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橹,美丽细节当中安静的世界
文/人与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诗歌报》还是出报纸的时候,鲁橹已经在这份重要诗歌媒体上接二连三的刊载作品了,《十月》《人民文学》《诗刊》三大刊也相继推出其诗作,可谓出道很早。到九十年代后期,因一些不可知因素,鲁橹停笔数载,可喜的是,近年的鲁橹捉笔勤奋,试要挽回失去的流年,写出了不少有份量的作品,但窃以为,诗人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承认。
无疑,鲁橹是独特的,开创了属于她的艺术家园,走到一个高度,成就自己的风景。在一位诗人的世界里,她给内心深处的那个最宁静的自己《写信》:
我只告诉你我的理想是倒在油菜花下。
我倒在油菜花下 蜜蜂停留在一片花叶上。
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叶 是挺不住一只小蜜蜂的。
小蜜蜂就跳舞呀 它跳呀跳 它跳呀跳。
蓦地看见了我 便朝河边飞去了。
河边会有三五只蜻蜓 或者一群群的蜻蜓。
或者一群群的蜜蜂 它们都相亲相爱。
诗人所营造的这一幅画面,我想这是很打动人的。当年,大诗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生活,而如今的诗人鲁橹,亦有“我只告诉你我的理想是倒在油菜花下”,虽不见南山,却有更加性灵的小蜜蜂,在跳呀之间,朝河边飞去的微妙场景。
幸福,有时是这样简单,它却是怀抱世俗生活的芸芸众生寻她千百度,也难以抵近的。蓦然回首,原来简朴、天真是那样的有了理想式的生活高度。
这就是诗歌,所给予我们的风范。
多少年来,鲁橹在建造自己的精神圣殿,这个圣殿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在那里她与自然之美相遇,她与一只小蜜蜂相遇,她也顺利地邂逅了理想当中诗意生活,遇见了神明,从此让自己的内心精神与之相游。
多年后,鲁橹“从心脏科毕业以后”,她的心脏有了一个光荣的补丁。这让一位诗人的生活有了新的转变,她随后的诗歌创作当中便有了更多内心生活的元素,在为之修炼那颗趋向完整的心灵,视见眼前,关爱未来。
一个浮躁的时代,绝大多数人,忙于物欲,人们早已失去与自然的千种万种联系,失去了自己的根基,还有心灵的归路。所以,有无数个他们,也有无数个我们,被物欲所挟持,受地球引力永久吸引,再也难以逃脱无形重力之下的牢役生活,而让现代人,成为了各种形式的奴隶,而要令人发笑的是,那全都为某某的名义奋斗得来的。无论何人、何时代,生活一旦缺乏了心灵的关照,任何奋斗都是无效的,所能得到的也仅剩下苦果。诗歌写作,也不会例外。话又说回来,那种被称为永恒之轻盈上升的灵魂——就再也难以在这样的人生当中产生。此时代,亦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那些只会去复制他人生活的人所占住了。
我们所处于的时代,就正是一个我们无法去决定自己命运的时代。
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去修正这一可怕后果?也许,便是纯正的有心灵降临的艺术创作,也即有心灵深度的诗歌写作。
即刻,就会照见永恒,即刻,朝向永恒。
倒在油菜花下的理想,在我们的时代,显得日渐珍贵与稀有。
许多时候,人们在声称自己是在创造美,声称自己的标新立异是伟大的创造,他们的传统让他们养成了习惯掩耳盗铃的本性,根本不去想知道他们自己所弄的那些东西——其实只是些雕虫小技。在知识、技术、科学空前昌盛的时代,假、大、空——在电流、磁场与显示屏对接的宣传中,总显得是那样的伟大,了不起。
然而,又有多少时候,它们说服过心呢?哪怕是说服过一个人的心!
因为,只要重回心灵的规范——美,就不需要创造;美,也重来就不是创造的,要知道我们是人,人的能力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美呢?任何奔跑的机器,它们的美,能够比得上一朵小花的美吗,一只小蜜蜂的美吗?
美,就在那里,美,在于发现。顺着给大自然、给乡村《写信》的心路历程,诗人鲁橹找到了。美,就在那里。在那里,也在别处。诗意的栖居,那里呈现出了理想式的生活。
画龙,需点睛;细节,即世界。
那根与世间万物相连的精神脐带,或有意,或无意,鲁橹已经找到了,她在那里用诗歌与其交流。细节,即世界;细节,也即是心灵。无疑,鲁橹在诗歌当中,也是一位写细节写到入微的天才。接着,鲁橹在《写信》继续写道:
它们在河边照完镜子 喝完水。
它们在渐渐升高的太阳下拍拍翅膀。
它们就来到油菜花地 像有一场集体的舞蹈。
我甚至看到了那只领舞的蜜蜂。
它的嘴唇上有一个小红点。
它的黑裙子还有些短。
它还不能说连串的话。
可爱的小蜜蜂呀 它冲着我的鼻子来了。
——这是某个童年的早晨。
——这是某个恋爱的早晨。
对世界怀有多深的爱,能写出这样淡定、又有情致的诗歌?
在细节的描述当中,鲁橹有着自己独特的触觉,在《趁着月色返回》当中,诗人写道:“我还不熟悉这种黑暗中的光亮/ 这些发虚的光线 柔弱的光线/ 像是人间的烟火/ 更像是天堂的炊烟”。
即使,是写虚无这样的名词,鲁橹也能够有独特的表达,细致入微之处,乍现静意,犹如一个太极掌的高手,在身心合一当中,瞬间体悟了人生极致之美。例如,她写“安静”,《只是安静这个词》:
只是安静这个词
只是这个词 指引
你看见油菜花 红花子 树木
你看见海、溪流、岩石
静静地存在 心若止水
可那些汹涌的根茎、摇晃、崩裂、暗暗地光
它们从来就在
只是安静这个词
只是这个词
对喧哗不见 对繁荣不见
仿佛放弃的一段华彩
转身之后
万物都会看见自己的归路
只是安静这个词
只是这个词
我抱紧它 犹如睡着……
在那里,看吧,“我抱紧它 犹如睡着……”。一场与诗歌的恋爱,也是一场与万物的恋爱,正是因为诗人,有了与万物恋爱的心境,安静便自然而生,油然而生的诗意,仿佛之间,读者们看到了乡村,甚至连乡村也不是,而是更为安静的荒野。静静流淌在大地荒野间的树林与草茎,它们“对喧哗不见,对繁荣不见”,也仿佛间,诗人轻轻转过身,也放弃了一段华彩,那个瞬间,照见了永恒——她相遇了“万物都会看见自己的归路”。
一个天真的诗人,活回了她朴拙的年代,抱着一个词,犹如安睡。诗人在那个瞬间,为读者展开了无数个渐次打开的世界。那里的美,足够回味良久,足够在午后和黄昏,视见永恒循环的春天、夏天、秋天与冬天。
时间和环境可以是静止的,而诗意依旧在那里流淌而成一条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河流……
同许多女诗人一样,鲁橹也有着她们一样的细腻,以及女性的独特感受。同时,她的身上又拥有某种她所持有的东西。鲁橹这样写道,《田野》:“这是我亲人的血脉 我的血脉/ 消瘦的有些弯曲的青色/ 丝丝呈现 却哑口无言/ 苍穹之下 雨水使劲拽住了我的脚”。
“这是我亲人的血脉 我的血脉”,这样的诗句,是有些野性的。接着,而那“青色”,在这位诗人眼里,可以是消瘦的,更可以有些弯曲。
把握住语言,才能捕食住那些本不符合人间性情的诗意。
在《那些在身体里来回的》中:“一生要忽略的有很多潜意思。/ 但心里的重量会加倍地撞击。/ 对于太阳之外的照耀。/我们无法一一承受。/ 独自承担的那些个小颤栗。/ 生来就要在身体里有几个来回。//多么想坚持一生的干净。/掀翻大把的伪雕饰。/裸着是一种作孽。包裹也是。”
还有鲁橹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夕照寺》,仅19行:
夕照。寺。
天上人间的两个物件。
一个是太阳的迟暮。
一个是经卷的灰尘。
相濡以沫。从出生到继续生。
只是这样一直照耀着。
只是你有时能见。
有时不能。
夕照。寺。
天上人间的两件神器。
一个是大光明的最后发言。
一个是大思想的经典总结。
彼此挂念。从出生到继续生。
只是这样一直吟诵着。
只是你有时能听见。
有时不能。
夕照。寺。
夕照寺。
见证并享受这一切。
此诗,意境深远,难想象它出自一位女性诗人之手,因为它超越了女性思维,到达了生命的共性。天上,人间;此生,来生;此世,来世,直到“两个物件”,再到“两件神器”的转换,坐立于尘世(那个人,那群人),直到有一天,左边信仰,右边心灵,中间无我,于某些刹那视见永恒。
这些,是在阅读当中,总会给人出其不意欣喜的诗意。
把握语言,是一生的修炼;而呈现本为乌无当中的诗意,这需要天赋。
诗歌需要良知,许多人写黑暗写专政的作品,你看了看,便想说我已知道了,不必再看完了,因为实在看不下去。
诗歌,既不是政治口号,也不是反政治口号;诗歌,也不是言志的。因为,诗歌是艺术上的王冠,王冠嘛,也就要有个基本的王冠范儿吧,诗歌是借助艺术的磁场去发现心灵,并挖掘心灵的深度。或者说,诗歌是自始至终是在寻找自己的方式,试图与永恒进行一场旷日持久地深谈。
这样看来,良知,既不是口号,也不是言志,而是挖掘心灵当中的悲悯,还有与之散发出来的自由。
寻找你与世界的联系,而不是寻找你与欲望之间的联系。你与欲望之间的联系,这个不需要寻找,它早已经找上你了,并且在不知不觉当中要与你达成各种条约,在它看来达成条约越多会越好,将你们的人生,来个彻底绑架。
也许,我想要阅读到的那种诗歌,鲁橹做到了。
《另一首诗歌的名字:从俗世落到纸上》
眼光落到公路那边的时候
数声狗叫让汽车逃跑起来
开始是一条狗 再一条
后来就成团体了
我害怕这种力量
它们跟轻狂的年代有相同的激情
如今我不独自伤心了
我看好一条狗
它从下午就无家可归
它落难的黄昏
一只汽车轮子粘着血腥味跑了
飞舞的尘土伸手合上了它的眼睛
人群仍是来来往往
生活仍是从早到晚
我还是看到了人群的伤心
他们用眼神 用一只指点的手
他们驻足了一会
像在思考
一只血腥的轮子离开现场
就是卸下一个梦魇
抑或 一场 错遇
我想追上那只汽车轮子
我想对它说:带上我吧
我是你一辈子沉默的证人
完整地引用了这首诗,这样的诗歌作品,是能够满足挑剔阅读者的。“开始是一条狗 再一条/ 后来就成团体了/ 我害怕这种力量/ 它们跟轻狂的年代有相同的激情”,写得很是不动声色。
“一只汽车轮子粘着血腥味跑了/ 飞舞的尘土伸手合上了它的眼睛/ 人群仍是来来往往/生活仍是从早到晚”。这是在说,生活仍在继续。许多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血腥场面,人们也会伤神,驻足一会,像在思考,而一位诗人,却想追上那只汽车轮子,当它一辈子沉默的证人。
不论过去了多少代人,也不论过去了多少个百年、千年,被称之大家的人们,我们依然在为世俗而活,因为我们永远都处在世俗时代。
而诗人则不同,假如那不是最好的时代,不能为艺术而艺术,那也得不时借助艺术之手,展现良知,把埋没掉的心灵,从那尘土当中时不时要扒出来透透气,与另一个清晨相遇,与另一个春天邂逅。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也就差不多有多少爱情。一个情字,一个爱字,一个恨字,它们不论是用汉字书写,还是用英文纪录,它们都透出了远比政治史、战争史更有魅力更能进入永恒情怀的美妙故事。
对于爱情诗,鲁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也很有特点:“看见麻雀在别人房子的空调洞里进进去去/ 就以为在说情话 在说第二天/ 就以为自己是那个善解人意的人”。
阅读爱情诗,对于读者来说,你有多深的爱、多深的情,往往并不能打动读者,除非他们是一群喜欢流行歌的年龄还幼小的读者。
说明了吧,对于爱情诗来说,情并不动人,爱情诗动人的地方——往往是诗人独特的感受,特有的介入生命的体验并能够巧妙地写出了它。例如,菊花与人,在东方是很有些关联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一种内心明晰的生存场景;那“人比黄花瘦”,又何是什么场景呢?既然人与菊花是有关系的,人的胖瘦,或者说李清照的胖瘦,与花的瘦,有什么关系?用这个“瘦”字来比较,是不是就有些奇怪了?人与植物(黄花),不同族,也不同种,但诗人却这么比较了,因为那是诗人独特的生命感受与体验,我觉得正是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与这首词传达的情更能够深深打动人了。
因为,人不仅是有情的,人在某些时刻更为可贵的是有灵性,而能够让对隐藏于我们视线之下的那个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表达。
遇不到,辛苦是千滴汗,现在遇到了,便变成清澈透光的露珠,废墟也便变成让人想过上千年的家园。鲁橹在《我是来人世收集尘埃的》中写道:“天亮之前,你笑得更诡异/ 你知道我没有小蛮腰 / 手还算素净/ 没配玉,额头以下/ 你念过三世经/ 没叫出名字前 也会/ 相逢一笑// 我是来人世收集尘埃的/ 遇不到你 我的辛苦是千滴汗/ 现在 它们是露珠/ 救活昨夜的废墟/ 我不是妖精/ 只是 借你的手/ 把它们撒播出去// 我是来人世收集尘埃的/ 遇到你 宽广的尘埃/ 都已变成宽广的露珠// 我们都在露珠里沉睡/ 不想 过完清晨”。
也许是念过三世经,才求得今世的清晨,自然不想过完,还有许多话没有说,亦有许多事没去做。那就在一起吧。诗人正是用自己独特语言提炼术,在尘埃中不断提炼,遇到相见的这个人亲手相送的某种神奇的“催化剂”,最后全都提炼而成了露珠,终成今世情。
如果,这样写的情诗不够惊心,那就让语言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假如世界还有裂缝》
恍若阳光从屋檐滴落
你躺着的神情是无声的交响
如果阳光再迟疑一点
它照见风解开的衣扣
安静于潮汐之前
那只白猫是无意跳上墙的
它被墙内的声音勾引
假如世界还有裂缝
我们此时填补了它
这样的描写,很有些极致,阳光从屋檐滴落,自然没有特别之处,但“你躺着的神情是无声的交响”,就风生水起了。假如阳光可以迟疑,风便能够解开衣扣,后边便是鲁橹所善于的细节的描写。
在语言的张力当中,那就把那些有心、无心的故事,统统填满诗意,让“我们”的出现,给世界一种重新的解释,让它开始完整,也让“我们”本有缺陷的人生,重新焕发出更为充分的诗境,从而有了千百种可以去歌唱的缘由。
也如鲁橹所说:“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留念这个世界,如此,我写诗。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语言都是突如其来的,它们美丽而又充满迷惑。”
命运总是会有深渊的
朝深渊里和在平实的地面生活
我们同样都会颤栗
只是
你颤栗于打破
我颤栗于未果
给活着一个保证书
你总是在
我总是不离开
这是鲁橹《我们同样都会颤栗》里的诗句,也许生活的慰藉在于某些时候能够得到的美妙的平衡。
爱情是一种平衡,精神是一种平衡,心灵也是一种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黑夜与白昼,都是一种平衡。所以,我们才会在生活当中,求取阳光、月光、梦境,还有不断偶遇的自由与诗意。
假如,我们没有翅膀,也注定没有翅膀的话,这是一个事实,不信的话,你就抽一点时间摸一摸你的后背,你就晓得自己现在还不是天使。
这个事实,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场难得的人生静心修炼课,那就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吧。后者,高于前者。这也是诗歌对于生活的意义。
美丽细节当中安静的那个世界,让她在平日生活里不断呈现。
人与:《审视》诗刊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