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作者:戴-白夜 微品:吕本怀
 
 
 《母亲的麦地》
 
 
 这是五月母亲的麦地
 当太阳高举过头
 金色的麦地
 在母亲的身后
 闪耀金波
 
 母亲的麦地
 在高高的山岗上
 那些催赶时间的鞭索
 不计其数的毒刺
 刺痛,灼伤
 母亲瘦小的身躯
 
 金色麦穗高举
 那是母亲的荣光
 五月的麦地
 在母亲满头银发中
 熠熠生辉
 
 
 微品:麦地的辽阔与母亲的瘦小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麦穗的金黄与母亲头发的银白再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这两次对比里凸显出母亲的勤劳与伟大。
 
 
 
 《母亲的小吃店》
 
 大雪。浙西山区
 万籁俱寂的凌晨
 万物都躲在素洁的大地上酣睡
 石拱桥头,低矮的木板棚
 一缕青烟从大地梦乡中飘飘袅袅升起
 刺骨的寒风,像冰刀子
 钻进木板棚的缝隙,银刀乱舞
 
 这是寒冬腊月的清晨
 母亲像往常一样
 起床,生火,和面
 到山湾里挑甘甜的清泉
 东方的天空刚露出了鱼肚白
 母亲的双手
 正使劲地搓揉着面团
 一股馒头的醇香和着油盐酱醋
 慢慢弥漫开来
 
 
 微品:全诗两节。第一节是氛围的描摹,突出寒冷这个总基调。第二节则是对母亲动作的描摹,突出其早起与吃力(母亲的双手|正使劲地搓揉着面团)。诗人全用素描,但情在其间。
 
 
 
 《母亲,伟大的称呼》
 
 母亲,这个称呼,就是一朵花的名字
 从一棵小草,长成一株玫瑰
 最后站立成,一棵棵傲霜的秋菊
 
 母亲,这个称呼,就是一条大河的名字
 自远古而来,历历在目
 从涓涓细流,奔流成波澜壮阔
 
 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上
 当我们有朝一日都能昂起胸膛,气宇轩昂
 母亲,这个伟大的称呼
 才能傲然挺立于东方
 
 
 微品:与前两首比,觉得空。由此可见细节在诗歌表达中的极端重要性。
 
 
 
 《五月,母亲》
 
 五月的午夜,微风轻轻吹拂
 隔壁卧室,传来阵阵均匀的鼾声
 这是母亲的呼吸,是五月土地淳朴的
 气息。这么多年,她的儿子四处漂泊
 母亲却一直没有离开过生养我的故土
 这个五月,母亲就在我的身边
 这午夜传来的声音
 多多熟悉,又多么陌生
 山泉 草木 蔬菜 瓜果 秧田 和土疙瘩的气息
 一股脑儿涌上来,就如我睡在家乡的梦床上
 一阵阵均匀的鼾声
 让我舒坦 平静 安心
 五月的微风轻抚
 我想起躺在母亲怀里熟睡的旧时光了
 
 
 微品:整首诗表达的都是对母亲的怀念,或许此时此刻诗人与母亲相隔千山万水,但他却感觉母亲就在隔壁。当然,也不排除诗人在节日里抽空回家与母亲团聚,既感受到亲情也感受到乡情。诗句中所呈现的,具体、亲切、温馨,究竟是现实还是回忆,给予读者的却似乎是一份交织感,虚实之间的界限很是模糊,全诗有一份弥漫感。
 
 
 
 
 《想起母亲,清晨》
 
 母亲总是比大山醒来得早一些
 她出门去的时候,太阳还躲在大山
 后面,等待分娩
 
 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我没听见
 吱吱呀呀的开门声,我没听见
 山风里,此起彼伏的犬吠声,我没听见
 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孤星。残月。古巷。石桥。
 高大的古樟树,树影婆娑
 清晨去山涧取水,是山里母亲开门第一事
 我的母亲,出门前一定会
 用青花头巾包好半个世纪的偏头痛
 
 等我醒来,饭菜已熟。书包和饭盒整齐地摆在桌上
 屋里只剩我一个。水缸清澈,一张睡意蓬松的脸
 
 
 微品:这首诗很感人。尤其是其中的两个细节。
 一。 “清晨去山涧取水,是山里母亲开门第一事  我的母亲,出门前一定会|用青花头巾包好半个世纪的偏头痛。”
 二。 “等我醒来,饭菜已熟。书包和饭盒整齐地摆在桌上|屋里只剩我一个。水缸清澈,一张睡意蓬松的脸。”
 细节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打动人、直抵灵魂深处的细节,即使声嘶力竭,也只是白搭。
 另外, “用青花头巾包好半个世纪的偏头痛”能化虚为实,不着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