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晓丑 于 2013-11-8 08:40 编辑
诗人高作苦访谈
《天南湖》诗刊(以下简称“天”):
我们知道高老师您从1984年就开始写作了,时有好作品面世,作为后辈新人的我们对您真的很敬佩。请问老师,您是什么情况下开始对诗歌产生那么浓重的兴趣的呢?有什么类似偶然的故事吗?
高作苦诗人(以下简称“高”):
我的处女作《心祭》创作于1984年,那年我13岁,刚刚上初二。这首45行的诗歌,尾字押韵,气势雄壮,引用了海量典故,明显受唐诗宋词的影响,并带有较浓烈的歌词味道。它的创作,跟我自幼的广泛阅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八十时代的流行歌曲是一个富矿,有很多幽深厚重的元素在内。我记得当时在课余,我手抄了不少引起学子共鸣的、优美的歌词作品。这是该诗创作的一个引爆点。《心祭》时隔28年,也就是我41岁那年,刊发于《广西文学》2012年11、12期合刊“第四届广西诗歌双年展”。
天:
从您跟文学打交道的时间可以看出,兴趣真的很重要,但是我们都知道文学这条道路是除了兴趣以外,最多的还应该是做任何事都要一颗执着的心,这样才能在一件事上有所属于自己的追求。请问老师,您从事创作的初衷是什么呢?还有,您自己认为文学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呢?
高:不光文学,人世间任何一件事,兴趣都很重要。除此,热爱,虔诚,宗教式的仰望,会支撑你持续地走下去。当你怀里揣着一颗美好的种子,执着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我创作的初衷是,与文字为伍,会陷入妙不可言的、全身心的自由和自我满足、自我完善。我认为,文学的理想状态是:畅所欲言,激发自己内心的小宇宙,与外部世界融通、和谐,使人生看到温暖和希望。
天:
在您的博客首页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句子:“没有任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可能代表着您的生活态度,而您从84年就开始写作,至今一直笔耕未停。是不是这句话给予了您无限的动力呢?那么在这个物欲横流、诗歌低迷的时代,我们怎么样才能真正的“挺住”,并且一直挺下去?
高:这是里尔克的名言,不代表我的生活态度。是我在自己内心黑暗的一段特定时期,对自己的激励。长期的写作,光靠兴趣是无法解释的,当文字已经成为你身体水乳交融的一部分,它就象呼吸那样简单和自然。当然也会有呼吸困难的时刻,那是周围环境的变化,比如高原缺氧、潮湿狭窄的地下室、严重的汽车尾汽影响,对应人生里面仕途的曲折、生意的挫败、工作的压力、婚姻的恶劣、生活的繁杂喧嚣、父母的病或故,等等这些都会剥夺我们美妙婉转的歌喉。大量的诗人、作家就在这些“子弹”面前纷纷阵亡、重创,所以诗坛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阶段性诗人,包括历届参加“青春诗会”的诗人中,起码有80%以上销声匿迹,人间蒸发。包括你们学校个别优秀的诗人,也黯然混同于众人,“伤仲永”矣!只有那些入世又出世、心存真善的诗人,才不会存在“挺住”的压力,诗歌于他们而言,是享受,亦是消解。
天:
在老师的博客里我们了解到您今年创作的状态很好,迄今写了90多首,其中上半年就写了68首。我们想知道您有具体的写作计划吗,还是等灵感找上门后才动笔?
高:没有具体的写作计划。诗歌与小说不同,小说可以有宏伟的构图。灵感是可疑的。过了青春期的激情写作,灵感就会变成奢侈品。写作转而依靠智慧、技巧、热爱,甚至是诗人之间的刺激、征文比赛的挑战性,等等。今年是比较忙碌的一年,工作、生意都很繁忙,濒危的父亲天天需要打理,房子在紧张装修,暑假带小孩广西自驾游十多天,创作都是利用“边角料”的时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写出佳作,会有满足感和无与伦比的快乐。
天:
从阅读您的诗歌,我们发现作品里弥漫着古典的气息,但我们了解到您在07年的时候创作过一些口语化、比较生活化的诗歌,像《飞机来过》《声名显赫的人相继离去》等等。这是出于一种尝试吗,还是另有其它的原因呢?
高:古典的韵味和悠闲,深得我心,是人性放松的最好方式。2007年创作过一批口语诗,那是中断诗歌创作11年后重拾诗笔,是受同仁的影响跟风写作。感觉比较冗赘,不能出彩,现在看了汤养宗一些力拨千钧的口语诗,才感觉别有洞天,才知人外有人,任何一种形式都可以写到很深的程度。当然,自己还是具备了写口语诗的良好语感,在国内优秀的口语诗刊《白诗歌》中曾有发表。
天:
我们了解到您是在政府里边工作的,然而您又是创作力比较旺盛的诗人,能谈谈您是怎么处理工作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的呢?
高:生存是第一位的,不做好工作,就无法生活下去。需要自己合理的调配时间,比如利用工余、晚上、双休时间写作。今年虽然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工作也没耽误,撰写了大量领导讲话、通知、方案、总结等等,应急信息还以绝对优势名列全区第一。
天:
在您的写作过程中,有哪些诗人或作家对您产生过大的影响吗,或您有比较喜欢的诗人或作家吗?
高:有的。对我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西川、盘妙彬、潘维、汤养宗、陈先发、张作梗、左岸等。三人行,必有我师,需要博采众长,才能推陈出新。
天:
您平常喜欢阅读一些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呢?能谈谈您对诗歌的理解吗,您认为什么样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高:我自幼广泛涉猎古典名著,中学时代曾热衷武侠、言情,大学时代狂啃中外名著一百多部。比较欣赏的有:《红楼梦》、《四世同堂》、《追亿似水年华》、《静静的顿河》、《忏悔录》、《十日谈》、《共产党宣言》等。现在已有17年没有认真读书,换句话来说,是转而读社会、自然、人性这三本“大书”。诗歌需要素养、技术、情感、打磨。它要有三气:底气、灵气、大气。或者说,这是诗歌循序渐进的三种不同境界。好的诗歌是温暖、大气,引人向善、向美的。它以世间万事万物为着眼点,而不会仅仅囿于个人情感的狭小空间。
天:
能谈谈和您交往比较多或比较要好的一些诗友的印象吗?
高:盘妙彬是比较单纯的人,不善于经营俗务。正由于心无旁楘,才可以神游八荒,写出极其自由、极其大气的作品。这个诗人是无法复制的。刘频的诗歌精炼有深度,散发着青铜的光泽。刘春的诗歌有着一贯迷离的美感。安石榴沉着冷静,泰山崩顶而面不改色。昌耀固守内心的荒凉,发出泣血的呐喊。何玉宝是一个散漫豪爽的诗人,湖北青蛙率真可喜,举人家的书童则有着川人的麻辣。
天:
我们了解到您大学毕业后曾骑车从桂林骑行5575公里到新疆,被媒体称为“中国骑得最远的大学生”。用行动去书写了一首豪壮的诗篇,当时您是怎么决定要写这首“长诗”的呢,途中应该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其中比较深刻的是?
高:这个事情过去很久了,已经失去了谈论的价值。总的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天:
我们虽然没有看过您的诗集《大地苍茫》,但是我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老师您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诗歌的呐喊,那么请老师您可以简要介绍这部诗集的写作吗?
高:很惭愧,这是我人生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写了26年,才有那么一丁点成果。诗集是对我诗歌生涯的第一次小结,由著名诗人谭延桐老师作序,除收集了我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外,还有诗友周承强、南闽老茂的评论。另外一些诗友评论,限于篇幅没能一一收纳,这是很遗憾的事。其它的评论,后来集中刊发于玉林文联刊物《金田》2010年10-12月合刊,参与评论诗人计有:重庆子衣、高瞻、胡长荣、马忠、晴宝儿、白钰、朱山坡、吉小吉、诗奴、柳笛、黄尚宁、琬琦、刘军海、江湖一剑、清荷玲子、田春雨等,在此对他们表达诚挚谢意。诗集名为《大地苍茫》,跟我多年的诗歌追求暗相吻合,就是我一贯持之以恒的“底气、灵气、大气”。
天:
人们常常无法平衡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您怎么看待诗意的生活呢?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您觉得有诗意的生活的存在吗?
高:有的,不光是诗意的生活,而且是虔诚的宗教,一场旷日持久的洗涤。的确,物质世界会对精神世界造成无法挽回的掠夺与伤害,一些诗人在生活的高压面前哑然失声,这说明他们的内心还没有足够强大。诗歌可以修复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裂痕,促成某种和谐,对物质世界有一种神秘的“抓力”。
天:
谭延桐老师序言中说道不知道您为何取“高作苦”这个笔名,但他却说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写诗就是高空作业,高空作业肯定是苦的,至少是十分艰苦的吧。要说“艰苦卓绝”,优秀的诗人肯定都是其中的典范,作苦当然也不例外。”,我们想知道您为去取这样的一个笔名呢?这对您的人生活着其他又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意义呢?
高:我以前单位的一位领导曾说“高作苦时苦亦高”,这是对我笔名最好的一个诠释。佛家的思想是,活着就是受苦,辞世方为解脱。茫茫苦海,一舟飞渡。学谚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笔名内涵是很丰富的,你可以作任何理解。
天:
谭延桐老师对您的诗歌《瘸腿的父亲》“父亲已老/斑驳的白发/像天边的闪电/强壮的岁月被深深的沟壑所瓜分/而以往,父亲抓起一把阳光/嚼碎之后又掷还广袤的大地/……/每一寸消逝的光阴/都将父亲推向生命的出口/我在收复父亲的失地/我儿子在捡拾我的战利品/……/父亲老了/再也霸道不起来/佝偻的身影缓慢无声/像卡在我咽喉的一柄利剑/终有一天,我会为剑锋所挑动/刺破萧瑟的秋风……”评价颇高,他写到“不妥协的诗人,才会的这样的“福气”(内心的苦楚和甜美相互较劲)。读有些诗人的诗,我去找感觉,感觉也不理我;读作苦的诗,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感觉就会自己找上门来。,请问当时您这样的写作的意境和感觉是怎样酿成的?又是怎样写出来的?
高:父亲八十有二,濒危之年,现跟随我生活,雇请保姆照顾其日常起居。他大小便失禁,完全认不得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我的诗极少写自己至亲之人。因为在生活中,做更重要,她(他)不会因为你发表了一篇有关她(他)的感人文章而生活得更好。
天:
从您的新作《客家的河流》中“还有那些艰苦的挑夫,搬来大山/强行填进我虚弱的命脉,从马坡到古城//马蹄依稀,前面就是盘龙,两广交界,河水开阔//河流推倒了猛虎,推窗南望,河水旧又弯//河水滔滔入粤,月光过了界,永不归来”我们读到了很接地气而开阔的作品。能谈一些近期的创作情况,以及您对地域性写作的想法吗,或者说我们何如在诗歌中如何去寻找土壤之根?
高:今年我状态比往年略好,迄今创作了约110首诗歌,题材比较广泛,个别诗歌获得《诗刊》的奖项。地域其实是我们的母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我们在外地遇上同乡,马上会亮出自己的土语,这是很自然而然的反应,说明地域性在我们心底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首《客家的河流》是我组诗《九洲江,卷走落英的河流》十首中的一首。如何不脱离地域性,又能跨越地域性,即:既是地域的,也是共通的(世界的),这才是我目前追求的目标。
天:
我们了解到您在读大学期间也参与组建过诗社,办诗报,这方面的经验应该比较丰富,最后能给一些建议我们的天南湖诗社吗?作为前辈诗人,您对那我们这些爱好者在诗歌的道路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期许呢?
高:大学时代办广西师大文学社社刊《独秀风》,并与刘春、甘谷列、杨辉、江风杨合办过同仁诗报《发生诗报》,可惜只办了一期就毕业了。那些幼稚、美好的时光很难忘。办刊贵在坚持,扰聚人才,多出佳作,多搞活动,这样才会出影响。希望天南湖诗社的诗人们,多读实力诗人的作品,兼容并济,形成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
天:
最后我们祝高老师,工作顺利,创作丰收!!
2013年8月底 (采访人:晓丑、再道、艺尹)
此文 将发表于《天南湖》诗刊(第三期)的“诗人访谈”栏目上。
征稿啦,《天南湖》诗刊(第三期)!!
本期是“桂系高校诗团”专号!
天南湖诗社是广西的一个诗歌社团,现在的阵营还在天南湖畔。诗社已出版《天南湖》诗刊(创刊号与第二期),并赠给国内知名诗人及诗歌爱好者,其中第二期刊物已发往016个省份的50多个地区,似乎已有一定的影响。现征集第三期的稿件。本期征稿面向全广西高校的在校师生(在广西高校但非广西人皆可)。欢迎老师、同学们赐稿!具体如下:
1、本诗刊以“现代诗”为主,另设有“诗评诗论”与“诗人访谈”两个栏目。
2、征稿信箱:18778580017@163.com 或 2571412649@qq.com 投稿首(篇)数不限,请于稿件后附个人简介(所在高校、院系、年级、真实姓名、邮政地址 等);
3、征稿自即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我们用诗歌来回应现代,抒写对“现代性”的感受,内容倾向于时代性、地域性或城乡化,抒写灵与肉,具有探索性的作品,最佳;
4、入选者可获赠《天南湖》诗刊(外地的一定包邮)。感谢您的支持!
主办:天南湖诗社
2013年11月5日
【天南湖诗社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958697177
诗社Q群:38671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