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海滩 于 2015-6-3 15:38 编辑
精神的返璞,灵魂的归真
——读韩簌簌诗歌《一个人的伊甸园》
文/红海滩
韩簌簌的《一个人的伊甸园》语言结构严谨,构思明朗,内蕴宽泛,浪漫美好。从狭义理解题目与内容,描绘的是作者理想的精神国度,表达了内心追求回归求真的美好愿望。从广义方面理解,她所向往的返璞归真的生活与人类祖先生活的状态非常贴近,我也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描写人类祖先繁衍生息的初始状态。
诗歌在自述中进入对岁月的回顾,“风吹石乱走”,鱼沉入水里,云升到空中,光明出现。这一段呈现的场景类似天地混沌初成的状态,“玉块”“鱼”这两个古典意象的使用增强了诗意的柔软,玉块代表圣洁,光明,温润;鱼曾经是人类崇拜的一种图腾,它的沉落,预示着新的信仰将要出现。
“你身上的佛手游来游去,你挂满了水王孙和莼菜的臂弯,像极了夏娃豢养的那条蛇”,这句画面动感唯美极具诱惑,蛇即人体本能的欲,并不掺杂功利,代表了相爱男女原始纯洁的欲望。而生活在水里的想象也暗合人类的祖先最初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观点,同时,水又具有透明,清洁之意,它能洗涤一切不洁与凶险,生活在水里是多么美的一件事情,而在水里相爱又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
“第二道蓝光闪过”后,诗歌背景有了实质的变化,从水里转到陆地:“我们生火,我们缝制蓑衣。我们把心形的玉石摆上供桌”,“你还在结网”“海边清唱”,这些细节情景的描述古朴生动,完全是一幅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不受污染的生存画卷。空间转换与时间对接紧密,而“石质的孩子跃上祭坛”表达了崇拜的对象由单纯的物(鱼,玉石)过渡到特指的某类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体现,而诗中的生活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河流,经期的血是从朔方介入的”,“朔方”是中国古代北方以方,是寒气聚集的地界,地名的出现,说明生命之水来自苦寒荒凉的北方,婚姻的结合是不同地域迁徒混居后,血液的融合,在漫长的岁月中磨擦,互知,孕育生命。朔方一词的出现让我推翻了先前认为伊甸园是西方上帝创建的乐土,作者的伊甸园应该是中国式的伊甸园,而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
诗歌整体语言有水的柔软与韧性,多处使用的古典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与想象,这些古典意象令我联想到很多古老而质朴,粗犷而美好的生活画面,作者心中的伊甸园也是现代人幻想与追求的简单快乐,它是现实愿望的精神延伸。读诗的过程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游走,也在原诗的想象基础上翼生出自己想象力的翅膀,这种双重想象的力让我真心觉得读韩簌簌的诗歌是一段微妙而美好的旅程。
一个人的伊甸园
韩簌簌
其实,作为水草,只是想缠住你
说那些风吹石乱走的岁月
玉玦,滑行的尺度,仅小于那场飓风
那些沉下去的鱼,让浮云早早上升
说:其实那个洞穴,本就是我们的新房
鱼们游来游去,你身上的佛手游来游去
你挂满了水王孙和莼菜的臂弯,像极了夏娃
豢养的那条蛇,任它的红色信子交给你鲜红的初吻
其实,我们该活在水里,第二阵蓝光闪过
我们生火,我们缝制蓑衣
我们把心形的玉石摆上供桌
河流,经期的血是从朔方介入的
亲爱的人,你介意捡过粗树枝的手,搭在你的额前吗
可你还在结网。
你细长的手指刚好埋下一枚骨针
那个海边清唱的女子,缝好夕阳刺破的
一小块黑,却不知道天色已晚
星光消失
石质的孩子跃上祭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