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收获!真的。 |
精彩。欣赏。 |
阅读、学习![]() |
有品位的对话 欣赏学习 |
评论家 诗歌的导读与引领 |
张无为: 《诗歌周刊》2012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纯粹的民间立场,倡导关照现实、关注底层的诗歌,同时走包容、多元之路,六年来推出了一批个性鲜明、具有实力并得到较广泛认同的诗人,为中国新媒体诗歌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周刊本身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标识。就此请您对新媒体诗歌包括民刊的当下问题及发展前景提出指导性建议。 ![]() ![]() ![]() |
张无为: 1980年代中西方文化交汇后,中国的文艺批评“失语症”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新观念、术语无不是“拿来”,诗界尤其明显。对此,有人试图对“移植”进行本土化改造,亦有人试图将“国粹”现代化,但至今似乎远不能令人满意。就此想听听耿老师的思考。 |
我想说的应该是,思想与写作,或者说作为一种意义实践的语言修辞活动,总是处在集体图式与个人感知的调节之间,受到二者的交互作用。如果简化一下这个表达,强势的集体象征图式或固化的集体图式,会窒息真实的个人感受力,然而当一种集体象征图式衰落之后,个人感受力及其表达会趋向于碎片化。这基本上属于一个文化史的观察与描述,不是价值判断。你所说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验到“感性事物与感性经验的贫乏”,也是一种经验事实,但这里也有一个区别,在集体图式固化的时期,随着个人感受力容易被视为政治不正确或道德不正确,那是一个感性经验更加贫乏的时代。今天人们感受到的“感性事物与感性经验的贫乏”,或许主要是传统的集体图式衰落之后,新的共通体及其意义图式又没有清晰地生成,单纯的感性事物难以承载人们对意义的深刻需求,难易满足对意义的饥渴感。但整个现代诗、现代艺术和现代思想,也都处在这一历史语境和意义实践之中。 |
认真听讲,课后复习。 |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