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诗/奥尔德里奇 译/马永波
我的心遗忘了上千件事情
比如战争和国王驾崩的日期
却记住了那一个时辰
村里的钟楼,是正午时分
五月最后一个晴朗的日子
凉爽的清风活泼地吹起
吹皱了路旁的那一条小溪
然后,在这里停下,播撒
松树的香味,又从野玫瑰树上
懒懒地摇下两片花瓣
注:作者托马斯•贝利•奥尔德里奇(Thomas Bailey Aldrich,1836-1907),美国作家和编辑。有诗集《钟的谣曲》《花与刺》和《温德姆塔》。《记忆》转自网络文集《春来发几枝——2016年春季诗选》(大畜 编),原载《诗林》2016年第2期。
人脑有记忆功能,同时有遗忘的机制,人在记忆之后就开始不同程度的遗忘进程。人会记住很多事情,也会遗忘很多事情,如诗人奥尔德里奇在《记忆》开篇所写,“我的心遗忘了上千件事情/比如战争和国王驾崩的日期”。然而,战争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残酷行为,应是令人记忆深刻的;国王死亡的日期,往往意味着将出现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动荡,会影响个人的生存和权益,也是令人难忘的。“我”却忘记了这些原本不该忘记的,“我”记住什么呢,“记住了那一个时辰”。
事情发生于一定的时空,对事情的记忆附带有对事情发生时间的记忆,“我”记住了“那一个时辰”,是否那时发生的事情比“国王驾崩”还显得重大?“村里的钟楼,是正午时分/五月最后一个晴朗的日子”。当时是五月的最后一天,时间上有些特殊;而村里的钟楼敲响正午的钟声,点明了是一个村子,这与有巨大版图的国家根本不能相提。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诗的前半部分蓄满了疑问,后半部分开始释疑,“凉爽的清风活泼地吹起”,五月的清风,吹皱一条小溪,吹送来松香,吹落玫瑰花瓣。这里没有人物活动,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自然的景象。这简单的景象,其实有诗人精心的安排:活泼的清风是一种活力,吹皱的溪水是一种老化,“播撒”松香是播撒希望种子的情状,摇落花瓣是暗示着逝去、死亡。也就是说,在“那一时辰”,诗人看到了生命的活力与衰老、希望与终结,这一刹那给了诗人深沉、复杂的体悟,使其难以忘怀。
奥尔德里奇的《记忆》“明朗轻盈”,善于在造势、对比中强化诗意,又将自然画面表现得有节奏、动感,更主要的是诗人隐藏自己的情感,在亲近自然时,以意象手法让意象自主呈现,形成回味不尽的禅意。
|