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M9 y: ]% I5 _7 @. l! G6 t( ~# f% O% L
无常之美
$ O" {5 f. l8 N( E) b——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31
" ]* i- s8 d# v; y! ^
- w0 w0 j/ Z# f% I7 l3 ?1
8 m8 `: @& F9 E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常”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生着的一个日常现象。譬如一个人的死亡,一只茶杯的破碎,一朵花的凋谢,一座房屋的倒塌,等等。这些所谓的无常,也就是各种原因导致了事物的改变,毫无任何神秘或值得诧异之处。但当这种常识性的现象被上升到哲学或宗教的层面时,很多时候就会被神秘化,产生不解或恐怖效果。* |7 X" f: E4 ^' ~7 t8 q9 L
我们知道,一种符合了客观存在或演变规律的常识或道理,被称之为“真理”。那么,存在于世界之上,事物之中的“无常”之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真理”。而揭示了这一“真理”的所有言说,特别是借助于诗歌的优美语言和特殊形式来进行的这一揭示方式,所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真理之美”。2 y3 Q3 X7 f6 {0 U, ]( t
无常,是佛学里面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到了中国社会的唐、宋时期,禅家更是将无常思想纳入到自身的具体修行参悟之中,并进行了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和拓展。
& a, k/ T! |/ z$ p' J无常,是说世界(时间和空间)上的所有事物,无论有情或无情,有形与无形,都是在不断生灭变化着的,都在不断的重组与改变,新生或死亡。无论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还是由人类创造的诸般事物,包括那些神灵魔怪,各种建筑器具,甚至是宇宙星球,都没有一样可以脱离“无常”这个命运裁决者的支配。永久,不消亡,是不可能的事情。惟一不同的,是这个改变或消亡的过程,有长短疾迟的分别。长者可以千百亿万年计,短者只在分分秒秒的刹那间。* J8 d! n. \2 Y0 \2 W }
一个人活了一百多岁,每天面对着自家门前的一座山峦。在他的视觉之内,山的形貌可能是从无改变过的,并得出结论这座山以后也一定不会改变。但他错了。其实山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而且正行在自己重组或消亡的道路上。就一个百年左右的人类短暂个体生命而言,你消失了,但山依然在。甚至你的五百代孙,八百代孙,也依然可以看到家门前的那座山,外貌轮廓上也似乎并无什么大的变化。但这肯定是一种“不觉悟状态”下的错觉。6 g7 z# F7 V- x7 _% W! A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三百年前的月亮,与当下眼前的这轮月,真是安全的一回事吗?答案不言而喻。三百年前,月亮上还没有过人类活动的影子,而现在人类已经打算着要在上面筑屋居住了。
' Z$ b( V, V) V/ D: S23 J! G, u+ ~, q5 b: q1 W
无常的发生,也就是事物的改变,必须具备了一定的因缘条件。因而,在变化过程形成的那一条线上,如果你处在某个节点上,无常的改变,就有了方向性。这个方向,决定着你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如果事物改变的方向呈现了你希望的结果,你大概就会欢欣鼓舞;相反,如果是朝着你担忧的方向,出现了你不想要的结果,你便会沮丧苦痛。这是作为世间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人之常情”。, y9 @3 _( G( X" r9 E+ D
将“当下”作为一个节点,事物的变化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就要看在这个节点上各种因缘聚合后的推动力量。也就是说,“无常”并不总是朝着背离人们愿望的方向行进,也不总是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行进,而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这个规律,就是它内部各种因缘聚合的作用。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改变这些因缘条件,让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多一点,以期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虽然,在大的事件中,特别是自然界的变化中,人为的作用很有限。
$ q; j: ?! Y9 ^8 K: Q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不在末尾处,而在过程中。
$ ]+ r1 `. h. @; D尽管无常的行进过程,有着方向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结果。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一个物体或一件事物的最后坏灭,然后,进入到事物没有产生之前“空”的状态。( ~7 C0 r4 x2 W6 q* l( U& a: N& ^6 ~
“物质不灭定律”所告诉人们的,是事物形态的转变,而物质的内部结构依然保存着。如一只玻璃杯粉碎了,成为了一地碎片,但玻璃的分子结构并不因此而变化。这似乎有点像“灵魂不灭”论者的观点。人或另外一些高级动物的外形躯壳,是可以不断改换的,而里面盛着的灵魂则不改变。这个外形躯壳的不同,就是它的居住者“灵魂”借助躯壳所作所为或修炼的结果所致。
1 w) w7 S8 i; L" x l但我这里所讨论的“无常”,虽然包含了这种躯壳形貌变化的情况,但并不想对于“分子”或“灵魂”去展开论述。因为,这将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从“无常”的观点去看,“分子”或“灵魂”也一样不能永远永恒。譬如铁的分子,它在遇到氧的时候,就会发生改变,成为另外的一种物质。7 n7 Z) c5 L9 W! ?' ~/ G
不过,对于真正的禅者来说,会对所有事物的无常改变,都待之平常,视之泰然,一心不乱。这是觉悟后的状态。无好无坏,无真无假,无暗无明,无喜无悲。一句话,所有的分别心,都已经悄然放下,泯然消失。# Y7 r3 m6 }7 d) P6 ?2 [
3
( t2 {/ r, O! ^0 S" @2 t诸行无常,无常即空,空而生美。这个空,在无常进行的过程之末,是最后的结果,是解体,是结束,是完全彻底的坏灭。然后,才是新生命的开始。$ R* [1 X% G4 b+ O$ E: G
空不是源自无,而是源自改变,源自事物最终都必要坏灭的无常本质。既然所有事物,无论过程疾迟长短,最后终将坏灭消失,那么从结果上说便是“究竟成空”。空,是生命道路的结束,却又是另一段生命之路的启程。在一个空或无的地方,新的道路才有机会被创造出来并延伸出去。如同你要在一个地方建造一座新的房屋,如果这里原有一座旧房,你就得先拆除后才能开始建造。
( F0 i* S6 ?7 ? X; o4 g& d: b于是,这无常,这无常导致的空,就充满了灵秀的动力,充满了一种看起来神秘难言的大美。
% G. Q) ^7 u' x/ [% x# `( {3 Y无常之美的的境界,当然不仅仅会呈现在现代诗歌中,而是可以呈现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譬如绘画、雕塑、园艺、戏剧、电影、音乐等等。它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体现这一“无常的主题”。
$ S" I) x/ C- I1 v& u; x3 R2 l$ o当然,无常之美的最终体现,是在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中。9 |2 v4 s: Q6 V# p% Y& l
正是有了坏灭和死亡,新生才给人以惊喜,给人以憧憬和希望。- r" b* r8 X0 K* f2 R
花的败落凋零,带来果实的生长和成熟。果实的成熟,又包含着新生命被孕育的希望和憧憬。生命的轮回,是无常规律的具体呈现。生命的任何美丽,都是无常之美的呈现。如果没有这些无常变化的发生,世界就将失去动力和源头,失去机会,新的生命和希望也就不可能再现。没有无常之变,就没有世界的多姿多彩和不断前行的可能性。 Q. o) Z% ^. W" x5 k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一无常改变中蕴含着的无限可能性。6 D g, `/ o& D; O! r- Z5 m
所有新的希望,都建立在原有事物的终结败亡之上。如果生命不是短暂、无常的,如果没有死亡和新生的轮换交替,这世界该是一种多么索然无味且令人恐怖的景象啊。正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才不会真正绝望。
* g% D# N2 x" `% l' t8 i9 r4
& r5 `% n/ }6 ]" K8 v9 o1 W+ n2 ~$ [作为诗人,无论写人物或事物,最终的落处当不外“人生”二字。因为,诗人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是一个经历者、观察者及思考者。这样,所及的一切,就都无不带上了“人”的立场和观点。所以,人——是所有一切背景之后的终极背景。
+ J! q, n) Q/ Z0 o8 l而如果是一个修禅的诗人,则对人生及万事万物的观察,又有不同。禅者的观察,自然是以禅的角度去进行观照,故而所得结论,也就不与常人同。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中,“无常”将时时相随,无处不在。
7 ?9 C' M3 L4 n: Y3 k; S这一点无论是古代或现代诗人,你只要是一个近佛习禅者,无常思想也就自然的会渗入到血液和呼吸。至于笔下的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不妨稍加捡拾,就会发现这样的诗句历代以来俯拾皆是,珠玑盈库。
$ A7 q& z& F8 U/ c: D* Q5 L2 R3 ~早在东汉之末,曹操便有名诗《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叹人生短暂,生灭无常。到了唐宋时期,社会动乱,人世遭际,都让诗人们感悟到人生和世间的无常变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李白《将进酒》);“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浩《黄鹤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到了宋代,诗人骚客的这种“无常感”就更加强烈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而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这种感叹“人生无常”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9 q" S' }7 }: Y, p8 `! E% l5 c# z3 ?2 B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H& {' Y' y% d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J. C8 f( O5 B( a! o- h% |2 E# H54 I" z) n9 C+ T2 ?
古代诗人在佛禅思想影响下,以“无常”观照人生、事物,现代禅诗的探索者们,虽然与古人时空相隔,但既然共同拥有一轮禅的明月,那么其作品的区别,也就仅仅是表现手法和语言上的不同,而“禅的血脉”,则是在“纵的继承”中始终相贯通的。* M5 p* }5 R1 m! q" [
台湾诗人洛夫自学禅以后,笔下的“无常思想”就也不经意的会在诗中很“现代”的流露出来。如他的《果落无声》:
' K. I4 o/ ~7 C" S2 M/ c, R- v4 { g% q% d8 ?+ h! T
从一个不可预测的高度掉下来
% _; T4 i: d, f6 I, o1 u1 C2 v' T停止在: L6 M# X7 w+ W. @3 m9 j
另一个不可预测的半空; y p0 O: g3 D8 _- I8 j5 {6 E" ]4 p
/ j c) g1 H. M
现代禅诗研究会同人古石的作品《消逝》,更是传达了无常的迅速和反复:
+ w$ j' @6 C/ ?* X( E& L6 \$ C6 @6 D/ L3 k& h
那最遥远的或许就是最近的7 e7 Q' [7 b/ E) D) u/ H
冬天的雪花飘着飘着就绿了3 Z6 A% v3 L7 u9 q4 T( ]
从春天的枝头望过去
( v- p% y: f5 z1 r" Z& g6 P一只只鸟正飞离一片树林3 W3 g1 l7 I; f: b$ s
这么近的鸟,一只只瞬间就飞远了
' Z+ _& M6 | k, K( h' T5 ]春天的枝头又挂满了雪花
$ j# \, [+ ~' B那最近的或许就是最遥远的+ V# Y1 O& q8 D: u4 Y8 G
当我从一片雾气中抬起头来* D2 V2 j) I) e
我已辨不清自己的容颜# K# x. Y. `( o$ S- Q$ l5 R
5 C+ k8 c$ F* \" D% v: b* G
另一位研究会同人碧青,也在她的《风已走远》一诗中,传达了同样的“无常”之思考:
$ E6 Q, v! Z+ _: ]/ r* B
& j E0 l$ M$ t静静的湖水* t3 A/ t( h! }1 d) r+ P8 I- H" m9 [
静静的你
5 \0 ?' _( J& ~4 J# ]" b在湖的外面
. z. c( |, C% o5 z4 N# c0 I6 I- J8 W' f
一缕山风) h1 E/ m) H5 \6 ~9 ~
吹皱湖的容颜
( v1 N: v' I6 S& H& N湖水存在的状态
( Z3 K4 ~' @3 a9 o& W瞬间
7 v. X5 `' L& T A2 C被一缕山风改变0 I, h. I/ p/ c {# V2 {# ?0 u
4 Z- E, u; F1 [4 _5 P, [
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上- ?6 K0 a# R) `; x
你7 M; w) g6 t$ |+ v
又有什么; G$ E" t. P: P) j' S, }+ W* H
正在被岁月改变
; p* [- C- y% e; f6 `8 D) r! ~: f X
湖边 N& b; f5 A5 Q8 G& q% L3 d5 o
风已走远
9 e5 ~, j( `9 [7 ~# m4 k7 Y8 U( `4 w# L; p. h; H
同是现代禅诗同人的昌政,在其短诗《别》中对于“无常”的表达,也达到了信手拈提的状态:' J" d% V1 z; d2 Q& E
4 ]7 E! h! b, l# f9 z' v0 G) }! h4 Q& r
誓言刻在车厢. w9 q( H8 k) G
人已上船; b* a7 J2 h$ O4 b+ q6 x8 o. Y
* O, _3 B& q1 p: T" q& x0 |( z
从此,山高水长
/ u5 e4 ?/ [* _6 P6 Y! f各拐各的弯. M5 Z8 e1 P) K9 g' H9 Y1 E& R
, N- L# s% _+ ^% c) P" P& [
在现代禅诗的创作中,因人因事或因物而触发的对于“无常思想”的思考,可谓比比皆是,这里就不逐一枚举了。但能摆脱开“物哀”或“情伤”的格调,而传达出“无常之美”,则是我们所有同人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因为禅的理念里面,包括无常在内,都是旨在要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既然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此,又有什么是需要悲哀或伤悼的呢。当我们不再仅仅为一己的个人情感所拘,也就能像感受山花明月一样,感受到包括死亡在内诸般事物的“无常之美”。) A* ?; V) K) k+ U
作为必须认识和践行佛禅之无常思想的现代禅诗探索者,一旦认识到了事物的无常性,就不会再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改变,或自身遭遇到的任何悲欢荣辱、曲折艰辛感到惊诧或惧怕,就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
% P( ^- c |4 B: S0 Q4 Z61 x$ Z; Z" O& \ J* [0 [+ W# ?$ f
无常与永恒相对。美与丑也一样。+ D5 j. z: w( a
既然无常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那么永恒就是一个伪概念。而美既然是与丑相对的,那么它就也是一个伪概念。
0 c+ q' Z6 k7 l( j$ P美或丑,只是人类根据自身喜好而生出的一种分别心而已。对于山河大地,花草动物这些自然事物本身,是不存在这个美丑概念的。
1 e1 P6 h' ]: N r# w; D/ q7 |诗人看到山坡上的格桑花开放了,欣喜若狂,赞颂这美丽。但一群牛被赶上山坡,牛的眼睛里看到的仅仅是可以果腹的饲料而已。
0 g* ?( R$ q5 {3 D3 W% }/ L1 Z所以,我这里所说的“无常之美”,也只是一种借用,是一种“言说的方便”而已。我想要说明的,只是对于“无常”的正确认识,它并不可怕。它不是败灭和死亡的深渊,而是新生命的产房。
3 D5 z( A9 D; b' F如江河奔流,也如山川镇静。& G. K( X1 }2 |( _
# C: I q3 [7 {' T! l1 ?+ i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沙溪现代禅诗院)
. x. N1 L' z" g$ Q1 F9 f7 F; R- e# v) O* b, a+ i) E! s1 T9 G
9 b0 p$ w+ g6 ?;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