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48|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新诗创新汉语修辞研究(1-35// 见首页1-7楼36-50在第4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3: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7-16 18:11 编辑

汉语新诗创新汉语修辞研究
作者:山城子



山城子
本名:李德贵。男性,汉族,辽西北镇人。
系澳洲国际华人作家笔会会员、北美华人文学社会员,及多家文学网站版主。
已于国内外90余家报刊杂志或民刊发表诗、文、评1000余篇(首)。网上诗文集(集中在“中成诗界”)已编完22卷,一百三十余万字
著有《文学史歌》75章在航空系统内刊连载两年。现退休闲居在贵州省平坝县境内,致力于诗学与美学的学习。
存有教育专著书稿《走进素质教育》、《走过“自学互教”》两部,约25万字。
各种文章30余次获奖,80余篇被收入各种文集。因创立高中政治“自学互教”教学法,个人传略载国家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国家人事部人才管理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编辑出版的10余种辞书。
长诗体学术论著《形象诗美学》已完成十三章,1202万余行。
我的诗观: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积极修辞方法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又叫修辞格。前人创造并总结的辞格,仅笔者接触收集到的大体有讽喻、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倒喻、修饰喻、同位喻、反喻、较喻、博喻、互喻、曲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排偶、对偶(对仗、对联)、对比(对照)、推避、避复、反复、复沓、反语、反问(反诘)、设问、借代、借语、夸张、引用、化用、用典、移就、移觉(通感)、移情、移时、摩状、摩形、摩声、拈连、易色、双关、飞白、讳饰、顶真(顶针)、回文(回环)、互文、互体、互训、重叠(叠字)、嵌字(镶嵌)、析字、藏词、婉曲、错综、倒装、倒反、衬托、承递、分剖、舛互、呼告、示现,同异、异语、隐语(谐音)、折绕、吞吐、列锦、精细、仿拟、别解、旁逸、歧疑、警策、转品等凡63种。
      古典文献中,还有积极修辞方法,叫词类活用。可分为17种:名词作状语(名作形)、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数词作动词、代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数词作名词、数词作副词、名词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数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

      中国新诗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崛起,之后至今,兴旺也好,萧条也罢,其流派纷呈,手法杂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依然。老诗人惊呼看不懂,语文界大斥反语法,坚守的中间代”“70后”“80后们则我行我素,执意维护着诗国的形象,尽管被商品冷落,被大众陌生,甚而被自己迷茫。
      迷茫的笔者于04年早春上网学习现代新诗,也是隔膜着不得门入。直至06年初夏,决心认真研读网上的好诗,竟发现一些有成就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积极修辞方面的创新。笔者不完全的总结,已发现新格与新的词类活用40余种。传统的积极修辞种类总数虽80余种,却是3000年的积累;而今30余年的创新竟然超过总数的50%,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诗人们对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作出的绝不可忽略的大贡献




                   01 借比格


      先看例句:“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北岛《守夜》)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63种权威们总结的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已有的词类活用,也归属不了。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
      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定义是:
       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02、移限格
      
       还是先看例句:
      例1、“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北岛《守夜》)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移就”也叫“移用”格的来敷衍。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尚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例2、“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例3、“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例4、“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北岛《守夜》)
“尽头”之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03、省介格

      例1、“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后面相连的部分“玻璃镇纸读出”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例2、“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句子的后部分“多少黑山挡住了”分明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从而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例3、“没受伤农药化肥”(山城子《晒白菜》)
这是笔者一首小诗《晒白菜》的首句。有诗友留帖问,“是否故意‘反语法’?”我答曰:省略一个介词,就有了诗性化的美感。这句诗如果按非诗性叙述,应是“(白菜)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而现在的诗性叙述,首先使用了比拟格(没“受伤”——拟人,或拟物)——没被什么伤着呀?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是“农药化肥”。行文中省略的是介词“于”。
      下个定义就是:为使句子省敛且可呈现美感,从而故意省略介词或介构的修辞方法,简称省介。

                    04 揉情格


       定义:揉情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例①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主观情感是不经意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此格不同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为一体的。也与移情格有区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这是通过互文而实现移情的,是而非,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并通过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情感的流露,既是拟人了的景物的,也是诗主体形象的。
      例②: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周承强《巡逻在午夜》)
      例③: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 周承强《中秋夜》)
       例④: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 周承强《十二月》)
      从上述例句中,不难看出揉情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亦非移来,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05 物化格

      或许这是拟物格的旁逸斜出吧?我们知道拟物格大都是将人拟作物,或将动物拟为静物而增其表达形象性的修辞方法。总之,拟物是从物到物,而物化则是从非物到物的。还是先下定义吧:物化格是指将无形的抽象事物,通过相关动词的牵制,使其变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修辞方法
      例① 美感垂手可得却无法靠前( 周承强《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
      “美感是感觉意识范畴,无形而抽象。但其通过垂手可得无法靠前两个动词性短语的牵制,也就像一个美丽的物件一样若隐若现了。无庸置疑,这样的修辞会把无形的抽象意识描摹得生动形象起来,具体实在起来,活泼美丽起来。再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例②: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 周承强《剑蔴》)
       例③:那些腐蚀钢铁的寂寞与单调( 周承强《倾听远方》)
       例④:不停地丈量士兵的真实和辉煌( 周承强《给养车没入蕉林》)
       以上句子中的悲壮、豪迈、寂寞、单调、真实、辉煌都是无形而抽象的形容词和能愿动词,但通过捎回、腐蚀、丈量动作性动词的牵制,就若隐若现出具体的有形和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了物化




                      06


        真是欣慰!欣慰于诗人的创造,也欣慰于做为学习者的总结。修辞格队伍不断增添新鲜血液,又有了名曰的新成员。这一格是指: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意象的修辞方法。例如:
      例①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 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
甲事物是雄鹰,乙事物是军车,此句以甲事物的动作衔接上了乙事物,从而使生活中并不相干的两事物复合为同动体,竟然一起飞翔了。其修辞效果顿时生动简洁起来,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
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
      例②: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周承强《含着木叶吹荡黄昏》)
       例③: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周承强《从军行》)
       例④: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
——“衔接了黄昏、腮帮子,衔接了鲜花、手臂、窗口……喷出衔接了浊浪、鸟群。有了这样的衔接,诗句立刻简洁、奇瑰、精彩起来。记住,这个修辞方法叫衔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5-24 15:37 编辑

                      07 变主格


      例句:那样傲慢地 尘灰说出了风(白沙《尘灰行》)。
      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拟人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呢。不一般的是诗人综合进来另一种不曾见的修辞格。尘也好,灰也罢,作为细小的物体也不会违背惯性定律。毛泽东曾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处于惯性的物体必须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原有的惯性,而形成新的惯性。就是说这种改变总是被动的。现实里的尘灰是被动的,风是主动的。但到了该句中,恰恰相反,尘灰明显地变化为主动,而风处于被动地位了。因此,与拟人格揉为一体的还有个变主格的存在,或者叫作通过拟人而变主。这样一来,就像通过比喻而夸张的句子,最终要判断为夸张,那么此句就应当最终判断为变主
下个定义就是:描写中,变被动事物为主动事物的修辞方法叫变主



               08 比衬格


      例句:我不可以把内部的憋闷喊出来/ 而一面鼓却可以 你说(白沙《我读不懂的真实》)。
这里使用的修辞格既像对比,又像衬托。但细细捉摸,人的憋闷与一面鼓,不是对立事物,更不是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无法符合对比的定义;同样的原因,也不合衬托的定义。但诗人通过对鼓的拟人化,就与并列在一起了。一个(鼓)可以喊,一个(我)不可以喊,对比鲜明;事实上这句话的重心在前边人的不可以,后边鼓的可以还是起了反衬的作用。这样一来,具体到语境,也对比了,也陪衬了,却找不到相吻合的条款。情形就像包二奶本来是重婚,却找不到条款判个重婚罪一样。如果不修改婚姻法,不妨出台一个《包二奶处罚条例》不就行了吗?我这里就出台一个叫比衬吧!
     老修辞库中,对比与衬托从来不相混同,决不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现在白沙创造的这个比衬格,是用别一种方法将两者合二而一了。
     定义可以这样说:比衬格是将非对立事物并列一起,进行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方法



                09、错置格


        例句:远眺是黄昏/这里是广场 ……(白沙《暮色》)
        这样整齐排列的偶句(排偶格),谁都看得明白。如果恢复非诗性叙述,应是:黄昏,我站在广场远眺。这样的单句结构是:状语-主语-谓语-(介词)-补语。现在诗人将其化为两个极简单的分句,结构也简单成:主-谓;主-谓。但我们发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远眺,却是由偏正结构双音合成的动词。而现有语法规范中的主语是由名词、代词及名、代性质的短语来充当。但句子被诗化以后,动词充当主语不是蛮好吗?一种陌生感,从文字里流溢出别样的馨香,令人玩味不止。
        应当说这是语言艺术的又一个新技法,是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从构成上来看就是句子成分的错置——打乱原有句子的成分排序,重新组合。我们不妨就叫它错置格。如果下个定义,当为:错置格是指为了强调某种动作或性状,将其错置为主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为了强调沉静的氛围,我可以写出沉静是夜深沉静是海底



                    10、 模糊格

       例①:她忍耐一切/ 忍耐我,忍耐没有粮食的锅台(白沙《旧城》)
这又是一个发明,技法上的发明,修辞上的发明。诗人为了突出诗中人物的性格,并凸显生活的窘境,就特意模糊了忍耐,其典型的例句就是忍耐我。忍耐我什么呢?一点具体也不透露。不透露是现代诗朦胧趋势和主张互动的内在要求。这三个字的一句诗,是以模糊了忍耐,从而造成朦胧的审美效果;同时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实现互动。读时我就想:是忍耐我的调皮?忍耐我的因为饿而纠缠不休?还是忍耐打破了一只瓷碗?但如果如我想到的具体依次排列出来,诗意就大减了。正是为了争强诗意,遵循朦胧和互动的原则,所以诗人就处理为这样的模糊语言状态了。
       我决定把这种新的修辞方法叫做模糊格。当然不与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混同。手法是手法,修辞是修辞。模糊修辞格是指:为扩大某个动作或性状词语的张力,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故意省略多种可能的具体细节的修辞方法。

        例②:他们伸出手,想阻止什么(白沙《妈妈,让我来照顾你》)
这里是通过疑问代词什么实现模糊的。再如——我造个句吧:沉静每一个夜晚/ 沉静不再来的事物。这里是通过种词(相对于属词而言)事物实现了沉静的模糊。

         例③:一男一女在日间而日,夜间而夜(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不必说句子的”“的变义复沓,已然很美,单是后面的”“的活用,就够我们玩味的了——因为采用了名词用如动词的意动用法,而的相关动作就模糊了。也是模糊格的运用,从而使意象呈现了朦胧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5-31 22:21 编辑

                 11 转义格


例①: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穆晓禾《十二属相/猪》)
两个字从形式上看是复沓,但从意义上看却不同于一般复沓的特征。一般复沓是一个涵义的词,为了强调而实施的重复。这里的情形有变化。就是同一个汉字在两处使用的含义却不同了。前者构成了名词,后者则是动词。就是含义转变了的复沓。为了区别于一般,我们不妨给出一个新名字,就叫转义吧!何以另起名字?因为特殊呀!本质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不就因为特殊另起了名字叫货币吗?事实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也不叫交换价值,而改称了价格。经济学有镜,修辞学自然可照了。

例②:如水的女子/ 涉水而来(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取清纯柔美之义,二是指河。
例③:马走斜日,斜阳日下(穆晓禾《十二属相/马》)。
为字形,后是累积的天数。
例④:在牛城的街巷/ 滋生牛气的思想,有要牛起来的心思和想法。(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是牛城牛气牛起来三个有相同词素,而意义不同的三个词在句子中的排列。其关于的意象叠出,盎然情趣已在字里行间了。



                    12、 排词格



例句:丑时,开始反刍稻草/ 反复往事,反味最后的糖果(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两行诗很像分句排比。像而又有区别。分句排比以双音合成词起句的,一般用的是同一个词。效果在于增强语言的气势。这里用的是一个词素相同,而构成合成词的另一个词素却不一样,所以实际上是有相同词素的三个词义不同的词的排列,其效果在于层出意象的变化情趣。这情景前所未见(姑妄说之),但完全符合积极修辞方法的意义。于是笔者欲名其为排词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13、 换谓格



例句:还未摘下/ 它的味道就在嘴里直淌(高军彦《山楂》)
味道…直淌,是一种省简的词语搭配。因为实际上是味道引得口水直淌,而味道非液态是不能流淌的。但把引得口水省略掉,才是诗性的叙述。这是诗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要求,也是诗人处理语言的技巧所在,更是现代诗创新修辞、发展修辞的足迹所在。这种搭配与修辞理论中的异配格不同,异配格一般是省略比喻过程的动宾结构搭配,而这里是省略动补短语后的主谓式结构的搭配。不妨命名为省配格,或者从句子成分上定义为换谓格。味道的谓语一般是苦、辣、酸、甜、鲜、咸、腥、涩等形容词,这里不是换了动词了吗?



                     14、隐拟格




例句: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穆桂荣《绽放》)
让诗读我,诗人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把创造的诗的灵魂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一般,让精灵欣赏诗人沉醉快乐时的别样美丽。当个诗人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谁还当苦吟苦行的诗人呢?诗是快乐的天国,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从诗人的让诗读我,也许可以归纳一个隐拟的新修辞格。因为诗不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毕竟不是诗人具体的自己,因而诗不会的,但只要我们将其拟人化,不仅是诗,别的什么也是可以的了。但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比如先把诗誉为一朵花,或者一个小鸟儿,那么,让花或鸟来读,就是拟人了。这时出现的动词,如不省略拟人的过程,应当是符合词类活用移就格的。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略掉,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了去,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可定义为:通过省略拟人过程,达到活用动词的修辞方法叫隐拟。
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起,就有人指责诗人的反语法,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只要走进诗的肌肤以内,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的与时俱进罢了。如今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不论何种产品,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价码就提升起来,诗句有了隐喻、隐拟、跳跃、留白等新技巧的含量,其美学价值也就显著提升了。不是么?



                   15、 省接格

例句:“如果,一滴声响/ 是屋檐下一个故事的轮回”(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美的意象是用美的语言构造出来的。“一滴声响”,是否可以叫做“省接”修辞格(省略中间的“水落地的”几个字,直接与“声响”衔接)的运用呢?简约又新鲜。定义一下就是:把比较复杂的偏正式短语,通过省略部分限制或修饰的成分,使其构成简单短语的修辞方法。

16、移彩格

例句: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 田春雨《女孩》)
这样的句子让我想到苹果花初开时的色彩。什么样的想法这般的美丽呢?想法本无色,但同样的美丽是可以苹果花为喻的,而比喻中的借喻是要省略喻的过程,这样就简洁为如斯的移就格语句。如果将其从移就格分离出来,是否可以叫做移彩呢?定义也简单,就是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颜色,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17、移状格

例①无瑕的青春 田春雨《女孩》)
这个句子从移彩格类推,就是通过借喻的移状了。
例②很清瘦的三年时光 田春雨《女孩》)
将修饰面容的词语用来修饰时光,也别致的可以。也可归入移状格吧?
例③: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田春雨《女孩》)
意识本无距离,这里属于意识的念头,竟有了距离,也新颖的可以。远或近,是时空存在于人感觉上的状态,自然也可以归入移状了!
移状格定义,应当是:指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状态,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18、拟词格
诗例:
人生况味知几许
/ 朱佐芳

恪守着阳光与月光的方位,恪守生活的潜规则
纵横驰骋的江湖,在一枚名词被一枚动词劫走之前
我们得事先安排好手中的每个细节
譬如菜市、职场、房贷的周期
譬如月夜下,每一道窗户暖色的温习

实际上,我们不能只在一首诗歌
翻找想要的幸福指数
人生,已被越来越多的窒息恐惧围困
城市森林、毒大米以及不断膨胀的物欲、红尘诱惑
槟榔,我们得从这些疼痛的字眼里挣脱

趁着月朗星稀,驭风潜逃吧
不要去怯意理性和感性的某种关联
为此,五月的渡口,兰舟待发
我们势必将自己安置于一阕词的意境里
不问光阴,不问流年……

说明
物质永远是精神的基础,安排好每天的生活与工作,才可以上网写诗贴诗参与诗歌活动。即或谁把诗当作爱妻,也必须有物质基础,这点鲁迅先生早已用他的文字《伤逝》说清楚了——诗意阐明的当然是个很大的哲理。
妙在这样的意思,竟然表达得这样的诗意。原因就在于诗人所进行的积极修辞。
一个动词“劫”作了拟人式活用,于是我们就认同了那“名词”代表的是诗人自己,而“动词”,说的就是打开电脑上网。一个诗人,不说一个诗人,而说一枚名词;打开电脑上网,说是一枚动词的“劫走”。两者很像借代,但从来没有这样转弯抹角的借代,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修辞方法了。我们知道,把物人格化叫拟人,把人物化叫拟物,这里却是把人,连同人做的事情,都给“词语”化了,因此可以称作拟词的。
拟词格,就是把事物拟成与之具有某种联系的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我们说诗人,从词的性质上看,是名词,于是就把诗人拟为名词;而打开电脑上网这样的系列动作,作为词的性质说,是动词,于是这系列动作,就拟为动词了。
说“手中”也是拟词。因为这样说并非真的在自己的巴掌上,而是说正在办或将要办的什么事情。人们平时就是这样说的,可见这样的拟词,也先产生于民间的口头交流,而后才被文人用在文章的。
用“细节”这个文学的常用语,来概括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乃至感冒发烧送孩子上学上街买菜……诸多事情,也是拟词。拟词的修辞效果可以使文本更加婉约别致,更具张力。
第二节的“一首诗歌”也是拟词,被拟的事物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生活状态”;而形容词“窒息”“恐惧”被活用为名词后,事实上也运用了拟词格,其被拟的本体,应当是那些危害人类生存的不法事件,和有害食品威胁健康一类的事故。
第三节的“一阕词”也是拟词,被拟的事物应当是“安全愉悦的生活环境”。
这样全诗就是八个拟词格的应用了。我们再回过头去验证一下这种新修辞的阅读效果,体会一下,是不是婉约而别致,是不是更有张力了呢?如果不用拟词格,而直接写出那些本体事物来,还能有诗性吗?
19、“简补”格
例句: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
核的出走遗留五粒黑籽,怀抱今生
你是来生的一朵苹果花。就这样等
等你的足音踏响一地芬芳
(节选自马兆印的《凝望》)
说明: 踏响一地芬芳”,这样的修辞很美,美在精练得经典而别致。如恢复正常的叙述,应是“踏响在一路芬芳四溢的春天大地上”。这应是对介词短语作补语时的一种省略的搭配,这是否意味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呢?可以叫做“简补”呀——就是对“踏响”这个动作及效果发生的处所与氛围的简略补充。事实上,做为诗人不论从前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语言向美发展的开拓者。谁开拓得越宽,谁的诗艺就越高,对语言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6-2 17:20 编辑

在进入探讨创新的词类活用之前,需要弄清古代已经创造了多少种。故加塞此文:

摸摸古文词类活用的边界
/ 山城子
我国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无疑对发展现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源于古代人为减少刻写与印刷的劳动量,节约载体资源,而尽量精简句子,使字数变少的思考与实践。
这种思考与实践,一定很贴近当时的口语,文人们约定俗成,因此并不妨碍文字的交流。只是经过两三千年的语言沿革,到了如今,就与现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差别,就成为今人阅读古文的烦难所在。
却除繁难,我们必须走进去,看看它的面貌,摸摸它的边界,数数它的种类,按着它的客观存在,整合一回自己的理解,于是我就做起了这件事。
经过广泛的翻阅与收集,我将其整合为四大类,凡十七个品种:
一、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作形);2、名词作动词;3、形容词作动词;4、数词作动词(少见)5、代词作动词(极少见)6、动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名词;8、数词作名词(少见);9、数词作副词(极少见)。
二、使动用法:10、名词使动用法;11、动词使动用法;12、形容词使动用法;13、数词使动用法(少见)。
三、意动用法:14、名词意动用法;15、形容词意动用法;16、动词意动用法(极少见)
四、为动用法:17、动词为动用法。
一、一般活用:实际上就是某个词结构在句子当中,其原本的词性淡化,而呈现出另一种词性,以适应基本的语法规则。这不应包括古代的兼类词。
1名词作状语(用如形容词):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动词的作用。
例文:① 封之。释:用匣子(介词短语,表使用的工具)
项伯乃驰之沛公军。释:在夜里(介词短语,表动作的时间)
常以身蔽沛公。释: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比喻动作的状态)
吾得事之。释: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介词短语,表对人的态度)(其中的事:则为名词作动词-对待。
道芷阳行。释:从小路(介词短语-译成“抄小路”则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取道
头发指。释:向上(介词短语,表动作方向)
岂不戒。释:每天(一般名词,表动作的时间频率)
一狼坐于前。释:像狗那样地(比喻动作的状态)
卿当胜贵。释:一天天地(表行为的方式)
有泉出。释:从则面(介词短语,表动作方位)
总结:大多是表动作情形的介词短语或比喻动作状态的缩写,名词性淡化,而具有了事物的性状,即形容词的词性。
2名词作动词:用现代汉语来分析,就是动宾式的合成词或者短语,省略掉前面的动词,而只剩下了名词,注意省略前后的语法状态各有不同,或加连词、副词、补语等等,也有用名词直接代替动词的。
例文:① 锦还乡。释:穿戴。(直接带宾语-穿戴锦衣)
驴不胜怒,之。释:用蹄踢。(直接带宾语-前省介词,后略动词)
沐猴而。释:戴帽。(使用连词后省去动词)
若属且皆为所。释:俘虏。(使用助词后省去动词/ 俘虏今义是名词。)
沛公霸伤。释:驻军。(省略动词,后带补语。)
其妙。释:说出。(受副词修饰,而替代动词。)
白衣冠以送之。释:穿素衣戴素帽。(受副词修饰,而省略动词/ 单独看是形容词,不单独看与衣冠连起来是名词性短语。)
非有诏不得。释:上来。(方位名词,省略趋向动词。)
而为歌曰。释:走上前。(方位名词,省略动词。)
雪霏霏。释:降下。(用名词直接代替动词。)
总结:从前后语境中体会名词里含有动作的态势,就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了。
3形容词作动词:通常是把修饰或补明动作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动作。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形状和状态的词。如:好坏方圆快慢等。)
例文:① 留侯张良。释:交好
不知东方之既。释:显出白色
落日山翠。释:横卧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释:尊重
不知将军之至此也。释:宽待
是以区区不能废。释:远离
尊贤而士。释:敬重,看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释:变小,变弱。
火尚足以也。释:照明
桑之落矣,其而陨。释:变黄
总结:①③④⑤⑦是以修饰代替动作;②⑥⑧⑨⑩是用补充说明代替动作的。
4数量词作动词(少见):①虽然眼底人千里。释:行千里
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释:行千里
六王毕,四海。(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不迁怒,不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代词作动词(极少见):代词作动词,但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相称
6动词作名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用如名词来充当主语或宾语。
例文:① 弃掷今何在 释:抛弃我的人
青山隔送行。释:送行的人
而其愈奇。释:见到的景象
则其又加少矣。释:到的人
往往有。释:收获、心得
山原旷其盈。释:视野
近湓江地低湿。释:住处
留待作遗(wèi)施.释:赠给的纪念品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有在者乎?释继承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翩翩两骑是谁?释来的人。(《卖碳翁》)   
总结:句子中动作的实施者或接受者被省略。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的。
7形容词作名词:通常是把修饰事物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事物。
例文:① 毕至,少长咸聚。释:贤士/ 年龄小的人/ 年纪大的人
足以极视听之。释:乐趣
夙遭闵。释: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释:卑微低贱的人
《齐谐》者,志者也。释:奇怪的事物
莽苍者。释:近郊
中规。释:弯曲的弧度
空明兮溯流光。释:月光下的清波
三岁食。释:贫苦的生活
具,二并。释: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物
总结:都是修饰名词,在“的”之前的那个形容词,当作名词用,而把应当用的名词,给省略掉了。
8数词作名词(极少见):例如:损俱损,荣俱荣。(“一家”,家被省略)

9数词作副词(极少见):而或长烟空 (都、皆《岳阳楼记》)

二、使动用法:
10名词使动用法: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是使之成为王的意思。
例文:① 牛充栋。释:使…出汗。
孟尝君客我。释:使…成为客人
徐孺陈蕃之榻。释:使…放下
尔欲吴王我乎? 释:使…做吴王。(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之。释:使…做丞相(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纵江东父兄怜而我,我何面目见之? 释:使…做王 (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天子不得而也,诸侯不得而也。释:使…为臣,使…为友(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故王不如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释:使…向东去。(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释:使…向西南开着。
齐威王欲孙膑。释:齐威王打算孙膑当主将
总结:从翻译现代文看,充当谓语的名词都有“使”或“让”宾语变成自己的意思。而翻译过来,则在那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作成为动宾。
11、动词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之乎?”动词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直接发出的,含有使的意思。
例文:① 之,则安之。释:使…来
石。释:使…飞/ 使…走
威武不。释:使…屈服
虽大风浪不能也。释:使…鸣
雁。释:使…沉/ 使…落
行仁义而怀西戎。释:使…归顺
使使以大王。释:使…知道
逆以我怀。释:使…受煎熬
上有六龙日之高标。释:使…迂回、环绕
使人听此朱颜。释:使…凋谢
总结:都是让不及物动词硬带上宾语,并使这个宾语发生这个动作。
1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例文:① 国。释:使…安定/ 使…巩固
足以荣汝身。释:使…荣耀
至于幽暗昏而无物以相之。释:令人迷乱
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释:使…错误
艰难苦恨繁霜鬓。释:使…多,增多
会盟而谋秦。释:使…变弱(削弱)
黔首。释:使…愚昧
山原旷其视。释:使…盈(满),充满
川泽纡其瞩。释:使…惊骇
眄庭柯以颜。释:使…愉快
总结:就是硬让形容词带上宾语,带宾语后它就有了动意,而使(令、让)宾语得具有那个形容词的性状。
13数词的使动用法(少见)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释:使…或二或三的不定准(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三皇,五帝,曾不足比隆也。释:使…做第四个,使…做第六个(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意动用法:
14名词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① 吾从而之。释:以…为师
三江而五湖。释:以…为襟,以…为带
其然。释:以…为利。(认为这个这样有利)
孟尝君我。释: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麋鹿.释: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释: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释:其父为客(《伤仲永》)
   后人哀之而不之《阿房宫赋》释::以……为鉴;借鉴
总结:把前者(意动的名词谓语)当作(便成为)后者(名词宾语)。
15、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之乎?(《捕蛇者说》) “甚异之认为非常奇怪毒之认为它痛苦
例文:① 学于师。释:以…为耻;认为…耻辱
位卑则足。释:以…为羞,感到羞耻
年少呵远别。释:认为…轻(不重视)
亲戚之情话。释:以…为愉快
万物之得时。释:以…善,羡慕
大将军邓骘(zhi其才。释:以…为奇
单于其节。释:认为…壮
且庸人尚之。释:以…为羞耻
国家之急私仇也。释:以…为先,以…为后
焉:释:奇怪,以…为异
总结: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6动词意动用法(极少见)
  例如:之慎勿忘。释:以…为戒
四、为动用法:
17动词为动用法:含有为了(含因为、被)宾语才发生的这个动作。
例文:① 庄生晓梦蝴蝶。释:为…迷惑
人生自古离别。释:为…伤感
多情自古离别。释:为…伤感。
节:释:为……而死
祭祀必之。释: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祈祷。
之三日,乃誓疗之。释:泣:……哭泣。
后人之而不鉴之。释:哀:……而哀。
总结: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是“为某某(宾语)”这样的介宾短语,而把动作放在后边。句子就相当于宾语前置了。
以上,古文的词类活用,大体就这么个边界,这样的整合分类,一目了然。
200910-11月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6-26 14:23 编辑

              20、动词的就虚活用

先引个例句看吧:“人到中年,听到温度往低处/ 掉,听到火车拉响” (马兆印《中年》-摘自作者的博客)。
这里的动词“掉”,本来是给有重量的物体预备的,而且还要有空间条件,才可以掉。但“温度”虽可感,却无形,不是重物,然而诗人偏选择了这个“掉”字。诗思的深处,自然是看中了“掉”所能带来的重,以便配合“温度”隐喻着的沉重内容。
这种用法,其实也是借鉴民间精粹的口语而来。比如“猪肉的价格又掉了”。“价格”这个经济学名词,也同“温度”一样抽象而无形,没有重量,不占空间,无法掉的。但老百姓不习惯说“下降”、“下跌”或“跌下”,偏说“掉”,如果再形象些,就说“跳水”了。
通过这一例子的分析,我们就可以为这种用法总结为:用具体实在事物所发生的动作、行为、变化,移就到抽象无形事物上来,使其产生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的动词活用方法,就是就虚用法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例句中体会:
“晚风凉了,夜色刮起秋意,内蒙像一张羊皮慢慢铺开” (安琪《晚风》载《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49页)。
这里的“刮起”是就虚用法,是使“秋意”有了风一样的实感。
“清脆的蹄声/ 踏碎深夜的宁静/ 最终  在奔跑中/ 叩响黎明(英树《成为一匹马》-摘自英树的博客)。
“踏”与“叩”,都是用于具体实物上,如踏青、叩门等,这里诗人用在了无形的“宁静”和时间名词“黎明”上。遂使无形与时间,也具体得有形了一样,可以“踏碎”,也可以“叩响”。这样的活用效果立刻就让诗文本绰约而烂漫起来了。
“明月装饰了你的形象/ 你装饰了女儿的梦/ 安息吧,妈妈/ 九泉之下  (巫逖《手机上的母爱》-摘自网络)。
    “装饰”一般用于书房、客厅等房间,诗人这里用于“形象”与“梦”,是看中了装饰“美”的效果,意在赞美“母亲”伟大的爱。
“需要下一场多么深厚的大雪/ 才能够掩埋/ 百年的屈辱,百年的掠夺啊”(和平岛长诗《火龙》-《北美枫》诗刊总第5期)。
“掩埋”的原本用法是掩埋尸体或什么东西,这里移就到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屈辱”和活用为名词的动词“掠夺”上,瞬即就使诗意灵动起来了。
寂寞的枝头还站着我的张望(摘自穆桂荣诗集《永远的节拍》-《爱情鸟》)
就是“站立”的动作,凡站立的应是具体的人或动物,却不可能是一种视觉动作的张望。而现在诗人偏让这个动词用如名词的“张望”站立,不仅灵动别致了诗句,其一种痴情,也因这个“站”的就虚活用,而令人印象深刻了。


                           21、动词的比喻活用。

先看这个例句:“我喜欢/ 大珠小珠落玉盘/ 溅起来的/ 得得达达的声音”(和平岛长诗《火龙》-《北美枫》诗刊总第5期)。
语境中“溅起来”的,我们一定会想到水珠。是的,诗人这里就是将溅起来的水珠,比喻那个“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把喻体事物的动作,直接作用到本体事物身上,这样的动词活用,为之动词的比喻用法。
再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到了这个季节/ 大江的心才开始惊颤/ 绵绵玉龙/ 被沧桑割断”(天荒一隅《开江》-摘自作者的博客)。
    “割断”分明是锋刃的动作,这里却隶属于“沧桑”了。就是说,在句子的背后诗人是把岁月的沧桑,比喻为锋利的刀刃了。
“日子被当成缎子/ 我们在调侃和新鲜里/ 种植下一个春天” (黎阳的长诗《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第50首)。
“种植”,当然是用于植物的种子或植株了,诗人这里却给了有象征意义的“春天”。背后的原台词是“像种植下一茬庄稼一样,种植下一个春天”。请注意,句子恢复原貌,“种植”这个动词,就属于“拈连”格了。所以,类似这样的比喻活用,就是拈连格省简的变形。
“而我深陷荡漾的季节里/ 满足地叹息、荡漾”(夏雨《让我盛开》-摘自网络)。
“深陷”的背后,一定有“像深陷泥沼一样”,接下来才是“我深陷荡漾的季节里”。这也是拈连格省简的变形。
“我们把秋天燃烧了/ 那些伫立的干柴 燃烧了我们以后的日子”(黎阳的长诗《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第21首)。
这里是将爱比喻成烈火,但省去“烈火”的字样,只出现“燃烧”,这样使诗句简约而灵动,又别致。


                      22、动词的性状活用
   
所谓性状用法,就是把动词当作形容词来使用的动词活用方法
       例如:“她们弯曲的身体,让我想起多少年前/ 或者多少年后,在时间中缓慢消失的自己(郑小琼《铁》-摘自网络)。
     “消失”加上“的”,做了宾语“自己”的定语。如果参照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名词做状语”,那么,这种活用方法也可以叫做“动词做定语”的。只是古文中没有出现。
“钢轨  也都被燃烧的火焰/ 拎了起来  像缠麻花/ 缠了个里里外外/彻彻底底  拎在半空”( 王久辛《肉搏的大雨》第23-摘自诗集《狂雪二集》)。
     “燃烧”加“的”做了主语“火焰”的定语。这时“燃烧”这个动词,其作用在于表明“火焰”的性状——是明火而非死火——而不是动作了。
“那是火焰冲天的声音/ 那是大铡刀抡起来飞舞的声音啊”( 王久辛《肉搏的大雨》第10-摘自诗集《狂雪二集》)。
这里的“抡起来飞舞”加“的”做了宾语“声音”定语,也属于这种用法。

23、形容词的拟物活用。
定义:就是把修饰有形事物的形容词,用于无形或抽象事物或动物,从而产生拟物修辞效果的活用方法。(而拟物修辞格则是指将人拟作物。)
“我把自己平躺在一块巨岩上/ 然后从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蓝/ 涂抹天空”(洛夫《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摘自北美枫文学网)。“蓝”是颜色,没有实体形状,这时的“大把大把的”形容词性的短语,就使“蓝”有了可以抓取的事物的感觉。
   “用一生的爱做琴弦/ 调好深深浅浅的忧伤”(穆桂荣《暮年》-摘自作者诗集《永远的节拍》)。“忧伤”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实体形状,而用“深深浅浅”来修饰,就如实物一样可以看到了。
“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 (曹东《许多灯》-摘自作者诗集《许多灯》)。影子是光被阻挡所形成的物理现象。可以状影的形容词大体有深、浅、明、暗、虚、实、浓、淡、大、小、远、近等等。而这里偏偏用了只有固态或液态物质才具备的性状的词语——“松软”。这样就产生了拟物的效果。
下面再看看周承强的诗集《宁静时刻》里的例句:
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剑蔴》)
牵引了弯曲的期待(《喊山》)
“一丝丝”与“弯曲”,都应当用于有形事物,这里用到了“悲壮与豪迈”以及“期待”上,遂使“期待”“ 悲壮与豪迈”成了尸体物件一般的可视了。
24、形容词的比喻活用
定义:这是省略喻体,只用修饰喻体的形容词,就能隐约出比喻效果的一种活用方法
“蹲在这座宫殿里,独自疗养/不要被春天拾走你的灿烂”(马兆印《概念》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灿烂”一般是修饰太阳的,这里省去“太阳”,留下“灿烂”,就留下了比喻效果,而使诗句更加简约灵动。
“是我凋零的心/你看火焰这么高,而比火焰更高的/是今年夏天的温度。我们直奔主题/ 躲过那些枝枝蔓蔓的细节”(李轻松《亲爱的,有话跟铁说吧》- 摘自《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2期)。“凋零”一般修饰秋天的植物,“枝枝蔓蔓”
则形容夏天繁茂生长的植物。这里用到“心”与“细节”上,就都产生了比喻的修辞效果。
“他什么都不说,期待斑斑星光的隐去”(穆晓禾《虎》-摘自《新诗大观》诗刊)。 修饰星光的形容词,大体是明亮、晶莹、璀璨一类,什么时候你见过与“斑斑”配置过吗?于是让人想到“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斑斑点点,那是美丽的感伤;还是斑驳的日子之惆怅?但至少可以体味诗主体形象眼中的星光,竟是泪痕斑斑的模样了。因此也有了比喻的效果。
“父亲的趾甲像马掌一样厚 / 我像马掌师傅一样,切着他 / 陈年的泥泞 /我寻找不到哪怕一星粉笔的白(杯中冲浪《怀念父亲》-摘自北美文学网)。“泥泞”是修饰路况的,这里省略了路,而直接用“泥泞”。于是就令人想及诗的主体形象父亲的往昔人生之路的不容易。也是比喻的效果造成的。
   “同居——是的,我渴望和一粒年青的麦粒/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我喜欢它的温存、它的清凉的体香/我会因它的透明而清澈起来”(杯中冲浪《和一粒小麦同居》-摘自北美文学网)。这里是用干净的水来比喻的,但只出现了“清澈”这个修饰语,诗人要的是比喻的效果。

25、形容词地移觉活用。
同拟物、比喻一样,移觉也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移觉应当属于动词“视、听、嗅、尝、触”的活用,就是串通着使用,因此又叫通感。而这里却是通过形容词的活用,而产生移觉效果的活用方法
“眼,耳,鼻,舌,发肤,双手双脚/以及所谓的受想行识/全都没了/消灭于一阵阵深蓝色的涛声”(洛夫《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摘自北美枫文学网)。这里的“深蓝色”是视觉的,却用到了“涛声”这个听觉上去了。
“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我喜欢它的温存、它的清凉的体香/我会因它的透明而清澈起来”(杯中冲浪《和一粒小麦同居》-摘自北美文学网)。“清凉”应当是感觉出来的,这里用于“体香”,是用到嗅觉上来了。
    “现在,北京离我还那么/ 远,很陌生的距离/ 没有改变,而她/ 又在哪里?一阵风吹过来/ 没有惊动任何事情”(田春雨的《女孩》-摘自绿风诗歌论坛)。“陌生”也是一种中和性的感觉,却用到了可视的距离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6-26 14:25 编辑



26、形容词的移彩活用。
定义;就是把物体的颜色(物体的性质之一,都归入形容词)移用到没有颜色的抽象事物上去的活用方法
“一只狗和另一只狗紧追不舍/所有的花都火一样的烧/唯有它,朴素的小麦花/ 雪白雪白的安宁”(杯中冲浪《从去年的麦地长出了今年的麦子》-摘自北美文学网)。安宁本五色,这样一“雪白雪白的”,够有多纯洁!
    “女孩——白净的想法/ 透着,像一块碧玉 /无瑕的青春,伸手 /抓住了会跑的白云(田春雨的《女孩》-摘自绿风诗歌论坛)。想法本无色,这里的“白净”暗示纯洁,“红”是暗示含羞。这样的活用效果,太美丽了诗句呀!
这样的活用方法其实很多,只是这样精彩的不很多。就不举了。
27数词作形容词的活用
我们知道,我国古汉语中,有数词作名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作副词的活用(虽然不多见)。今天的新诗,又创造出了新的活用方法。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大卫树《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载于《北美枫》No.1 200651页)
这里两个“三千”的复沓使用,事实上是充当了形容词角色,说的是江南的山山水水很多很多。如果定个名字,应当叫做数词作形容词
“风,若有若无/ 雨,点”(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摘自网络诗集)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西江月》里有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来这样的数词作形容词的活用,古已有之。但修辞学家没有总结进来,我们现在不妨归纳进来,毕竟也是活用的一种。
28量词的固本活用
例如:“立春后的第一雨水/ 惶惶惑惑的样子,不大像一适合种在城市的谷物/ 民工们,从乡下老家出发了”。(白沙《给他们》-摘自诗集《玫瑰园》)
”这个量词,没听说可以用在“雨水”和“谷物”上。这里诗人本来是用给“民工”的。但由于先将民工比喻成“雨水”,而后又喻为“谷物”,从词语的搭配上来看,就很异样了。这本来是比喻格,而量词保留了本体的用法,应当叫作量词的固本活用
笔者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固本活用。例如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对生叶/ 空气与阳光都被染香了/ 我也被染香了(摘自《槐花》-发表于《合肥晚报》)。本来应是“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花串”,但省略了“花串”,就成为形容词“玉白”的借代活用(用颜色代本体)。对应的量词“嘟噜”,就是固守本体的活用了。
29、量词的变形活用
“一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马兆印《凝望》-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
”是用于小而坚实的谷物种子的量词,如“春种一粟,秋收万颗子”,而诗人这里用于苹果,苹果就有了坚实小巧的意味。这有些近似于形容词,因此应当叫做量词的变形活用
30、量词的比喻活用
“我总是试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镶上一,善良,厚重的经典”( 向家青《生命如尘》-摘自《中成诗界》论坛)
图钉、徽章、奖牌、硬币一类的东西,可用“”。这里用于“经典”,使这个经典,仿佛有了徽章、奖牌的意味。这是量词的比喻活用
 “忘了吧, 指向苍天的锐气, 今晚/ 是谁/拈来一/ 夜幕, 温柔的盖上”
(白水《麦之王》-摘自《北美风论坛》)这里的“”,也是比喻活用。这样的活用,笔者先前也不经意地带进了作品:
“这时,一奶浆草的种子飞过 / 视线被粘在了那轻轻的上面 / 生命被带向悠远”( 摘自《奶浆草的种子》-见《中成诗界》  山城子诗集《情洒毛栗坡》 )  .
“絮”——像一绺棉絮一样。种子的量词,应当是粒,或者颗。但奶浆草的种子类似蒲公英的种子,是带着茸茸毛可以飘飞的。
“老太婆扑腾着刚染过布的两只靛蓝的手。/ 扑累了,照照很透亮的一汪天。”(王小妮《那个人摔倒了》-摘自网络诗集)。这里的“汪”,也是量词的比喻用法,效果是天象一汪湖水似的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7-10 23:12 编辑

31量词的拟物活用
“她浮肿的脸,像大雨中/ 不曾起床的太阳,红润里/ 透着一蜜色的安闲(紫穗穗《失败的隐身术》-摘自《诗歌报》论坛)。“种”,种属量词——相对于形容词“安闲”用作名词的活用,而具有了拟物的意味。因此可以叫做量词的拟物活用
   
32、本体作量词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舒婷《思念》-摘自网络诗集)。代数题的量词应当是“道”,这里用“题”,就回到了本体。应当叫做本体作量词。
33、数量词作动词的用法
这是符合标准的数词与量词合起来,相对于异配语境下的活用。例如:“茉莉张开小嘴咬住纽扣/ 从扣眼/ 看白发如何三千丈”。(巫小茶《产道》-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这个语境下,数量词“三千丈”,就有了动态的感觉。原因在于省略了动词“长”。这应当是数量词作动词的用法
34、数量词的拟物用法“你可以卸妆,用半盆的呢喃/ 温暖出嫁的米兰”(马兆印《一个人的自语》-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半盆”也是数量词。这里与主词“呢喃”异配,产生了拟物的效果,因之可以称之为数量词的拟物用法
“挥一段盘虬枯墨的苍劲/ 三两朵花团锦簇/ 一笔妖娆,再笔妩媚/ 难写的是枝头那意蕴含苞” (半溪明月《梅》载于《北美枫》第5期)。
一段”与“苍劲”、“ 三两朵”与“花团锦簇”、 一笔”与“妖娆”,本来是不搭界的词语,但这里搭上了,遂使“苍劲”“ 花团锦簇”“ 妖娆”这些形容词或短语,就有了质感的美丽。质感来自数量词应搭界的实物。因此这里也是数量词的拟物活用。
“那一串一串悲凉的绝望/ 越来越弱,越来越小”(重庆子衣《我人性的失望是有根据的》-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
这里“一串”的复沓,异配给“绝望”,还是拟物活用。
35数量词的比喻活用
“夜色静好  古筝坐在乐谱中/ 灵动一束白皙的手指”(穆桂荣《奔跑在夏天》-摘自诗集《永远的节拍》)。
“一束”是对捆作一扎的条状物的数量修饰,这里搭配给了“手指”,那拨琴的手指就像什么似地修长起来,从而有了比喻的效果,可称之为数量词的比喻活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4 16:01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问候。总结的好啊,我以为“6”叫“动衔”,不是很好明白。如果反过来叫“衔动”,好念一些。呵呵,我不是很懂,胡说八道的。问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6:41 | 只看该作者
徐辉 发表于 2012-5-24 16:01
来学习,问候。总结的好啊,我以为“6”叫“动衔”,不是很好明白。如果反过来叫“衔动”,好念一些。呵呵, ...

谢谢徐老师!!——06已经采纳您的意见,叫“衔动”,这样很顺口,又符合实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25 15:22 | 只看该作者
山城子 发表于 2012-5-24 16:41
谢谢徐老师!!——06已经采纳您的意见,叫“衔动”,这样很顺口,又符合实际。

呵呵,我只是觉得顺口,别的也说不出什么道理。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3 17: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