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云有梦 于 2016-1-20 12:03 编辑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又叫白话诗、自由诗、西洋诗等。曾出现过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派等派别,改革年代的流派有朦胧诗派、第三代诗群、中间代诗群、七十后诗群、口语诗派、知识分子写作、八十后写作、第三条道路以及网络时代诗歌等,这里面包括口水诗、语象诗等类型诗,有的是否能成新派别,还有待时间来沉淀。
新诗诞生近百年,新诗争论喋喋不休且日趋激烈,各派利用纸媒、网络、论坛等平台在各显神通地演义当代版“百家争鸣”。然而,这样的爆发既使人欣慰又令人不是滋味,后者主要让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谁对谁错,信谁或者不信谁。这里,只想说点诗歌粉丝或草根诗歌爱好者的小看法。
关于名称。之所以叫新诗,切实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而社会在变迁,新诗也随之演变至今,当代及以后一段时期的诗,如改称为“现代诗”不能说完全不适合,主要认为时代背景与新诗的初始风格,变化都已较大。
关于韵律。坚持诗要有韵律的人,认为诗没有韵律就不叫诗,起码不是上层诗作。持相反观念的人,则认定诗也要自由,而新诗即是古典诗词解放之后的文学,说起来已够自由的了,但自由的程度依然不够高,自由的道路依然需要不断探索拓宽,所以不必死抱住所谓韵律的大腿,索性继续松绑解放,给新诗或现代诗以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来生存。有关这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后者的阵营,似已完全摆脱了韵律的束缚,从大量涌现无韵律诗篇即可得到证明。
普罗者想说的是,如果能把诗写成有韵律的最好,毕竟亘古的诗多以这样的形式存在,并依此为信念执着无数年,而《诗经》作品都以韵律为美。但诗的神韵或禅意闪现时就没有韵脚,落笔成行也未尝不可不叫诗。还是那层意思,新诗的定律从来就没有正式形成过,总在不断适应需求中演化着发展和生存,所以至今也无人能框定新诗的确切写法。
关于成就。说百年来新诗成就斐然的,主要认为百年来的新诗在内涵、外延和形式等方面,已形成完整骨架,而且佳作连连。而整体否定者则认为,新诗是场失败的试验,除徐志摩、戴望舒、海子、北岛等少数人算成功外,其余都是失败者。这样的两头性定论,恐怕并非只有普罗之众不知认同谁,就是高智高识的名家一时也得不出结论,否则就不存在热闹的“争鸣”现象了。一旦沉淀出公认的结果,便会尘埃落定,风平浪静,但这尤其艰难,难于上青天。
接下来想先说些口语诗的争论。即使是普罗者,也认为有些所谓口语诗根本不能叫诗,其口语化已到了没有一点诗的意味,只是张口说上几句便冠以诗的名义、戴上诗的帽子,实在有些不妥,有些不伦不类。只要诗还存在,只要还姓诗,诗就有诗的范畴,不是苍蝇飞到蜂巢来也能酿成蜜的。当网上把有些所谓的诗贴出来让网民来评论,普罗者当时毫不客气地说了一些:“我是诗歌门外汉,但我想,如果古代的杜甫、李白等大诗人来读这样的分行,不知是什么反应?是大怒,是不屑,还是惊喜发现了人才?”、“就算想表达的确有深沉意境,那也可以用接近诗的方式进行,至少可选用比那方式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感觉这些文字,是在考验读者的耐性和智商,如果说你没耐性看下去,说明你没智商而领悟不到那种境界。但这样的说法,我们作为门外流也可以借用,如我随便写几句分行的话,说是诗,让大家来读,如果你说那不是诗,那么我可说你是智商、水平都不够,根本理解不到那一层,而我那劳什子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随口那么一说而已。这无疑是现代诗歌整体的悲哀,从长远看,相信这样的现象只会是昙花一现。”普罗者已喜欢诗多年,但至多看看,除了这次,从来没对诗作过评论,即使是跟帖发言。有些评论认为,只要说人话,只要说得让人看得懂,说就叫诗。若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然这可能吗?生活中,要说普罗者是诗人,一定被每个人笑掉大牙,或者认定是疯子。这表明,不是什么人都能称为诗人的,并不是怎么写都是诗的,就像不是每个人都是作家一样,不是每个人写几个字、说几句话就能成为文学作品的。也许有人会说,那种诗的意境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这话只能说也许可能吧,那普罗者可以只写一个“命”字,或者一句话“命!”,说这也是诗,又有多少人会认同呢?放到诗的桌面上来观赏和评论,恐怕兴致者寥寥。如果有人非要说是诗而且是好诗,那同样可以认为这个字或这句话是极好的短、中、长篇小说,完全可以斩获大奖,不给大奖就翻脸,理由是评委们根本理解不到更深层,可这不是要笑翻世人吗?是的,诗是要平民化,自古如此,但再平民化也要戴着艺术的帽子、穿着美丽的裙子,这才叫诗,否则不一定非要把那样的文字归结到诗体裁里去,除了诗以外,可归的类应该不止一种吧。普罗者虽不懂诗,但写诗再怎么随意,也得有点“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感觉才是。
诗欲挣脱枷锁想得到自由,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毕竟诗是人作的,人从来都不想受到过分约束,探求自由空间是人类永恒的存活主题,为诗亦如此。是的,是鱼就得回到水里,是诗就得回到语言里,作为普罗者同样同意诗与情感、精神、灵魂、文化、历史、自然、道德、悲悯、责任、良心、正义、人性等并列,而不能被它们束缚或绑架,不然什克洛夫斯基为何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日尔蒙斯基为何说“诗的材料不是形象,不是激情,而是词”,艾略特为何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略萨为何说“作家不是为了谋生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如果有人能以此谋生当然更好,但是通常来说,作家本身的创作欲望就是他活着的一种体现”,也有说“作家不再是写什么东西的人,而是绝对写作的人”。然现实中,这些似乎都只能是期许和希望,往往并不能够如愿做到。
但是,人是社会的人,人有人的属性,是人自然多多少少拥有情感、精神、灵魂、文化、历史、自然、道德、悲悯、责任、良心、正义、人性等等的东西,而诗包括新诗、现代诗,作为文学的一种,自然逃不脱“文学是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的范畴。想强调的,倒是为写而写的问题,即先选择那些属性而被动地产生写诗行为,则完全可以丢弃不写,即使写到一定时候真地融入了感情、出现了境界也不建议如此去写,所求最佳境界当是自然而然吐丝成茧,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
文学何来?亦像《诗经》中的诗一样,它们是怎样出现的?是人们劳动、生活、交往等时刻,心情好或不好时而唱、而说的声和句,所谓发自内心的歌与诗。如果现在人对劳动、生活、交往等也有或高兴或不悦的情绪,又特想用文字的方式表达时,所表达出来的诗、散文、小说等等,才是地道的心声,所产生的才可算作文学作品,多数还极美。
鲁迅有言:怒向刀丛觅小诗。普罗者以为这话同样道出了写诗和为文的真象与本质,我们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能无病呻吟。若做到触景生情而成文,连文的风格都会很新颖别致,别谈内容不会不精彩了,其寓意也必将呈现一种境界,哪怕是一种小小的境界。说白了,能把感情真正融入人、事、物、景中,其文必然彰显美意,则自会广为传播、广受青睐。
因此,文学的确是生命在召唤,万不可用虚假来掩饰,或将虚假隐于其中,亦不能为谋生而逼迫为诗为文。
由此说开去,为舞蹈而舞蹈,为唱歌而唱歌,为写作而写作,都是不被提倡的,当生命需要舞蹈、唱歌、写作时,就舞蹈、唱歌、写作,那才是正常的、美好的,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灵性与美丽,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艺术,才能深刻体现文学的诸多功能与价值。就像人类的物质供需一样,若生硬地生产一种产品,人类生活却极少需要,可能当花瓶都只有自己偶尔无神地看一眼,则这未必不是一种供需失衡,肯定是一种严重浪费。如此,你又何苦盲目地作出来?所作的诗不一定非要成为经典,至少要赋予灵魂、蕴含灵动,生命力不一定过于强大却一定要潜藏其中。
写诗难,写新诗、现代诗当然也难,难在诗意,也指手法。究竟如何写好、看待和把握写新诗、现代诗,依然需要不断探索,需要社会发展来定夺淘炼,需要时间来检验和积累。有名家在一本书上写道:“从西方讲,发展到现在,知识阶层有两个方面不能丢弃:一个是道德,一个是诗歌。”可见道德和诗歌对知识分子底蕴的重要性,亦可见道德对文学的重要性,以及诗歌所承载的重任,从这点看,切不可小看了诗歌,亦不可随意为诗为文。
很可笑,普罗者不会写诗,说的这些话,还请诗人或者诗粉丝原谅,如果看了产生不爽的感觉,就尽管诅咒普罗者,而且若能诅咒出有模有样的诗来,也算是普罗者的一大贡献啊,很期待这样的诅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