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灯下对联》第四讲 对联章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讲 对联章法
本讲内容: 1、上下联的语义关系(正对、反对、流水对) 2、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并列、连贯、递进„„) 3、上下联“内容相关” 4、“合掌”禁忌 ------------------ 章法--文章的组织结构。 对联就是一篇“短文”,上下联之间(包括上下联单边内部)不仅有前两讲学习的声律关系和对仗关系,还有语句结构和内容关系。 从长联角度更容易理解“章法”,因为长联更接近“文章”的概念。长联甚至还有段落的划分。 短联也可以将上下联看作文章的两个部分,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讲正是从这个角度才将本该属于语法部分的“句法”内容放在这里介绍。
第一节 上下联的语意关系(正对、反对、流水对)
从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对联的上下两联内容相关或相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但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 龙藏巨海秋云淡 鸟宿荒冈夜月寒 [安徽白龙庙联]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似,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流水对:亦称串对。所谓串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
悬将小日月 照彻大乾坤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此联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伯虎) 上列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从这点看来,刘勰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说法,也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第二节 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并列、连贯、递进„„)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
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第三节 内容相关
本节全文引用张东继先生的《“内容相关”谈》。 《“内容相关”谈》--张东继 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 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 上下联内容相同,但并不要求都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如: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141岁生日联) 南宋状元宰相; 西京孝子忠臣。(广东文丞相祠联) 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

能要犯“合掌”的错误。请看: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如: 五亩自栽池上竹; 三人同作月中游。(黎泉集句联) 一写“池上竹”,一写“月中游”.上下联所述事件各异,但反映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均集苏轼诗句),内容不能说不关联。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 对联同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主题。总是内容表现主题,以主题统帅内容。上下联常常是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两个方面。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撰题) 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竹木业联) 表面看,上联说“造物”,下联写“诲人”,内容各异。其实,下联是上联的类比和引申。对联不仅宣传了按规矩制出竹木产品的精巧,而且进一步说明教育人也必须按一定的道德标准、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文化水准进行,这便是此联的主题。“大匠诲人”语出《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所谓“大匠”是指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所敬仰的人。 缺乏主题(中心)的对联,上下联内容也必然难以关联。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 正对、反对、串对的类别就是根据对联内容来划分的。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上下联“内容相关”.正对的内容相关,而“反对”是否“内容相关”呢?请看: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广州四烈士墓联) 有好儿孙当是福; 无多田地不为贫。 (佚名) 但以诗书教子弟; 莫将成败论英雄。 (江苏项羽庙联) 第一联说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第二联从“有好儿孙”和“无多田地”对“福”与“贫”的看法,上下联是辩证关系。第三联“教子弟”与“论英雄”旨在下联,上下联是衬托关系。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均一正一反,但彼此的内涵及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 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串对,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即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上下联的关系有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等。例子就不必赘述。 (四)“内容相关”看技法 有些对联,由于用了某种巧妙的技法,便把迥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组成相互关联的对联。技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种: 衬托技巧:为了突出某一事物,便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这就是衬托法。如: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凛列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英雄。 此二联的上联讲的是自然界的“鸟”与“风霜”、“劲草”,下联写的是人。上下联正是用了衬托法才使之关联,即用“鸟欲高飞”衬托“人求上进”,“知劲草”衬托“识英雄”.两联的主旨都在下联,即用上联衬托下联,上联是衬体,下联才是本体(主体). 答问技巧: 答问有设问、反问两种方式。其中有本联答问和上下联答问等不同形式。为了阐述上下联的关系,这里只谈上下联答问式。如: 桃花尽日随流水; 江月何年初照人? (只设问,不答) 泪挥湘竹斑多少? 魂断苍梧梦几何? 第一联是唐诗集句联,下联设问,不必回答,也难以回答。与上联虽无答问关系,但有类比关系。第二联上下联各自设问,都无须回答,谁也回答不了。故意分别设问统一于一个主题:湘妃悼念与思念舜的殷切。双重设问是为了强化感情。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是鉴赏、评析、创作对联的要求之一。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达到这一要求。
第四节 “合掌”禁忌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尽力避免。然而,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视,即使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下面这些合掌例子,联友自己体会分辨: 发家勤为本 致富俭当头(发家、致富?)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上下联意思几乎完全一样) 黑白颠倒几时了 上下欺瞒何日休(几时了、何日休?)
本讲小结
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一旦形成陈规,便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袁枚语). 另一方面,事物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虽然“法无定法”,但毕竟“有法”.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灵活应用,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 14:27 | 只看该作者
嗯,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9 04: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