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吕本怀老师品鉴《五月,写给母亲的诗篇》(组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作者:戴-白夜
微品:吕本怀



《母亲的麦地》

 
这是五月母亲的麦地
当太阳高举过头
金色的麦地
在母亲的身后
闪耀金波

母亲的麦地
在高高的山岗上
那些催赶时间的鞭索
不计其数的毒刺
刺痛,灼伤
母亲瘦小的身躯

金色麦穗高举
那是母亲的荣光
五月的麦地
在母亲满头银发中
熠熠生辉


微品:麦地的辽阔与母亲的瘦小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麦穗的金黄与母亲头发的银白再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这两次对比里凸显出母亲的勤劳与伟大。
 


《母亲的小吃店》

大雪。浙西山区
万籁俱寂的凌晨
万物都躲在素洁的大地上酣睡
石拱桥头,低矮的木板棚
一缕青烟从大地梦乡中飘飘袅袅升起
刺骨的寒风,像冰刀子
钻进木板棚的缝隙,银刀乱舞

这是寒冬腊月的清晨
母亲像往常一样
起床,生火,和面
到山湾里挑甘甜的清泉
东方的天空刚露出了鱼肚白
母亲的双手
正使劲地搓揉着面团
一股馒头的醇香和着油盐酱醋
慢慢弥漫开来


微品:全诗两节。第一节是氛围的描摹,突出寒冷这个总基调。第二节则是对母亲动作的描摹,突出其早起与吃力(母亲的双手|正使劲地搓揉着面团)。诗人全用素描,但情在其间。
 


《母亲,伟大的称呼》
 
母亲,这个称呼,就是一朵花的名字 
从一棵小草,长成一株玫瑰
最后站立成,一棵棵傲霜的秋菊

母亲,这个称呼,就是一条大河的名字
自远古而来,历历在目
从涓涓细流,奔流成波澜壮阔

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上
当我们有朝一日都能昂起胸膛,气宇轩昂
母亲,这个伟大的称呼
才能傲然挺立于东方


微品:与前两首比,觉得空。由此可见细节在诗歌表达中的极端重要性。

 

《五月,母亲》
 
五月的午夜,微风轻轻吹拂
隔壁卧室,传来阵阵均匀的鼾声
这是母亲的呼吸,是五月土地淳朴的
气息。这么多年,她的儿子四处漂泊
母亲却一直没有离开过生养我的故土
这个五月,母亲就在我的身边
这午夜传来的声音
多多熟悉,又多么陌生
山泉 草木 蔬菜 瓜果 秧田 和土疙瘩的气息
一股脑儿涌上来,就如我睡在家乡的梦床上
一阵阵均匀的鼾声
让我舒坦 平静 安心
五月的微风轻抚
我想起躺在母亲怀里熟睡的旧时光了


微品:整首诗表达的都是对母亲的怀念,或许此时此刻诗人与母亲相隔千山万水,但他却感觉母亲就在隔壁。当然,也不排除诗人在节日里抽空回家与母亲团聚,既感受到亲情也感受到乡情。诗句中所呈现的,具体、亲切、温馨,究竟是现实还是回忆,给予读者的却似乎是一份交织感,虚实之间的界限很是模糊,全诗有一份弥漫感。



 
《想起母亲,清晨》

母亲总是比大山醒来得早一些
她出门去的时候,太阳还躲在大山
后面,等待分娩

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我没听见
吱吱呀呀的开门声,我没听见
山风里,此起彼伏的犬吠声,我没听见
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孤星。残月。古巷。石桥。
高大的古樟树,树影婆娑
清晨去山涧取水,是山里母亲开门第一事  
我的母亲,出门前一定会
用青花头巾包好半个世纪的偏头痛

等我醒来,饭菜已熟。书包和饭盒整齐地摆在桌上
屋里只剩我一个。水缸清澈,一张睡意蓬松的脸


微品:这首诗很感人。尤其是其中的两个细节。
             一。 “清晨去山涧取水,是山里母亲开门第一事  我的母亲,出门前一定会|用青花头巾包好半个世纪的偏头痛。”
            二。 “等我醒来,饭菜已熟。书包和饭盒整齐地摆在桌上|屋里只剩我一个。水缸清澈,一张睡意蓬松的脸。”
细节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打动人、直抵灵魂深处的细节,即使声嘶力竭,也只是白搭。
另外, “用青花头巾包好半个世纪的偏头痛”能化虚为实,不着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6-29 18:0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味道~~问好白夜,品诗犹如品茶,又与茶别样滋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3:45 | 只看该作者
陶金喜 发表于 2016-6-29 18:05
很有味道~~问好白夜,品诗犹如品茶,又与茶别样滋味

感谢老师品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7-3 16:27 | 只看该作者
山乡亲情浓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1:0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张老师批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13:3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