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的生命诗学
李石光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本书中
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
我在前世的日记中
留下一页空白
里面埋着我的一生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贞操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首诗中
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
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
我喜欢在午夜的祈祷中
面对辽阔的虚无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
——吴投文:《空白》
空白,即无,无生有,有孕万物,虚实相生,无我两忘,是所以谓之道之质。
诗人对一切空白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癖好因洁净而成类宗教的信仰,任何对空白的追寻、解读、体味都是哈姆雷特式生存拷问的宗教式顶礼膜拜。诗人对空白的挚爱实质是对存在的思量。在虚实转换间,接地气,下陷阱,穷碧落,以贞操立志向,以死亡为代价,在信仰虚无的行走中,确证空白……
而空白无所不在,又无所在。所以给空白立传远比给阿Q立传要难为得多,至空至白,万相皆幻象,但诗人把人生乃至世相万般从繁复归于简单。海子在《答复》中的虚无是人生的触痛,“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这是远离地气的云端高蹈,这或许是其悲剧的脚注。
而吴投文先生的空白信仰生于“无”,在诗中的“空中生白”的建构中,从虚践回归实践,书中的空白、日记中的空白页,诗中空白的完满生活以及辽阔的虚无,都是诗人眼中形色各异的空白外显。空白在诗中,首先是一个点——书本里的空白页;其次是一条线——前生今世的交互映衬;再就是一场面——天使折翼的陷阱;最后复归于混沌——“梦里说梦两重虚”。“空白”正传对诗人而言,或许就是生命的灵魂探险史,当诗人的“空白”以突兀的姿态若隐若现,在时光的“不在场”里,空白和充实交媾于无形,复归无限“和谐”的混沌中。在诗中吴投文先生没有呐喊,但诗人自始至终是焦虑的,而灵魂又是敞亮的。这难道就是传说中诗者含着“泪的笑”的形象?倘或是对鲁迅的 “当我沉默,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的另类解读?
一本书中突然出现的空白,为诗人预留了无尽的想象和思索。在思索中,诗人个人的价值体系、信仰理念透过迷雾,慢慢显现。或是绕进更广阔的一片领域,在更旷远的空白中,领略思维的无边境。在日记的空白中,空缺的是漫长的前世。关于前世,不论信与不信,都存于无形,遁于无形。对诗人来说,可以存于梦中,不断蔓延。正因为这种不可见的空白,令人在充盈的想象中恣意沉醉,抑或沉沦。以至于在一首诗中,诗人甚至对“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也是极其欢喜的,哪怕是“为我预留的陷阱”。在陷阱里,留下“空白”的一生,但诗人在黑夜中可以祈祷,祈祷能埋葬在那片“辽阔的虚无”中。
在诗人的言语建构中也是极其有味的。诗中的关键词是“空白”,关键动作是预留,是空白预留,还是预留空白,这还是值得我们仔细咀嚼的。诗人的语气表达都是毋庸置疑的判断句式,没有疑问,没有祈使。全诗分为四个小节,每小节以陈述始,一是“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二是“我在前世的日记中”;三是“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四是“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这是诗歌中的“起”。接着是诗歌结构中的“承”,三个“喜欢”加一个“留下”,承载着吴先生的情感定势。第三层是“转”,“突然……空白”,“埋着……一生”,“折断……翅膀”,“面对……虚无”,从“喜欢”到这里的转折是如此的突然而难以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呼应了有无的存在之状,这种突兀造成的断裂,裂生出悲剧疼痛感。最后是“合”,四个“一定是”,展示诗人抉择的决心和不息的期盼。整个诗歌也是“起承转合”结构,这也可见证于我前面论述的“点、线、面、混沌”。最后的“合”归宿与“虚无”之混沌,亦是诗人面对死亡替生命奏出的一曲挽歌。
而留白是诗文最有特色的艺术修辞。留白原是绘画技法,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诗中的“留白”修辞,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思索。比如说诗歌的关键动作“预留”,诗人有意省略了主语,谁是施动者,或者说谁来预留?这是修辞面向的“留白”,也是空白的言语策略,留待读者的进一步建构。在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的交互建构中,留白会有效拓展读者的解读欲望,甚至在读者的二次建构的时候省去了读者解构的过程。
悲伤往往比快乐更能深入一个人的骨髓。诗人会敏锐地感触到孤独者的爱,更会在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时,蓦然深味。当这些感受以诗人最喜爱的诗歌的形式显现,一个惹人迷醉的陷阱出现了。在交错的陷阱里,比孤独更深的孤独,不断萦回于心。
纵然对空白极度痴迷,但对诗人来说,这样的空白太奢侈了。跳出生的光圈,以午夜深思的姿态,诗人在直面辽阔的虚无,念及死亡。
如果说虚无的另一面叫死亡,那么诗人对死亡有着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