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优雅里是否流淌着愚昧和无耻——我给《下午茶》投票所想到的 [打印本页]

作者: 马启代    时间: 2015-12-28 21:55
标题: 优雅里是否流淌着愚昧和无耻——我给《下午茶》投票所想到的
本帖最后由 马启代 于 2015-12-28 21:56 编辑

优雅里是否流淌着愚昧和无耻
                   ——我给《下午茶》投票所想到的

                                        马启代
  
    作为终评委,我对把自己的票投给哪首诗是十分慎重的。在美感与痛感的抉择中,我更倾向于那些颤栗着书写出来的诗行。
    第一眼看到《下午茶》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洛夫的《剔牙》:“中午/全世界的人都在剔牙/以洁白的牙签/安详地在/剔他们/洁白的牙齿//依索匹亚的一群兀鹰/从一堆尸体中/飞起/排排蹲在/疏朗的枯树上/也在剔牙/以一根根瘦小的/肋骨”。在此我不想就文本的艺术特点饶舌,这两首诗选择了“下午茶”和“剔牙”做诗题,所揭示的却是黑暗残酷的“现实真相”——无论大众的非正常死亡来自何种原因,无论灾难的原因来自战争、饥荒还是社会制度的暴虐,也无论这些死亡满足了同类还是野兽,面对“人肉宴”和“尸体”的存在,作为人类一员的我们都需要反省自问。
    我曾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和它所可能带来的非议。因为在自然雾霾和精神雾霾笼罩下的人们,物质至上成为人们不自觉的律条。也许我们应当提倡英国贵族式的“优雅”,应当倡导牙齿“洁白”式的文明,也许急剧分化的社会现实让很多人来不及思考快速发生的一切,麻木和混沌成为不得已的心理特征。但总有人冷眼观察、皱着眉头思考,不停歇地呐喊。很庆幸,诗人恐怕就天生属于这一类人。所以读到这首满是苦味和血腥味的《下午茶》,我为有人忧患地审视着这个世界、解剖着这个社会,并给众人昭示着精神高度和灵魂光亮而欣慰,为有人像无语独坐的“斯人”昌耀一样苦思冥想着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命运而感奋。
    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聂权,自然是在好诗榜结果出来之后。知道聂权多年来偏向于痛感书写和逼视苦难,选择不逃避,不消解的姿态,以探寻真相的方式靠近写作本身(见刘波《寻常诗意与爱的可能——聂权诗歌论》)也是刚刚浏览了他的博客之后。
    这是一首有爱的诗,是清醒的诗,带血的诗,犹如闪电和霹雳,它让我们逼问自己和这个时代:优雅里是否流淌着愚昧和无耻?

附:

A/65下午茶

在我们开始喝茶时
一个黑人小男孩,在地球那边,被母亲
  牵着
送给小饭馆老板
太饿了,她养活不了他
她要活下去

在我们谈起尼日尔、满都古里时
黑人小男孩,被饭馆老板
拴了起来,和几个小男孩
串在一起,像一串蚂蚱。母亲
从身材矮小的老板手里拿过的一叠钱,
相当于人民币
一千元

在我们说到鳄鱼肉是否粗粝腥膻时
饭馆老板挨个摸捏了一下,凭肉感
选出了刚送来的
这个孩子,把系他的绳子解开

当我们谈及细节,非洲待了三年的张二
  棍
微微叹息,饭馆只是简陋草棚,有一道
  菜
是人肉

起身、送客
阳光斜了下来
小男孩,已经被做成了
热气腾腾的
几盘菜,被端放在了桌子上

(聂权)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2-28 21:56
超级棒
高朋满满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2-28 21:57
知道聂权多年来偏向于痛感书写和逼视苦难,选择不逃避,不消解的姿态,以探寻真相的方式靠近写作本身(见刘波《寻常诗意与爱的可能——聂权诗歌论》)也是刚刚浏览了他的博客之后。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2-28 21:57
学习啊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5-12-28 22:30
启代兄快枪手,评的也到位,问候!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5-12-28 22:38
欣赏学习问好握手///转为宣传///
作者: 三斗米糠    时间: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先是看见马启代写的《下午茶》点评,才读了这首诗。
    既然称它为诗,我必须先从诗歌文本谈起。近年流行叙事体诗歌,聂权这个无疑是正在流行之类的文字。诗歌,是文字艺术,那么这首诗的文字使用如何?
    我读了,觉得全文平实,几近日记体或记事体,几乎是照搬了某个时代某个生活片段,结构的陌生化或句子、语言的陌生化处理相当初级,诗歌的艺术元素严重匮乏,唯一可取的,就是细节的描写,当然还有所谓的事件本身灭绝人性的残暴被某些人冠名为痛感的成分。当然,作者还另有用心之处,那就是把刚刚参加了青春诗会的张二棍写进来了,“名人”效应啊,连高雅的诗歌也开始效仿了。幸哉?悲哉?!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文本所写的事件以及作为在场者或旁观者的作者跟某些读者。首先,我想追问:现时代,真的还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吗?
    如果没有,作者杜撰或虚构此事件其意何在?为抓眼球而写乎?为别致而写乎?以扭曲的人性而做看点还是宣扬残暴?
    如果真有此事,那么作者既以在场者的角度写出这样的文字、呈现这个事件,试问作者作为一个写诗的“人”,还有没有同情心、悲悯情怀?那样的现场,还有那么冷静的心态看一个母亲把亲生骨肉换钱,还可以波澜不兴地目睹一个儿童被烹饪的过程?一条狗看见另一条狗被杀,还会远远地悲吠几声呢。
    请不要怀疑我的质疑。哪怕作者真的喜好暴力与残暴,但我觉得作为人,起码应该在这个文本里虚构一个情节,那就是出手帮助贫苦的母亲、尽己之力救赎一个或几个孩子,哪怕你是嗜血成性者。整个事件都可以虚构,为什么同情心就不能虚构呢?哪怕假惺惺的虚构!鲁迅写过那个“人血馒头”的小说场景,批判之力虽然隐藏,但读完全文自能体悟。而这个文本呢,批判的着力点在哪里?
    如果作者是噱头写作,无疑多了几行垃圾。
    如果是想做一种呈现,身为人类,也太残忍和无耻了。
    读了叫好的人,请记住,你现在还是人,你不是马塞马拉大草原水窟窿里的鳄鱼。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5-12-29 03:09
这是一首有爱的诗,是清醒的诗,带血的诗,犹如闪电和霹雳,它让我们逼问自己和这个时代:优雅里是否流淌着愚昧和无耻?         ---------------马启代

---------学习马老师高评。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5-12-29 04:13
首先说诗写的这件事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在我们”喝下午茶的地方喝茶,另一个在地球那边杀小孩吃肉。全诗前四节都以“在我们”开头,说明喝下午茶和买卖小孩是同时但在不同地点进行的。“当我们谈及细节,非洲待了三年的张二/  棍/微微叹息”这段说明非洲真有这样的事,这个张二棍只是借用了一下名字。诗中的“我”也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吃人肉这样的事也许是听来的,概括和综合的。
这首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细节描写更显得真实可信。平淡的语言写出了不平之事。喝茶的优雅与残忍的人肉宴恰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艺术创作,有的读者不知不觉中就血气上升,被这种艺术打中了,也怡怡说明这件作品艺术上的成功。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星球上的人类”,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 小陶    时间: 2015-12-29 07:53
无耻,是它们的法宝和荣耀
作者: 初见    时间: 2015-12-29 08:43
我很想知道
这是真的假的……小男孩做成的人肉饭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12-29 08:50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12-29 12:19 编辑

读了首先感到好奇的是, 非洲是否真地有餐馆做人肉菜。 没有检索之前, 心想可能是有的。
但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孩子牵去给人剁成肉馅, 还是很离奇的。

有如下报道:

尼日利亚一餐馆售卖人肉 现场发现两颗人头

  英国媒体2月12日报道称,尼日利亚西南部阿南布拉州警方日前进行突击检查时,竟然发现一家餐馆公开售卖人肉。目前,该餐馆已被勒令关闭,警方逮捕了包括餐馆老板在内的11名涉事人员。

  警方搜查时发现餐馆菜单上竟有一道菜叫“烤人头”,并在现场发现了两颗玻璃纸包装的血淋淋人头。另外,警方在搜查中还缴获了两支AK-47式步枪、多种武器弹药和数部手机。

  当地一名居民称,餐厅里经常出入一些下流的人,因此他对于餐厅售卖人肉并不吃惊。目前还不知道该餐馆经营“人肉”生意多久了。

  据悉,以前也曾有过尼日利亚邪教成员吃人的报道,但还是第一次出现尼餐馆公开售卖人肉的报道。

读了这个报道, 我感到很难和这首诗联系起来。当然, 这首诗可能另有所依。

这首诗本身写得很熟练。

但是, 不喜欢这样的杜撰。 如果是杜撰的话。人类现实中的悲惨是很多的。 如果我们靠杜撰来表现悲惨, 表现痛苦, 那就把悲惨和痛苦弄成了文字游戏。 诗人的职责是直面现实, 有力地表现现实, 深刻地揭示现实。

一个母亲把孩子送去给别人当肉馅吃---这是违逆人类天性的。 新闻照片里看到的是一家家非洲人, 大人和四五个小孩都饿得皮包骨。如果真有一个母亲把孩子带去给人吃掉的个案, 其悲剧含意是需要深刻揭示和理清的, 而不应象这首诗里
这样轻淡处理----可能被称为冷处理, 貌似深奥, 其实是麻木和低品味。

我们姑且假定诗中说的是诗人张二棍。 我对诗人张二棍不很了解。 检索得知他是一个地质队员。 他是否去过非洲, 我不知道。 去过, 见到了
吃小孩。 整个过程从头到尾跟踪观察得很仔细, 不用数钞机在十米之外凭一个老练地质队员的目测可以把卖孩子交易的钱数得清清楚楚而且准确地折算成人民币。 回来后似乎没写过这个事。 这让我觉得, 诗中关于张二棍也许是虚构的。 至少给人这样的感觉。 我认为这种笔法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是可以商榷的。也许张二棍会告诉我, 他去过非洲, 看到了这件事, 但是不知道怎样写。 或者, 他早就写了, 只是我孤陋寡闻而已。再或者, 他告诉我,
他也是道听途说的。诗里暗示他在现场实在是冤枉了他。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5-12-29 09:58
三斗米糠 发表于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让人不自觉地想起莫言的《檀香刑》。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5-12-29 10:01
三斗米糠 发表于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不过此诗更残忍、血腥。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12-29 10:33
汤胜林 发表于 2015-12-29 09:58
让人不自觉地想起莫言的《檀香刑》。

没有读过。 但朋友说很不好。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5-12-29 10:39
梁树春 发表于 2015-12-29 04:13
首先说诗写的这件事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在我们”喝下午茶的地方喝茶,另一个在地球那边杀小孩吃肉。全诗 ...

老师这个观点我赞同,百度上记录是有吃人肉的,显示今年五月份的,不敢相信国外的社会发展进化回到了原始。
作者: 笑梦花    时间: 2015-12-29 10:46
三斗米糠 发表于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在困惑中前行的中国诗歌和中国诗人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5-12-29 10:50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12-29 10:33
没有读过。 但朋友说很不好。

简单说,就是把杀人宗教化。
作者: 白公智    时间: 2015-12-29 12:29
好诗好评。
作者: 郭应国    时间: 2015-12-29 12:58
文本怎样不敢说,但却也是成功的,给人更多的思考,这是我当初推荐的理由。
作者: 吉晓武    时间: 2015-12-29 19:06
欣赏
作者: 李显    时间: 2015-12-29 20:00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人吃人,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吃法不同,吃相各异而已。
愚昧和无耻是人性真相,优雅是经验,排除在人性之外
仅就评而言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5-12-29 20:49
李显 发表于 2015-12-29 03:00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人吃人,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吃法不同,吃相各异而已。
愚昧和无耻是人性真相,优 ...

赞同。
作者: 江一苇    时间: 2015-12-29 21:54
真的好吗?
作者: 鲤鱼风    时间: 2015-12-30 10:20
现实之中,比吃人更残酷更无耻更令人震惊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5-12-30 17:10
实在不明白这个“诗”和这个评好在哪里。无论非洲小男孩被做成菜是真是假,这样轻率潦草的创作,再夹杂莫名其妙的张二棍的调侃,实在不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优雅里是否流淌着愚昧和无耻”也实在无从谈起。作品给人的印象是要么是哗众取宠,要么是还不具备合适的功力把握这样的命题。
作者: 李显    时间: 2015-12-30 20:37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5-12-29 20:49
赞同。

这个是有逆人伦的残忍事件,我们的封神演义也有吃人肉饼的那段。以个别的人伦惨剧上升到去追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则为过度解读。就现代文明而言,吃人肉,实在是令人反胃。你信吗?我信,但那是变态。诗以事象象征人吃人的社会,从艺术的角度无可厚非。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5-12-30 20:56
李显 发表于 2015-12-30 03:37
这个是有逆人伦的残忍事件,我们的封神演义也有吃人肉饼的那段。以个别的人伦惨剧上升到去追溯社会制度和 ...

其实不用追溯神话,去年听说广东有道菜,与夭折的孩子有关,吃人其实一直在身边。
作者: 李显    时间: 2015-12-30 21:13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5-12-30 20:56
其实不用追溯神话,去年听说广东有道菜,与夭折的孩子有关,吃人其实一直在身边。

去谷歌搜索Cannibalism看看我们自以为的文明社会有什么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12-31 01:23
本帖最后由 皿成千 于 2015-12-31 01:40 编辑
三斗米糠 发表于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开始基本同意看法!后来细分,还是可以冷静接受上榜。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12-31 01:36
谈论国外的情况,对比自己的情况。细细区分还是没有很大问题,看来与杀狗一诗有别!
作者: 徐庆鹤    时间: 2015-12-31 06:35
这首诗读了确实很震撼,主要是食人的信息,作为人的我们肯定对人的生存关心。但是写作者的《下午茶》一些细节描写值得商榷。而且诗人的”平静”也不能让人理解。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5-12-31 07:56
李显 发表于 2015-12-30 04:13
去谷歌搜索Cannibalism看看我们自以为的文明社会有什么

嗯,早安,遥祝新年快乐。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5-12-31 08:00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5-12-31 02:56
嗯,早安,遥祝新年快乐。

问候  致安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5-12-31 08:00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12-30 20:23
开始基本同意看法!后来细分,还是可以冷静接受上榜。

问候  致安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5-12-31 08:01
王法 发表于 2015-12-30 15:00
问候  致安

新年快乐,法老。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5-12-31 08:09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5-12-31 03:01
新年快乐,法老。

早啊   新年健康快乐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12-31 08:56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12-31 09:41 编辑
熊重阳 发表于 2015-12-30 17:10
实在不明白这个“诗”和这个评好在哪里。无论非洲小男孩被做成菜是真是假,这样轻率潦草的创作,再夹杂莫名 ...


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缺少的正是这个。 我们看不见宏大深远的情怀。 不论以什么作为借口, 这样的作品都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12-31 09:47
王法 发表于 2015-12-31 08:00
问候  致安

问好王老师!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5-12-31 10:03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12-31 04:47
问好王老师!

谢谢 祝福新年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12-31 10:16
王法 发表于 2015-12-31 10:03
谢谢 祝福新年

王老师新年好!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5-12-31 10:18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12-31 05:16
王老师新年好!

谢谢 。
作者: 生之赤者    时间: 2015-12-31 13:43
这就是中国好诗?艺术观和审美感好像都有问题
作者: 山东石棉    时间: 2015-12-31 17:10
这首诗的质地是不可否认的!
义愤填膺的反对者,我们最好组团去非洲,消灭食人族~~~~我也去
作者: 胡蝶    时间: 2016-1-1 18:20
学习!问候马老师元旦愉快,新年快乐!
作者: 六平方    时间: 2016-1-1 20:22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12-31 08:56
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缺少的正是这个。 我们看不见宏大深远的情怀。 不论以什么作为借口, 这样的作 ...


作者: 莫笑愚    时间: 2016-1-2 10:10
三斗米糠 发表于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同感!这么残忍的画面,如何入诗?如何能够旁观而不为所动地娓娓道来——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在场者——而且是通过诗歌的方式?这是一篇引起我对此类所谓“痛感”诗歌书写反思的一首诗歌。其他的还有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尽管并非同样的血腥和全无人性。诗歌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立场和言说来鞭挞人性之恶并弘扬善与美?难道越血腥越残忍越好?
作者: 莫笑愚    时间: 2016-1-2 18:24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12-31 08:56
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缺少的正是这个。 我们看不见宏大深远的情怀。 不论以什么作为借口, 这样的作 ...

太赞成了!我在加州时读到这首诗歌,真令我眼珠子掉到尘埃里了!诗歌啊!呜呼!
作者: 巴山侠客    时间: 2016-1-2 18:29
三斗米糠 发表于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非常支持老师的评论!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 21:28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1-2 22:48 编辑
莫笑愚 发表于 2016-1-2 18:24
太赞成了!我在加州时读到这首诗歌,真令我眼珠子掉到尘埃里了!诗歌啊!呜呼!


人们的欣赏非常受意识形态影响。 如今诗歌常常被意识形态绑架。 曾经某个时代, 文艺被另一种意识形态绑架。

问候笑愚。 祝福新年。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 21:51
六平方 发表于 2016-1-1 20:22

问候诗友。
作者: 莫笑愚    时间: 2016-1-3 09:18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 21:28
人们的欣赏非常受意识形态影响。 如今诗歌常常被意识形态绑架。 曾经某个时代, 文艺被另一种意识形态 ...

问候如钢,新年快乐,佳作多多!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6-1-3 11:06
优雅是“贵族”披在身上的外衣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6-1-3 13:41
莫笑愚 发表于 2016-1-2 10:10
同感!这么残忍的画面,如何入诗?如何能够旁观而不为所动地娓娓道来——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在场者——而 ...

我细读了一下,这与杀狗一诗有本质的区别。

杀狗五次成了现代唯一跨过八分之一秒门槛的存在事实。有人让他存在了。谁呢?中国诗坛的几个大佬。
这首诗,还在被的过程中,我看其中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开始没能真正咬准句意。他说的是下午茶,而不是看吃人。看吃人只是一种想象过程。为什么有这样的想象场景,原因可能出现在张二棍。他在非洲呆过,或是听说,或是亲眼看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象到这件事诗人同样无语,茶余饭后痛心疾首又当如何?这点聂权比雷平阳高明很多。就算吃人是假,诗人也是被骗之一。而雷平阳口口亲眼所见,明显是意识形态上的骗鬼行径。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6-1-3 15:50
及时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3 20:03
莫笑愚 发表于 2016-1-3 09:18
问候如钢,新年快乐,佳作多多!


作者: 杨少峰    时间: 2016-1-3 20:33
欣赏佳作!
作者: 出心离尘    时间: 2016-1-3 20:56
我不相信这是在写诗   诗没有这么疼
作者: 出心离尘    时间: 2016-1-4 11:20
三斗米糠 发表于 2015-12-29 00:42
残忍而无耻的在场者和旁观者
    ——我读聂权的《下午茶》

赞同   佛说举心动念 都是罪    诗人是禅者  这样的诗没人性
作者: 周晓仙    时间: 2016-1-4 14:51
我觉得在当今社会不大可能存在人吃人现象,作者如此冷静地写这么悲惨的事,诸位不觉得冷酷无情吗?杜撰的成份较大!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6-1-5 16:16
江一苇 发表于 2015-12-29 21:54
真的好吗?

真的好吗?
作者: 长空    时间: 2016-1-5 19:46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12-29 08:50
读了首先感到好奇的是, 非洲是否真地有餐馆做人肉菜。 没有检索之前, 心想可能是有的。
但一个母亲把自 ...

这是悲惨的,但人性中的多变性中也不排除例外,虽说我们向着美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5 20:17
长空 发表于 2016-1-5 19:46
这是悲惨的,但人性中的多变性中也不排除例外,虽说我们向着美好,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例外, 而是如何表现。
作者: 士敏土    时间: 2016-1-5 22:05
“我们”的行为与小男孩做成人肉菜的内在联系不明,也不能互为揭示本质。因此,对人性或毁坏人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挖掘地不深。我读后,感觉是听了一个没有人性的残忍的故事。 同时,语言也没啥美感享受。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6-1-14 16:24
有争议的一首诗
选取题材有争议
吃人的话题,反正我不敢涉入,觉得无此必要,一则离身边现实太远,二则影响正常心理,
悲天悯人倒也可以,但不至于选取如此惨烈的现实,
诗歌的干预功效,在于源头,我们及时献身自己对于身边和现实的态度,很多悲观的走向可以抑制,
很多本该发生的惨烈会被扼杀在襁褓,这就是言论的功效。
言论不能做忠实的历史事件的刻录者,言论要的就是扼杀和制止,用态度提前介入即将发生的,
用言论曝光本该被遮挡的“丑闻”,
这样的化诗歌的治病功能才能得到彰显。

及时和济世,两个词一个音
古人在造字组词之初,已经给出济世的良方,
关于时间的提前把握,关于态度的及时参与,
不要等到事件发生了,才等来文字的刻录与解释与揭示,
一切为时晚矣,说了等于白说,或者说了不如不说,得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