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民生 于 2013-11-20 23:25 编辑 . J0 g+ k4 j" P& m) a
5 e, f3 H6 |& @8 ~1 r. `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 [: t6 T. _% s) ~6 J
: j; [+ X2 Y& @- I8 ]8 D/ D8 Q4 {2 j, h& A; Z( \+ w" W
——中国网络诗歌学会2013年会讲座提要
9 e5 m; G7 _1 p1 V: F6 t. i
/ x( m) i/ u1 r( L7 E; I* z2 k* e7 o# r5 _9 z0 S, l& N
! Z: D7 k( M3 E) O6 g
白鸦
, C0 I& K6 j: ^" \) u& _
3 x$ n' U9 O- t4 g v$ \* \# z4 B
7 G- ~7 d& L* B' O/ @ 大家好!今天我们交流一下诗的陌生化问题。这个问题,写诗的人多少都了解一点,也应该了解,但多数人对陌生化的理解比较狭隘。今天的交流,期望能帮大家打开思维,从更广的层面认识诗的陌生化。! w' a+ G% N: T1 K7 }( \
) J: Q: O5 j% }5 s! B7 K# \) \6 e8 {$ a; A& N( ~ q
陌生化,本质上是个什么问题?$ z2 u5 `# P/ ~+ d0 W
4 K4 r! M8 i8 s G3 ~( b0 H
& Q8 k& L8 P- R/ j# L# }( t# Q 先想个问题:一首诗,我们凭什么说它是诗?因为分行吗?如果把数学课本分成行,你为什么不说它是诗?' z) ]! p2 u! W3 Q/ v
再把问题放大一点:文学,凭什么是文学?我把莫言的《丰乳肥臀》拿来,你会说这是小说,如果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拿来,你为什么不说它是小说?" G8 ] m( C6 |
这其中奥秘,可用一句话概括: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是因为它有“文学性”。文学,是凭“文学性”成为文学的。
; } z: F" b* ]; ^; e( ] “文学性”是什么东西?陌生化理论大师雅各布森说:“文学学科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这个“文学性”,就是使《丰乳肥臀》成为小说的东西,就是让诗成为诗的东西。2 r* {. J+ a* v/ A9 s& ` ^
当我问“一首诗凭什么是诗”,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它有诗意嘛!没错,但这么说很笼统。诗意又是怎么来的呢?也许你会说:因为陌生化嘛!也没错,因为在诗中,日常的语言变成了陌生的语言,所以产生了诗意,所以才叫诗。
* c, L0 X8 W; a( x" }) u 我讲这些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陌生化问题是怎么来的,它本质上就是关于“文学性”的问题。 w( K2 X* e! a+ F* w( q: ]
“词语从日常到陌生,所以产生了诗意”,这个说法看起来天衣无缝,其实没这么简单。( k+ G& e; c- |8 Y
6 U7 D# S8 M) o3 L- ]' e/ C* g0 n6 x: |+ l9 v- |& Q5 j
主要的陌生化理论,有哪些?
3 P5 z8 I+ ~' ~1 X! j. f+ |( N. q
$ l+ H3 c/ u7 {! L" X 源头上讲,亚里斯多德说的“惊奇”,大约就是西方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中国古代诗学说赋比兴,这个“比”即是中国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当然,从整体上也可以说“赋比兴”都是中国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
4 Y0 a Q; N! z7 S) C/ X 广义上讲,一切关于艺术形式的讨论,都与陌生化理论相关。具体到诗的陌生化,古今中外的论述很丰富,大家可从以下几方面去阅读了解:! o$ G+ ^/ R I
一是西方的,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黑格尔等人的论述;
' C3 z! }; N! k7 z5 j 二是中国古代诗论;- B ^. R2 O- f5 m2 X* w
三是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艾亨鲍姆等人的论述,这个最系统;5 |, `$ N2 t4 y. V5 f* ^
四是布莱希特等人关于戏剧陌生化的论述,从诗的叙述角度看,这个更重要;
- W9 K, S2 r9 k* ]$ c% m 五是古今中外大诗人创作心得,这个很散乱但最具启发性,如普希金、弗罗斯特、布罗茨基等;$ Y& \# ?. Y/ }7 N' p/ a6 M
六是其他理论家的论述,比如过去的别林斯基,现在的詹姆逊等。
& ?) ?0 F2 T6 Q& n+ Q g. j9 ~ 上述各类陌生化理论,限于时间不展开介绍,我指一条路,诸位有兴趣自己去找书看。今天,我只选两个例子,结合诗歌文本分析一下。这两个陌生化理论的例子很精彩,“技术性”很强,也很好玩,但不太好懂。3 s2 [$ a( V- U
6 p2 _8 {4 S* R" `/ d, @
1 J5 k: ~0 Q$ I R
举个例子:雅各布森的“公式”
4 `7 M% I0 M4 L! h" z6 m
# T7 d: N" w# ~3 Q. ^5 @( s% |7 w$ d# ]" K7 x0 ~0 K: b* P
罗曼·雅各布森是陌生化理论大师,他把语言交流功能分为六种,其中之一是“诗歌功能”,即主要以话语为目的交流。他的陌生化理论要点,就是一句话:诗歌功能就是把对应原则从选择轴反射到组合轴。
2 z. h8 |9 ^ | 这句话,是雅各布森关于陌生化的著名“定义”,想必在座的很多人也知道,但此话听起来很玄乎,现在,我把它归纳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公式”,大家有兴趣慢慢去琢磨:" e6 e, \0 ], s. S* B
6 E" E1 ?# w+ H% F
选择轴(也叫纵聚合,体现语言活动中的联想关系)——进行语言选择(好比找对象,作用是替代)——具有共时性特征——隐喻(信息垂直运动,垂直联想)——等值(意象之间的相似与类比)
' ?$ T; v8 z) w7 w; M* g2 Y, O0 ?7 V' M) z
组合轴(也叫横组合,体现语言活动中的句段关系)——进行语言组合(好比过日子,作用是补足)——具有历时性特征——转喻(信息水平运动,水平组合)——反射(相邻事物的替代与相继)
6 C: X" A% z/ H6 m5 U. b- [: s" I
8 N) |0 L0 N- l+ Q1 ~1 r; e 这个“公式”是啥意思呢?我随便拿一首诗来解释一下。大家看手上的资料:《三片落叶》,这是诗人田晓隐最近写的一首诗,我在他博客看到后随手拿来的。为什么说随手拿来呢?因为,几乎一切现代诗拿来都能用雅各布森这一套公式来解释。不信你们任意拿一首诗来,我立刻就可以解释给你听。
7 W% [( @ J% X9 g) R% e, I+ Z2 p* m- O, d9 n/ r
《三片落叶》
$ w- Z( @' h k
+ n' |8 m) ?# C, S' `; | 一片树叶落地,就有一扇门缓缓关上
; X2 P* s( ?! N$ W# I6 p 灯火和药罐子在其中沉睡
2 {7 I( T4 K3 O3 y7 ?9 U 夜薄凉,久病不愈的人开始怀念床! f) i: _* E. k
无棉花,无枕头,床板内部有路延伸1 Y9 F, b6 n6 { ^$ A2 P$ Z; x
月光三千里。被赶路的脚夫一截一截地吃掉
& W8 V, h. y0 r# n E 前方是何方?去路是不是归路
$ e: W/ z+ n* b- r6 F& f9 n 再有一片树叶落地
% s4 o" p3 C( R4 N2 Z 落叶里面浮现一张脸,带着歉意
* {7 ^" C9 I+ s& y 这张弧形的脸,囊括一个深邃的秋天% L4 s+ i3 Q4 P; @+ r/ I' j
睡不醒的是老虎。我走在路上; r/ k/ _/ `6 _2 V0 G
是睡醒了的绵羊,和天空软绵绵的云朵
, Q! X7 c5 [/ S; J; h5 Y 最后一片树叶落地, F" i2 H( G' K0 j) C. m' ?
群山之外。雁阵搅得天空疼痛不止# N( K: N3 G- v) T2 l2 ~1 [% I
落单的那只孤雁,是一柄失去灵气的兵刃 s2 a- D0 ?$ s- g* e. |- P* X- Q7 e
身后的炊烟被冻僵。火苗乱扭
. i4 C5 Z) S( |6 R$ u 很多的门无风自开
! ?. m5 F% g4 G( O( _) S 屠夫和猎人正在忙碌,隔夜就来的冬天$ S9 V; w1 G% A
是他们怀揣的一副中药,或者火种
; B5 d. y+ J% D$ p; N4 x 我得在月光下继续赶路3 U0 A7 w' Q7 K \
把背囊里的木钉全部用掉) j1 o) l" Q' B5 ?9 c. }
要在石匠把碑雕好之前,钉好所有散架的棺材
0 F' `) Y/ }* l7 p- m; K2 u- { } 最后的一片落叶,是一块冻僵了的骨头
5 H8 U( B3 T) C/ { 和先前的落叶一起凝固
; k7 i2 W! _9 D: E6 x$ B# j7 v& B 晶莹的骨骼让去往墓地的人原形毕露7 n- Z4 T: g; }
4 M5 B1 ^$ g, a, Q; J
大家注意看,诗中的第一片“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词语,或意象)是怎么弄到一起的呢?
0 K: i! c) g! g9 C4 L 这是因为:诗人在选择轴上通过隐喻把两个句子等值了。5 I @7 ]% p" i+ W" M; J( Q
首先,诗人通过垂直联想,选择句子(词语,或意象)来替代“树叶落地”,至于选择什么意象,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选择,无非就是意象间的相似与类比等等,这是诗人的个人才华问题,我们不管他。但要知道:当诗人选择了“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个句子之后,他就必须使“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两个句子等值,否则让人读着莫名其妙。那如何等值呢?就是隐喻。
! i" {7 P( {. K0 |3 B# s X 然后,诗人把“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个选择反射到组合轴上。大家看2-5句:“灯火和药罐子在其中沉睡/夜薄凉,久病不愈的人开始怀念床/无棉花,无枕头,床板内部有路延伸/月光三千里。被赶路的脚夫一截一截地吃掉”。这几句,就是诗人的组合方式。至于诗人怎么组合,那也是他的个人才华问题,我们不管他,无非就是相邻事物的替代与相继等等。但要知道:这个组合,是对“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的相继、延伸或补足。补足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转喻。- _+ L; v/ d3 H/ j; F0 ?$ o) @
也就是说,“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如果没有选择轴上的隐喻等值,就没有后面那一段在组合轴上的转喻补足。. p# s: z& [9 M! H+ _; S
同样的道理:诗中的第二片“树叶落地”与“一张脸”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其实就是在选择轴上通过隐喻把“树叶落地”与“一张脸”进行了等值。然后,把这个选择反射到组合轴上,即“这张弧形的脸,囊括一个深邃的秋天/睡不醒的是老虎。我走在路上/是睡醒了的绵羊,和天空软绵绵的云朵”,这几句就是诗人的组合,即通过转喻进行的相继、延伸或补足。1 X+ J" i% K4 p5 w3 A
同样的道理:诗中的第三片“树叶落地”与“雁阵搅得天空疼痛不止”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也是因为在选择轴上通过隐喻进行了等值。然后把这个选择反射到组合轴上,后面那几句,即是诗人的组合方式,即是通过转喻进行的相继、延伸或补足。
0 i% L* k$ v( Y2 G+ I; } 由此不难看出,从语言艺术形式上分析《三片落叶》的陌生化效果,其实就是三次选择轴上的隐喻和等值,三次组合轴上的转喻和补足。雅各布森的这个陌生化“公式”,大意就是如此,他解释了陌生化(诗意)的成因。
8 [2 z( P7 m" h; L( E 虽然诗人多数并不懂雅各布森的这套东西,但诗人们所做的,正是这个东西。' D6 ?) d9 O& M5 ]+ O& w
8 o) r3 A( [0 ]
4 m9 b! \* ^8 v! u7 D再举个例子:布莱希特的“横断面” y O+ N" r1 W4 ]
+ c& z1 U2 X; C& @3 C
" m- _+ W5 T8 E3 @ ~
布莱希特研究的陌生化,是戏剧陌生化。他也给陌生化下了一个“定义”: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H$ w" w2 Y: u6 u( a5 G 这个定义,从戏剧陌生化的角度讲,叫“间离法”或“间离效果”。
" w& v+ h9 J C 一般认为,戏剧应以“共鸣”为基础,把观众卷入事件或角色,让观众随着剧情一起悲欢。但布莱希特认为这是小儿科,仅仅是触发了观众的情感而已,甚至是在消磨观众的行动意志。他认为,好的戏剧并不刻意把观众卷入事件随剧中人物的命运喜怒哀乐,而是把观众变为对象,让观众紧张地关注戏的“进行”,而不是紧张地关注戏的“结局”。# U7 d. `; S( d/ Z5 c- a* b
布莱希特的戏剧陌生化理论很有系统性,拿到诗上讲,比较重要的一个意思是:戏剧化的诗歌叙述不应指向“结局”,而应指向“进行”。这是过程主义的叙述姿态。戏剧化的诗歌叙述,乍一看像讲故事,诗的陌生化效果从哪里来呢?即从“进行”中来。说的具体一点,即产生于诗对叙述事件的状况的揭示。
9 s9 A4 L3 ? s" q 那么,怎么“揭示状况”呢?把布莱希特的意思运用到诗的叙述上,大约是:中断线条式的叙述情节,形成一个或多个情节的横断面,叙述在这些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戏剧陌生化的效果就产生了。
' @/ ^& q/ k* @6 I" h “叙述在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拿诗人茧衣的一首诗来分析一下。大家看手上的资料:& d0 \ f. O2 B* Y
/ ~! f7 i* J& `" Q: H+ i3 q
《观张旭<肚痛贴>》& Z$ U) n7 u; E6 Z N! \5 ]
6 ^: b( d! I( i; N, i6 p3 |
他肚痛,发热
3 o' B! `, ~6 K 疑似风寒所致
' }9 P7 W; E& Z$ m 他用铜壶烧水6 [- E# V$ @7 p' _0 m: w
躺下,又坐起来7 D! Q5 X/ w5 }& ?8 [! ]! V N
他把水换成了酒+ h3 }- O/ N0 b" N, O
月光把一块砖照得很白
% Y+ B6 a- }3 V& i1 s7 ]. Y D 像纸
6 p6 b9 L4 w: P* ?* [0 N( i I. i7 h “拿笔来”
- {1 b7 h7 e7 p9 Y# C9 N 他挽起袖子
" i2 s( z2 ~' y$ T 突然想起肚痛的事情0 s& b; i; }. l3 }. Z% T+ S
于是扔下笔
( R1 {' V H" R" f7 C! n 用头发蘸着墨汁6 O6 z+ l0 E4 ]& e
写下一个痛字- ?4 e W; u& r( \) S, N- C* p/ g; A
写罢就倒下睡了
$ l& r: l4 m. s; ?9 |/ M$ r 从唐朝睡到今天
$ k' x! U1 ~: E8 s/ ^ 这才想起" M( F% q: a P4 ^' a
把一截袖子5 L3 B9 U+ K. t3 K" k
落在了贞观二年的枕边, g, t5 O1 U |* k! D1 |3 M9 U" g) A
而袖子里裹的
! _* s. v- T! Q! p* P2 y$ ^ 一方端砚4 G7 z4 }2 F* r) j U
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
. \1 z7 `7 u# e% q 喊出了天价
M% Z5 W0 B% Q2 Q
* [0 d6 M2 g# N- C+ }( F9 I 这首诗,从“他肚痛,发热/疑似风寒所致”,写到“用头发蘸着墨汁/写下一个痛字”,是前半节的叙述,是线条式的叙述。这样的叙述很常见,没什么特别,只因不同诗人的才华与想象力而有区别。诗人通过想象力,叙述了张旭写《肚痛贴》的现场与过程,其中点出了“酒”、“发书”等与张旭有关的标志性元素,体现出诗人心气与张旭狂草之气的合一。
) G6 y" c- m9 O( u 但接下来,诗人在叙述的“横断面”上停住了,并把它放大。5 r; U; p9 q3 w9 n- F8 [& O- @ J6 r
诗的后半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叙述横断面:在“用头发蘸着墨汁/写下一个痛字”之后,诗人不再进行线条式的叙述推进,而是在“写罢”之后的横断面上停住,即中断叙述情节,形成一个情节横断面,在这个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戏剧陌生化效果由此而来。$ _( F6 u' I3 q" ^
这个道理,就像研究一根木头,不能把木头从头研究到尾,应该在某个或某些地方把木头劈断,看它的横断面,看它的年轮,这样看才有意思。& k+ h% ]& h5 R! G2 W8 _
有一次我去三星堆,朋友带我看一段土筑的古城墙,乍一看就像一条小河堤。那土城墙被切断了,并在切断的地方建了一座房子来保护它,从那切断的横断面上,可以看出一层一层不同时期、不同质地的土层,这样,就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城墙的古老。这个道理,和“叙述在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的道理一样。
# {7 }4 \! y/ A( S Y 在叙述的横断面上停留与放大,是根据诗的叙述需要来取舍的,没有定式,完全取决于诗人的才华,其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拉长、缩短或替换,只要能保障最后的叙述效果即可。
) A0 ^" B6 X# m* }. m0 @ 这一类充满戏剧化叙述的诗,貌似讲故事,但与布莱希特所期望的戏剧一样,不刻意把读者卷入叙述事件,不刻意吸引读者关注叙述指向的结局,而是吸引读者关注叙述的“进行”。宏观一点说,这是强调人的动机大于强调人的本能,叙述中的人物充满未知。通过这样的叙述,诗,就为读者的客观判断力提供了较大空间。
0 Z0 G+ D1 m, i/ `) l 再看这首茧衣的《崔九》,这里面有两个叙述的“横断面”:5 L9 b# W9 n, y( r
$ ~( ^- S4 T) [. b& E 《崔九》
; W7 G3 t+ _& u: J, v# i0 Z# V# u7 }6 }9 n0 _
归隐山林的人
) G6 p# J* c9 d# O 曾经是卞梁城里( g: f' R( p4 x6 G7 X
最喧嚣的一把扫帚
" `9 e. k# y* I" c! X 在山中4 n* l7 R7 B5 l, O! C8 A1 g, x3 z
他仍是习惯扫
: ^. k# h( b* j" B4 V 扫雪,扫落叶2 @- s, Z$ E# G1 z+ W
大柳树下的蝉蜕
; U% C m5 y) z1 k. J 把桃花从粉红扫成了白 F+ U# r# L: M
他不喜欢白色的桃花! }& w2 f, w `
可他依旧是扫
; k- ? }3 O9 N 依旧是翻开《论语》8 ~$ O8 S, a r: p
吟几句8 J# ]! G4 K! @: Z
又合上
4 ^& i& ^. p( H5 T# t) v' D! p- t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d0 b$ @) F8 l$ _* B) c& j: H 说这话的时节( F2 [$ C: w; M9 O0 |# ?6 ]" w
距离被罢黜已是四年的光景了
* R3 U1 s9 b# [: ]( o# o% I4 C5 o 今天他坐在石上
! S+ m, k) e% R1 p X) _ 看雨落在山脉里
' n1 |1 g, l/ h( }+ f 他不掸去膝上的落叶
" W7 x4 B1 i( h1 ~2 _" ? 不惊扰衣摺里的蝴蝶2 g) Q' v) X6 X
他已经习惯5 }% i6 `4 [7 M ?3 @" B/ f# b
像另一块石头
% K6 k; o* ~( m, A 那样睡去: k7 B; @9 J; J# ]/ V$ O- R4 p
4 J7 o' @* ^' Y8 k 这首诗的中间写道:“说这话的时节/距离被罢黜已是四年的光景了”。这两句,其实是一个叙述转身,以这个叙述转身为界,前面写的“在山中”的情形,即是一个叙述横断面;后面写的“今天他坐在石上”的情形,即是另一个叙述横断面。诗人正是在这两个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完成了一首关于崔九的、极富性情的叙述。1 Q& L3 ~/ x" u# R4 d8 w
/ ~. C9 K. r: M7 ~7 `" n8 t, {9 D" L. O0 J5 v0 T* R
1 ~6 O* e6 t$ f$ g) o$ o
日常与陌生,这说法靠谱吗?
# T1 l! v4 x0 o0 w- w) A3 m0 u6 D- J; E, r
9 A0 V" @# N }9 q- u$ J 以上,举了两个陌生化理论的例子,看起来“技术性”很强,让我们坚信:某种高超的叙述技术,让日常的东西在诗中变成了陌生的东西,于是乎诗意盎然了。
* F0 ~* y5 u7 U4 p4 o 果真如此吗?: Z/ ^1 z/ h% ?. j' o8 \. a
其实不一定!陌生化,不管你怎么去定义,按目前的诗歌理论,它归根结底是从“日常化”变过来的。既然如此,也就是说,诗人事先就知道他使用的词语意义是日常的。而事实上,你真能判断一个词语的意义是日常还是陌生吗?
& ~. H7 E0 r* D) e+ B `5 @0 |7 @ 举个例子。从空间上看,一个词语的意义如果在A处是日常的,在B处可能是陌生的。比如“得瑟”这个词,在东北是日常的,在四川就是陌生的。“龟儿子”这个词在四川是日常的,在东北是陌生的。照此逻辑,同样一首诗,可能四川人读了是诗,东北人读了不是诗,岂不荒谬?
0 Y! P7 b" S6 m5 k& w 从时间上看,一个词语的意义如果在A时是日常的,在B时可能是陌生的。比如“同志”或“小姐”,一时日常,一时陌生。1 S0 W. ]4 r+ i, b. B. R
所以,我们通常理解的陌生化,不一定靠谱。
* c- b' g( P7 U$ E5 o' X
+ N/ z% e- o/ u, l/ z( q
/ A$ m3 T i! Q& ~不是陌生化理论狭隘,而是我们的理解狭隘
: ]% A- U# \. p* r1 d
' g% a# E8 h: d8 _* X7 n; } X$ i: U W# v% R
日常与陌生的说法不一定靠谱,是不是前人的陌生化理论有错误?
8 Q6 v7 U% W5 R' w$ V" r6 ^2 P2 }0 [ 不是。是我们狭隘地理解了陌生化理论。凡是经典理论,必然是活的,我们应把前人经典的诗学理论看作“生产性”的理论,根据现代汉语诗歌的特点和需要,创造性地继承发挥。
) s8 p W5 g5 ? 所有的陌生化理论,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宏观上都可划为两个层次(就诗而言):一是词语层次的陌生化,这是“术”;二是结构层次的陌生化,这是“道”。这两个层次本来不可分割,完全看诗人的悟性高低。
; t7 K$ _7 U3 t# h' ?# N 也就是说,无论是雅各布森的“公式”,还是布莱希特的“横断面”,你若从词语陌生化的层面理解,你只是理解了“术”,不是“道”。记住,一切基于词语层面理解的陌生化理论,都是“术”,只有基于结构层面理解的陌生化才是“道”。; ~) c' J' A& Y2 }- ~1 A R {
“词语陌生化”,即是我们对陌生化的狭隘理解,因为我们学习西方的现代诗,从源头上学,首先学会的就是词语陌生化。
/ s. Z5 ~; B N7 ~+ N# U6 G0 }+ z 一般认为,法国象征派开启了现代诗潮,大家看波德莱尔、兰波等人的诗歌语言可以知道,其语言艺术形式从根本上讲就是扭曲或变形,这就是以“词语陌生化”为主要特征的,是关于现代诗探索的初级阶段。语言的扭曲和变形传到中国,中国诗人都学会了,于是汉语也有了现代诗,但这是“术”,不是“道”。$ b6 X5 h2 e2 b5 D4 m5 {
实质上,法国象征派诗歌开启的一个关于现代诗的大道理,不是扭曲或变形的表象,而是“语言形式大于语言内容”。这才是“道”,但绝大多数中国诗人没学会,于是乎,我们看到的百年新诗图景主要是这样的:象征或意象的语言(词语陌生化),加上观念或哲理的内容(写了什么主题),如此浅陋的现代诗被中国诗人一直写到如今。6 a: q; w+ p2 _/ \" w5 ^& r. T
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仅从“词语”层面狭隘地理解了陌生化。
2 R+ B3 o3 H; b( M1 N" }* x* J! i. B0 y+ a% p' e V# p; N
* A m/ u5 G P& Z“词语陌生化”与“结构陌生化”8 R% J4 s2 U* v5 f6 ^* X
# o7 D9 S6 ^1 q/ _( p& _2 E" m/ E
B+ D- Z- g0 O 关于陌生化的理解,应该从“词语”走向“结构”。
0 h+ \/ s# [4 P5 e; Y 什么叫词语陌生化呢?简言之,就是把词语约定俗成的A意义改变成B意义。这并不是陌生化的真正奥秘。陌生化的奥秘是结构陌生化——不是把词语约定俗成的A意义改变成B意义,而是让词语避开或还原了释义性。
3 z' S- p0 G! e, b* a 所谓避开,是把词语导向不可说的可能性,意义无立锥之地,始终不落在“理”上,就像马祖道一禅师所言“说似一物即不中”。所谓还原,如果词语约定俗成的意义是A,那么,它在诗歌中的意义依然是A。词语所指的日常意义原来是什么,在诗中依然是什么。# o' [/ j: L, _; w2 S2 }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让大家理解“词语陌生化”与“结构陌生化”的区别:9 N5 G* i( d, `/ t
比如“麻雀”这个词,怎么让它从日常到陌生呢?如果你写“一只着了火的麻雀”、“蓝色麻雀”、“倒着飞的麻雀”,这就是词语陌生化。0 o$ _- E% J- p* c/ ?% V5 L
如果你写“一只麻雀飞过天空/母亲拎着一桶衣裳走到河边/今年的雪,下的比往年早”,这就是结构陌生化,因为这三句诗的诗意是互相产生的,是通过诗的叙述结构产生的。在诗中,麻雀就是麻雀,而非什么蓝色麻雀或燃烧的麻雀,麻雀的日常意义进入诗之后,它的陌生化效果从结构中来。麻雀不管它是日常意义还是陌生意义,它只对诗的结构起作用,最终目的是整首诗歌陌生化。就像布鲁克斯说的“诗意产生于上下文之间”。
: Z4 }1 \# r2 A' U; v: ^: z 结构陌生化,目的不是让一个词语产生诗意,也不是让一句诗产生诗意,而是让整个一首诗产生诗意。如果你说“某句诗写得好”,这是标准的外行话。' K7 S: N7 H/ f( I6 g% ^' p
大家可能知道这样两个概念:“本事”与“情节”。情节,就是陌生化了的本事。在诗中,基于词语的或本事的东西,都是术,只有结构的或情节的东西,才是道。7 M4 ]6 ^# p! M# W3 u
弗罗斯特讲过一句话,“诗歌情节产生韵律”,我二十岁就注意到这句话,很刺激我,但一直解释不清它的真实含义,后来我才悟出,弗罗斯特讲的奥秘就是结构陌生化。华兹华斯说,诗歌不是象征,是寓言,这句话虽然不是讲结构陌生化的,但足以证明他已悟出结构陌生化的道理。, A! D4 C% ~0 g
5 x7 S& ]0 F1 Y% @- ?. D
. ~3 x- d9 L% m/ u* ]
什么样的眼睛看出什么样的结果6 x) i- v) R5 h1 T# O) S, j
; s. r9 H+ W- i- r' t" G/ [
0 d' m% }2 T: P7 _( q, a( h+ q( @& r 事实上,从亚里斯多德到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意义从来都不是限于词语意义的陌生,而是旨向了整个语言形式,正如什克洛夫斯基说的:“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 a; ^2 Z0 r5 r4 o# ?% V2 e
从源头上看,亚里斯多德说的“惊奇”,就不仅是从词语上说的,也是从结构上说的。因为“惊奇”之说基于模仿论,有戏剧性推动诗歌叙述的意味,它一定也是指向了诗歌结构的。1 \* c8 j8 R5 e* O0 Q3 b
从源头上看,中国古代的“比”也一样。如果你狭义地理解,“比”就是比喻一类的修辞作用。如果你广义地理解,“比”也是处理诗歌结构的。大学者朱熹,给“比”下了一个定义:以彼物比此物。朱熹的话,就未必仅是从修辞角度讲的,因为“以彼物比此物”本质上也具有戏剧性推动诗歌叙述的作用,也有结构陌生化的作用。
! L" G8 Q0 `9 D; ` 举个大家十分熟悉的例子,中学课本里的一首诗《诗经·硕鼠》:
9 n$ v7 V8 J! B' a+ w# {$ t" P% d
1 C, f6 S, Z8 f0 t% z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3 Q' l4 Y8 [: O: q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2 m2 z5 z6 _& I! ]" ?) C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L7 K% T N0 `1 W3 s
: ]) k, m5 ?: @, v3 y) ]0 C
人尽皆知,这首诗用了“比”的手法,即用硕鼠比喻贪政,这是古人所谓的美刺手法。如果是考试题,答案大概就是这样。
4 [) @( _! y5 e0 L: X 现在,让我们换一个思维,来注意一个细节——大学者朱熹,对这首诗的解释与别人不同。他在《诗集传》中说,《硕鼠》表现的是“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一般认为,这是朱熹对该诗主题的另一种解读。其实呢,朱熹这句话反映的,并非是对《硕鼠》内容理解的分歧,而是他与别人不同的诗歌观念。0 j4 h! n( o/ g2 W Y9 z
在朱熹的观念中,《硕鼠》通过“比”的手法叙述了一个关于迁徙的戏剧性的故事,不单纯是一首象征意味的诗。也就是说,“比”在《硕鼠》中的作用不仅是提供了某种修辞,而是处理了诗歌结构。; v5 G9 w; _) B) r: v
大家不要以为我在牵强附会,俗话说,什么样的眼睛看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在创造性地理解前人的经典,让经典活起来。其实不仅是“比”,赋比兴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今天不展开分析了。- Q8 \. i1 T7 @0 T" ]! \
( N. w0 q# e' Q( A) @# y9 l
' d. ?4 \5 i5 e X C( H$ l7 l4 ]. F诗,除了结构没有奥秘 Y3 ~* u4 h: j* X8 k/ T
* @/ z* e) `4 B% |
7 |, S1 D$ E v' r+ f5 }" Y 诗的最大奥秘,就是结构。
4 o3 @; b3 i: [( u- j- p 当然,你也可以说诗有一万种奥秘,但一万种奥秘都可以从结构中产生。诗的任何阅读效果(笼统地说就是诗意)都可以从结构中产生。学诗,结构是本,其它是末。就像临济义玄禅师说的:“但得本,莫愁末”。
2 |$ |0 W* s7 m* g3 D/ ~7 N% |- L* { 诗的标志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诗意,从普通的理解层面讲,这是对的。但从高级的理解层面讲,诗的标志是结构,因为有了结构就有了诗意,结构是诗的核心。
5 e' `% z$ f1 q! O7 X 叙述的标志是什么?也是结构。不要以为长诗就是叙述,其实,很多长诗根本就没有结构,不过是平行式的漫游,那种东西写的再长也是忽悠。记住:诗是向上的构筑,不是平行的漫游。修辞的堆积往往是无穷无尽的漫游,结构的奥妙才是无穷的创造。一切取决于你的理解,取决于你的眼界高低,就好比陌生化这个东西,你若低级的理解就是词语的,你若高级的理解就是结构的。
, C0 ~6 k7 `/ x6 d; s% }7 _ 啥叫诗的结构?& G: _5 X3 L: l0 Y6 K
结构即关系,关系有层次。浅层次的关系靠技法,高层次的关系靠心法。最基本的关系是材料关系,这是语言“意义”层面的。更上一层,是叙述策略关系,这是语言“使用”层面的,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说,更多的时候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而最上一层的关系,是“诗人心气”与“语言性情”之间的关系,二者若能融为一体,即是完美的结构。这种融合靠技法不行,必须靠心法。 P& H5 N' Y' }; ~$ d
诗的“结构陌生化”,从技法上讲也有多层次。/ A% ^- y) |( _7 b! q' l5 {7 \- g
首先,它通过叙述推动,向结构要诗意,而非通过意象推动,向词语要诗意。大家总是习惯性地把词语理解为日常的和陌生的,即:词典上的词语意义是日常的,诗歌中的词语意义是陌生的。这么理解比较直观,似乎是真理,其实是错觉。事实上,陌生化是从诗的整体而言的,并非是指某个词语进入诗歌之后陌生化了,而是指整个一首诗陌生化了。
$ p8 W y4 k; i& B/ [1 Q7 M8 p 结构,让整个一首诗陌生化,有各种各样的叙述策略。随便举些例子:
4 K4 m- s* x$ Z- f9 S( ^ 有的诗,句句无诗意,但其中某一句着力,一瞬间让整首诗产生了诗意,比如巫小茶的《狗尾巴草》,魔头贝贝的《冬日即景》。有的诗,句句无诗意,也没有任何一句着力,但句句互相着力让整首诗产生诗意,比如北魏的《梦见1967年的冬天》。有的诗,句句有诗意,但句句互相拆力,不给人堆积感,不貌似可以提取出警句,这也是以结构让整首诗产生诗意,比如吕布布的诗。这样的例子很多,皮旦、周瑟瑟、北魏等都是擅长叙述策略的诗人,限于时间不展开分析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阅读。, x: h8 W& R5 I
* g2 O0 _9 Z1 M2 T1 ]) ^- Y
) c6 E6 B5 q" T2 A! P# ^/ C结语,和一个顺口溜
s6 D. q) e. G# Y
, _/ i N: \8 ]2 J. t+ h
4 }+ O2 n, @+ _8 K5 S 我谈诗,就是五个关键词:基本支点是“叙述”,写作立场上讲“公民”与“过程”,美学形式上讲“直接”与“可能”。
$ w/ A% X# v% Q/ P0 G 所谓诗的叙述,从策略(艺术形式)上讲,核心手法是“直接抒写”,产生诗意的关键是“结构陌生化”,文本效果是“可能性”。
8 k! H, l5 C- w- m4 f4 T 以结构为诗的第一要素,通过叙述策略影响诗的结构,通过诗的结构让词语本来具足的诗意直接自然呈现,而不是像现代派早期那样对词语进行变形扭曲,这就是从“词语陌生化”到“结构陌生化”,就是弗罗斯特的“诗歌情节产生韵律”,就是布鲁克斯的“诗意是从上下文中获得的”,就是王国维的“不隔”。你若从结构层面理解了其中道理,一万个大师说的一万句经典,都不过是同样的一句话。
3 N4 h0 [; y( }. D, n5 ` 词语陌生化是技法,结构陌生化也是技法,更是心法。当然,结构陌生化是对诗歌陌生化的高级理解,是为了区别“词语陌生化”而说的。用佛家的话说,这叫方便。如果你真正领会了,就没有所谓高级低级的区别,词语陌生化与结构陌生化融为一体,随心所欲。如果你教条地模仿,你写的跟兰波、艾略特一样,也不过是漂亮的尸体。
1 m+ X- E; t( u# p: C2 P. [ 最后,我给大家说一个顺口溜,结束这次交流:7 f5 U. a6 L) m/ v
; W/ z: u3 w y6 x2 J! V. F0 f0 \- s0 H
诗意本来有,日常即陌生。" G9 j8 _9 Q8 i: n* S9 E r5 T1 U
叙述出结构,一切自然成。
* c. ?# O1 W# R+ X' Y5 Y3 q( w& h7 W2 t% W
谢谢大家!
) a" V# O/ j. G0 | ]2 B# g8 D, g. b2 ], ?2 ^7 A' A& H. X1 [
时间:2013年11月16日上午& y, P8 R, T$ q- p6 F
地点:山东高密,凤凰宾馆
- h [2 a; Y: s* J 注:讲座资料节选自白鸦诗学随笔《叙述心法正脉》草稿
" t2 F+ \" S. B ^
5 w8 F7 D' D0 F1 |. @: a4 L本主题由 admin 于 2013-11-20 01:36 置顶他在回忆里开着火车,含着1 V: y/ \5 M1 s n
一根狗尾巴草,好象嘴里含着/ w" R; p2 x6 E* T
一个女子。他的
9 Z( K' Q: {4 A二十年来如一日没有变过名字的
! N; z* G4 k+ j+ a+ c女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的
) Z/ S. @5 _( [/ X3 r2 |3 T/ L女子,他看一眼扫把她就会去扫地的
# D9 L. f7 I: b女子,会种地织毛衣的5 j$ N% Q& s% W5 f- ?
女子,想念他时会打喷嚏的- h: x) T" q: L
女子,他满嘴都是她头发的& l: }- t& y2 X0 m
女子,和他共用好多次枕头的3 D+ o# P1 T4 }% d* S) C1 q2 Z
女子,他在刷牙而她在旁边上厕所的
! M9 J" s; D ?, R5 r% j7 P# V; O女子,情人节送他一大把狗尾巴草的* }& p( }& I0 Y3 A/ v! b1 z4 C
女子,令他饱受那狗尾巴草折磨的
! i% Q. H6 h: G; H& M! l6 E/ M+ C女子。
% C! G- H& K+ o$ O/ A: r* d* @7 A6 ^/ \+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