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甫创作精神对诗歌复兴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严家威 于 2012-10-28 17:26 编辑

杜甫创作精神对诗歌复兴的启示


2012年10月27日0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沈金浩




【核心提示】近20年来,除歌词创作尚差强人意外,案头文字诗歌创作较为萎靡,其主要表现为:缺少脍炙人口的作品;缺少众所关注的诗人;诗歌刊物发行量小;诗界活动流于民间小圈子;写现代诗者多较自恋,缺少对读者的关注。何以促进当下诗歌创作的复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诗歌复兴时不我待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字也非常适于写诗:汉字是单音节方块字,这使它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汉字形可传意,音可传情;汉字在组成句子时,对语法的要求较低,不像外文对介词、副词之类那么讲究,因而在组织时既可做到句子整齐,又可令句法丰富多变。
然而,为何中国的诗歌创作式微了呢?从世界范围内看,自文学进入现代主义时代以来,似乎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或源自以下几个因素:1.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更快,更为复杂和碎片化。这需要用较能表达复杂感情的叙述语言来描述。2.现代人的生活更务实。3.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更多样化,使其较少花精力于写诗、读诗。4.科技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使现代人的共有性情感压抑更易释放,使许多情感体验肤浅化、短暂化、碎片化。5.现代人成名的途径发生变化,而诗歌创作自古至今都不易获利。这些因素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
此外,近20年的中国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固有传统。最突出的一点,其在情感上过于个人化,表达上过于跳跃、朦胧,导致读者难以读懂,更谈不上引起共鸣。由此,诗歌自然难以脍炙人口并广泛流传。
诗歌仍有复兴的意义。传统所谓诗的兴、观、群、怨功能,至今仍可发挥。诗是一个民族心灵活动的结晶。好诗可引领人们获得更深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可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表达能力。它可以观民风,记史事。
如何复兴中国诗歌?诗歌作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学样式,完全应得到各界的重视。唐诗为何繁荣,原因之一是诗歌是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宋元明清时期,作诗仍是官员的一项基本技能,有时也是考试的内容。如果今天继续大力推动诗歌创作,相信诗歌可获得较大程度的复兴。政府或作协每年若能举办诗歌比赛、朗诵等各种活动,相信民间对诗歌的重视程度就会提高,出现好诗的可能性也会大增。
杜甫创作经验仍有传承意义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当我们纪念杜甫时,不妨看看这位代表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被称作诗圣,被后人不断学习、研究的诗人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第一,杜诗最受人称道的一个地方,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相结合,有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精神。用国际通行的话来说,就是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换个角度说,是拥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具有“诗史”意识。杜甫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水、爱生活、爱家庭,高尚的感情加上高超的艺术,使杜诗达到极高水平。而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诗集,其主要内容是写时事,或者比较集中地写百姓的喜怒哀乐。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民间甘苦,这些古诗中常有的题材,今人已很少关注,写旧体诗的人有时还写一下,作新诗的关注非常少。如果诗歌不关心别人,那别人怎么可能来关注诗人在写什么呢?所以,我们今天作诗的题材,至少不能比杜甫窄;诗的情感、思想,也不应比杜甫狭隘、肤浅。
第二是学习精神。“熟精文选理”、“颇学阴何苦用心”、“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等语,见证了杜甫的作诗态度。杜诗之所以好,与杜甫认真总结、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有关。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这种全面性,正是杜甫在学习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超越的结果。
20世纪的一些重要诗人,写旧体诗者如毛泽东、鲁迅、陈寅恪、钱仲联、钱锺书等都能学习古人而熔铸自己的风格,写新诗者如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等,都能兼采东西方诗人之长。但现在,写旧体者的普遍毛病在于,缺少醇雅之味,而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学问不足,读前人诗书太少。写新体者,学古无耐心,学洋之作又常“水土不服”。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积极的处世精神和热情的生活态度固然不错,但其中的学养实际上是要打问号的。传统文学中与春天组合的水是江和湖,因为海太辽阔,力量太大,又有盐份,春之特征在它身上难以显现,在它旁边也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略、被摧残。所以传统文学里不把春、春花与大海结合。但海子这两句缺乏传统根基的句子成为一代名句,让人很容易感受到文学继承中的断层。
第三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认真态度。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以杜甫之才学,作诗尚且如此认真。纵观历代优秀诗人的创作,其文字总是非常妥帖的。而这种效果,如果不是天才,则需要诗人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对当下而言,杜甫诗歌创作经验仍有传承意义。建议各界重视诗歌创作,认真总结前人经验。不妨以十年为期,鼓励作诗,看能否复兴中国的诗歌创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9 10: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9 10:2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八股。{: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13: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