏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的韵律,郭 ...

你说错了,郭沫若是坚守民族诗传统的。他并不反对韵诗。所谓的“内节奏,暗韵律”只是骗人的鬼话。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3-7-9 15:58
看孤城 发表于 2013-7-7 21:54
诗友这番话就有些“天马行空”,全然不顾逻辑关系了,经典的价值在文化,不在是否少儿不宜。《金瓶梅》这 ...

你不是在谈诗吗?与诗无关的其它所谓经典能证明诗经典吗?!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